天天看點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作者:閑娛fashion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友善讨論分享,為回饋您的支援,我将每日更新優質内容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賞石活動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象征意義而備受推崇。

在這個時期,李德裕和牛僧孺在賞石這個領域展開了一場精彩的争奪,他們的辭采與門第,以及掌握權力的欲望,使賞石成為他們之間的第二戰場。

那麼,這樣兩位“相仇,不同國”的宰相,喜好真的相同嗎?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賞石之異<◀】

李德裕出生于趙郡贊皇,曾兩次擔任唐文宗和武宗朝的宰相,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政治家。

北宋的李之儀在《書牛李事》中評價他:“武宗登基後,專任李德裕,使他成為當時的名相,唐朝的祚運幾乎達到中興之時。”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出生于安定鹑觚,于長慶三年成為宰相,次年被封為奇章郡公。

此後,他先後擔任淮南節度使等職,都是作為宰相級别的官員出鎮,連續擔任相位達到了十九年。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同在一個時代任職重要職位,李德裕和牛僧孺同樣愛好聚石,但他們選石和賞石的角度卻差異巨大。

李德裕非常重視奇石的産地,其《平泉山居草木記》提到:“台嶺、八公之怪石,巫山、嚴湍、琅琊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側;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這些奇石或在水邊或在榻前,可供随時欣賞。

李德裕對奇石的欣賞也是與産地關聯在一起,通過奇石想象其産地的自然風光,進而升華為豐富的精神寄寓。

李德裕的賞石方式展現了中唐以前“小中見大”的審美觀。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曹汛《略論大陸古典園林詩情畫意的發生發展》将其總結為:“由此及彼,靠詩情引起遐想,像電影的蒙太奇一般,一下子縮去了山山水水的距離,就仿佛把你帶到産石名山那裡去了”。

觀者借助取自名山的奇石獲得遨遊群山的感受,有時這些奇石甚至無須在外形上像名山,而隻要産自名山即可。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從這一角度看,彙集了諸多奇石的平泉山居,宛如大唐各地版圖的縮微,将李德裕與他所遊曆和想象的世界聯系起來,對此一園如觀大千世界。

牛僧孺選石與李德裕最大的差別,在于他隻欣賞一種石頭—太湖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如此一來,産地淡化為共同的背景,而将太湖石自身的品質突顯出來。

牛僧孺特别關注太湖石的姿态、音質和紋理。

白居易和劉禹錫則在詩中稱贊,眼前的湖石像森然挺立的刀叉劍戟,鋒芒畢露;又像根盤頂峭的巉岩絕壁,洞穴開阖。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從中可看到随風湧動的嵯峨山勢、天河漂流的巨木浮槎、崔嵬錯落的滄桑古玉……激發出無數瑰麗縱肆的想象

這尊湖石仿佛具有了生命,在風雲雷霆中活動起來,憑借其巍峨的氣勢予人驚心動魄之感,展示出唐人審美雄闊大氣的一面。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的賞石方式展現了另一種“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即白居易《太湖石記》總結的:“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

太湖石的體量有限,但其中卻仿佛潛藏着三山五嶽、百洞千壑;湖石一拳可當高山百仞,眼中一瞥如見江河萬裡。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同樣是“小中見大”,李德裕的賞石較為抽象,更重精神性和想象力;牛僧孺的賞石則較為具象,更重物質性和感受力。

這樣看來,還不能輕易斷言誰的賞石更為厲害,那麼這兩人為何在賞石上面展開了較量呢?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賞石之争起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的“甘露之變”被視為中晚唐政治的轉折點。

這場悲劇中,四位宰相和數千名朝官喪生,京師遍地血流,百姓苦不堪言。

權傾朝野的宦官“逼迫天子,蔑視宰相,欺淩朝士如草芥”。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裴度、李珏、劉禹錫等士人紛紛離開長安,前往洛陽,以求避難。

在這之前,白居易已經遷居洛陽,情感悲憤地寫下了“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深切感歎命運無常。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在“甘露之變”之後,李德裕和牛僧孺先後來到洛陽,不過兩人在此前的經曆卻大有差異。

李德裕曾被貶為袁州長史,遭受種種困苦折磨,在貶官途中深深懷念平泉山居;雖然後來得以釋放歸來,但他立即選擇遷居平泉。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而牛僧孺則作為平章事擔任淮南節度使,地位顯赫備受寵愛,然而在任職期間卻癡迷于修建洛陽的宅園,卸任後還有意圖尋求東都留守的官職。

這些事實恰當地反映了兩人之間的差異,李德裕從底層逐漸攀升,而牛僧孺則自上而下,卻如何不謀而合地選擇了前往洛陽,并在洛陽發展自己的居所和園林。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李德裕和牛僧孺都以他們在洛陽園墅中的石頭收藏而聞名,而在時間上,牛僧孺的收藏起到了先驅的作用。

在開成三年的夏季,蘇州刺史李道樞向牛僧孺贈送了一塊珍貴的太湖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對這塊太湖石情有獨鐘,是以創作了《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寄呈夢得樂天》這首詩,并邀請劉禹錫和白居易同題賦詩。

這一事件可以說成為了牛僧孺收藏奇石的重要起點,為他之後的石頭藏品樹立了标杆。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當時,牛黨勢力強大,李道樞贈送石頭顯然是為了讨好牛黨。

劉禹錫也在詩中暗示觀賞石頭的人雖然身處洛陽,卻心系吳郡的太守,預示着李道樞将很快騰飛而去。

果然不久,李道樞晉升為浙東觀察使。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這件事情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各地官員都紛紛積極搜集奇石,源源不斷地送到牛僧孺的園中。

巧合的是,在開成三年之後,李德裕的平泉山居以奇石為主題,不再限于花木。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在《李德裕文集·别集》卷九和卷十中,收錄了他關于平泉的記、賦和詩,形成了一部珍貴的平泉山居詩文集。

卷九首篇為《平泉山居戒子孫記》和《平泉山居草木記》,總攬全園景觀。

接着是《金松賦》等四篇賦文,其後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李德裕的平泉詩。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開成三年春天所作的《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和開成四年的《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和《重憶山居六首》三組詩。

第一組詩是在李道樞贈送石頭,并在牛僧孺、劉禹錫、白居易題詠之前所寫,涉及平泉山居的景緻,如潭上紫藤、紅桂樹、金松、月桂、山桂、柏、芳荪、海柽、竹徑、花藥欄等花木,但沒有涉及奇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第二組詩較次年所作,包括了詠述釣台石、似鹿石、海上石筍、疊浪石等四首奇石,僅有一首涉及花木。

最晚的第三組詩以“平泉源”開篇,其餘包括詠述泰山石、巫山石、羅浮山、漏潭石、釣石等五首奇石,其中沒有一首涉及花木。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這些變化表明在平泉山居中,李德裕的興趣已從花木轉向了奇石,展現出他對平泉山居的不同層面的熱愛。

從時間上看,李德裕聚石的鬥志顯然是被牛僧孺激發,此前的平泉山居以花木取勝,至此完全被奇石壓倒。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兩人開始聚石的開成三年,代表李黨的鄭覃、陳夷行和代表牛黨的楊嗣複、李珏同時拜相。

次年四月李德裕加檢校尚書左仆射,牛僧孺以平章事兼山南東道節度使,正是“牛李黨争”趨于白熱化的膠着時刻。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圖檔來源于影視劇

造園和賞石本是閑玩之物,卻于此時以這種方式意外地卷入鬥争之中。

兩黨僚吏團聚在牛僧孺、李德裕周圍,在聚斂奇石、裝點園墅上争奇鬥妍,展開激烈的競賽,成就了政治史和造園史上的一大奇觀。

那麼,最終的勝負究竟如何?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巅峰對決分高下<◀】

白居易《太湖石記》作于會昌三年,始于開成年間的那輪黨争已經初見勝負。

牛黨的楊嗣複、李珏被貶,牛僧孺罷山南東道節度使,擔任太子少師的閑職;李德裕則深得唐武宗器重,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先後進位司空、司徒,位極人臣。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于此時邀請白居易作《太湖石記》,顯然别有一番懷抱。

《太湖石記》專論太湖石,卻在開篇對天下衆石進行評價:“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

白居易将石分等,評定太湖石為甲等,其次為羅浮石,再次為天竺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嗜愛的都是甲等的太湖石,次等的羅浮石見于李德裕的《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羅浮石三見于詩文,可見其對李德裕之重要。

或許這正是白居易選擇羅浮石作為代表的原因之一,以其暗喻李德裕之藏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第三等的天竺石則是白居易的收藏,即其《〈池上篇〉序》所稱的“樂天罷杭州刺史時,得天竺石一、華亭鶴二以歸”。

白居易以自家的天竺石墊底以示謙虛,但其醉翁之意顯然在于前兩者:牛僧孺所好之太湖石為甲等,李德裕所好之羅浮石為次等,則兩人賽石之高下不言自明。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牛僧孺雖在黨争中失敗,卻得以借此扳回一局。

放寬視野看,牛僧孺的賞石品位确實更符合曆史的趨勢。

他和白居易等引領了賞石的風尚,使太湖石一躍成為諸石之首。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與此同時,他們還樹立了一套太湖石的賞鑒标準,從姿态、動感、紋理、聲韻等諸多角度,提煉出怪、奇、透、醜等評價原則,成為後世賞石繞不過的典範。

李德裕代表傳統之門閥貴族,重門第;牛僧孺代表新進之寒門進士,重辭采。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有學者認為在李德裕執政期間,登第進士多貧士,且錄取人數大大增加;在牛僧孺執政期間,反而盛行請托,舞弊成風。

這種觀點雖有可商榷之處,但用來概括牛李二人的賞石品位卻頗為貼切:李德裕注重奇石的産地和“門第”,牛僧孺則欣賞湖石的品質和“辭采”。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中晚唐是一個門閥貴族日趨衰落、寒門進士持續崛起的時代。

或許是巧合,這一曆史大勢正好呼應了牛李賽石的成敗:李德裕的賞石模式逐漸淡出,對奇石本體的關注成為主流,重點不再是産于何處、來自何方。

而是能否憑借自身的姿态、肌理,喚起觀者如臨岩壑的想象和感受。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真實的曆史自然遠比這種簡練的概括複雜。

太湖石因其“辭采”受到世人稱賞,經唐入宋,冠壓群石;但邵博記載宋人對牛李藏石的争奪,恰恰是看重它們的“門第”,因曾被牛李收藏而珍貴。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擴而觀之,奇石與人物皆然,到底是出身的“門第”重要,還是自身的“辭采”重要,不獨李德裕和牛僧孺在争論,在他們生前身後乃至今日,數千年間始終聚訟難定。

“牛李黨争”以李德裕貶死海南告終,牛僧孺雖在此前去世,卻得以終老于洛陽園中。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李德裕孤高峭直、隽潔如玉,最終也如玉一般碎裂無存;牛僧孺寬和仁厚,則像金一樣頗具延展性,最終得以保全身家。

《邵氏聞見後錄》記錄了李德裕、牛僧孺洛陽園墅在宋代的情況:平泉山居已蕩為耕地,禾黍滿目;歸仁裡園則保持繁盛,甚至成為洛陽園林之冠。

這似乎延續了玉杯和金杯的谶語。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勇于擔當的“贊皇平泉”活在曆代士人心中,被許為園居典範,安于自保的牛僧孺園墅反而少見提及。

李德裕憑借其功業和品格獲得了另一種永恒,也使牛李之争、金玉之辯、辭采與門第之分,格外耐人尋味。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唐代“死對頭”牛僧孺和李德裕,為何會有相同的賞石愛好?

距離牛僧孺和李德裕三百多年後,在洛陽的官員家園中,仍然經常可以看到兩人所收藏的古舊石頭,數量之多,不相上下。

這是一場延續了三百多年的比賽,牛、李生前為收集石頭而競争;在他們去世之後,人們繼續為争奪兩人的珍藏石頭而競争。

在中晚唐時期激烈的“牛李黨争”中,牛僧孺和李德裕被看作兩黨的領袖,彼此對立,水火不容,就像邵博所說的“牛僧孺、李德裕相仇,不同國也”。

園林建造和賞石活動成了牛、李二人在政治争端之外另一片獨特的競争領域,他們不僅在權力地位上相争,更在品味和優雅風格上展開了較量。

所謂相同隻是表面,李德裕和牛僧孺的審美有着深刻的差異,反映出賞石文化在中晚唐發生的巨大變化,并與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時代變革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