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作者: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23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周益帆 江曉晨 張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總台中國之聲關注到了在積石山6.2級地震中,大河家鎮大河村安置點的一位十歲女孩楊曉茜,她給生病的弟弟排隊領大盤雞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有網友留言說,這麼懂事的姐姐,也讓他想到了自己的姐姐。在中國之聲抖音号的網友留言中有這樣一條特殊的留言:“這個孩子是我的學生,很善良很懂事,此時此刻老師因為要幫更多的人而幫不了你們,隻能祈求孩子們能冷暖有人幫。”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中國之聲抖音号的評論中有這樣一條特殊的留言

據記者多方了解,留言的是楊曉茜的國文老師馬老師。記者輾轉通過電話聯系到馬老師,他說,自己是一名志願者,目前在大河家鎮陳家村和大墩村兩個安置點幫忙搬運物資、統計老鄉的需求,工作十分繁忙,随後電話信号中斷。記者從大河村安置點出發,前往陳家村和大墩村,希望能找到馬老師,一路有了更多的相遇。

馬老師:我現在在陳家村。我是個志願者,特别忙,因為有一批物資要到,我現在要去大墩村。

記者:今天我們能采訪您嗎?

馬老師:等可以了我聯系你。

22日下午1點20分,我們與馬老師的通話匆匆結束後,趕往陳家村。

陳家村距離積石山縣最大的安置點大河村安置點2.6公裡,安置點入口就是志願者登記處。

記者:我想找一個大河家鎮中心國小的馬老師,他說他之前在陳家村當志願者。

陳家村志願者報名處:我們登記的都是國小生,他們主要就是在這領路。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在大墩村,幾位小朋友為記者帶路前往安置點(記者周益帆 攝)

陳家村沒有問到,我們繼續前往7公裡以外的大墩村。大墩村有2840人,580戶,如今能住的安全住房隻有40戶。下午兩點,我們到達大墩村附近的一處愛心拉面帳篷。

記者:老鄉,你們知不知道有個志願者叫馬老師?

群衆1:她問了一個志願者,馬老師。

群衆2:在這個方向,有一個安置點。

群衆3:順着十字路口一直往下面走。

群衆4:我兒子帶你們去。

小孩:不太遠,前面就是了。

記者:那行,那你們回去吧,别走了,謝謝!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一車電熱油汀有350台,十個人接力卸貨需要近一個小時(記者周益帆 攝)

大墩村的安置點就在眼前。大卡車剛剛駛入,幾位穿着紅色馬甲的志願者準備将車上的電熱油汀取暖器搬到村民委員會辦公室裡,馬老師或許就在其中。

記者:請問你們這兒有一位馬老師嗎?他好像來這搬物資了。

志願者:這附近村莊多得很,都在卸貨。

記者:你們是從哪來的?

志願者:我們是外地的,到縣裡做志願者。

記者:你們是從哪個地方來的?

彭傑:四川。

記者:您怎麼從四川跑到這兒來了?

彭傑:汶川地震,他們幫了我們,我們現在過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記者:您也是四川的嗎?

郭炳楠:不是,我是河南的。因為我們2021年有7·20(鄭州特大暴雨),各地的(志願者)也都來支援。他是從上海過來的,我們三個是在路上認識的。

彭傑:再往後年齡大了,老了,就有心無力了,身體跟15年前也不在一個狀态了,年齡不饒人。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記者在大墩村偶遇的三位志願者與村民合影(記者周益帆 攝)

彭傑來自四川,他休息的空檔,我們得知他今年55歲,是綿竹人,汶川地震前開婚紗影樓,現在在廣西生活。

彭傑:汶川地震之後,可能感覺有些東西不怎麼計較了。第二個,覺得地震對我們來講,其實心理上打擊很大。像我,15年堅持,哪個地方有災難,我就自費坐便宜的交通工具去做這些事情。可能還是跟我之前汶川經曆有關系,因為(當時)第一時間我也救人,再後來我們也迷茫,其實那個時候是人活着,心理上是空白的,後來我們的軍隊過來了,全國各地的物資也來了,就燃起了希望,讓我得到了心理上的重生,你要永遠相信我們這個大家庭。如果知道哪個地方受災難了,如果不去睡不着,心裡很痛,可能我去幫别人也是幫助我自己,給自己療傷。

積石山地震後,彭傑當即決定到甘肅去,但從廣西宜州到甘肅蘭州,既經濟又便捷的選擇并不多。彭傑花了12.5元坐了硬座,從宜州到河池金城江;又花了230元錢,從金城江到重慶西,再到蘭州。

彭傑:一天一夜。我問蘭州當地老鄉,說想去災區,但對這不熟,哪個路線比較便捷一點,并且時間要快一點?他們建議我在蘭州住一晚,因為這邊冬天是零下十幾、二十攝氏度。我心裡急,坐不住,後來蘭州的一個老鄉就帶我去高速路那邊,跟警察講了情況,警察看我這麼大老遠過來,幫助我招呼了一輛送物資的車。

到達時,已經是21日淩晨。

彭傑:到了這邊我就找政府去報到,看有沒有什麼需求。志願者報名的時候,我知道年齡大了好像不一定要,是以報名填的是50歲,其實我是55歲。上午被安排到電商園卸了一天物資,昨天卸的物資裡水比較多,有水、有泡面、有被子。

在民政局等待安排的時候,彭傑認識了河南來的30歲小夥子郭炳楠,郭炳楠是河南安陽的一名公安民警,地震發生時,他剛好在休假。

郭炳楠:我本來休假要休到月底,咱也是一名公安民警,我就跟上司請示,去機關寫了請戰書,自己一個人坐火車過來了。7·20(鄭州特大暴雨)的時候我還在特警支隊,我們在湯陰救援,在水裡推着沖鋒舟轉移老百姓。當時确實我們市裡面、縣裡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沒有發生過這種特别大的水災, 大家也都來幫忙,這就是互相的。

短暫休息後,物資搬運繼續進行。一車電熱油汀,350台,十個人接力,全部卸完貨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彭傑和郭炳楠指着站在最高處往下遞箱子的小夥子說:他也是外地的,從上海來的。

記者:上海來的嗎?

小夥子:我是四川廣元人,在上海工作,請假過來的。2008年地震的時候,家裡面全部垮掉,像這種有災難的時候,能幫助就幫助。

記者:你怎麼稱呼啊?

小夥子:知道我是四川廣元人就可以了。

新聞特寫丨尋找“馬老師”

一輛滿載洋芋的卡車又駛入了安置點(記者周益帆 攝)

電熱油汀卸完了,彭傑他們又随車趕往下一個地點。安置點内,一輛拉滿洋芋的卡車又開進來了。

到這裡,我們仍沒有找到馬老師,但看着眼前這些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累了擦把汗就繼續奔跑的身影,似乎又找到了。

晚上9點,手機響起,那一頭是我們找了一天的馬老師。

馬老師:我現在在往大墩村各處送物資。我忙完志願者的活,就幹學校的工作,之後還聯系了一些物資。我的孩子一直跟着我當志願者,實在太忙了。

記者:我挺感謝您特别忙,因為我沒有找到我要找的馬老師,但其實我又找到了……

馬老師:其實這次地震當中有千千萬萬個“馬老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