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3年中國電影盤點:檔期冷熱不均,繁榮中見隐憂

作者:環球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重要的一年。行業的複蘇,檔期排片與票房的冷熱不均,創作上的成就與缺憾,高票房電影的原創性提升,現實題材的“口碑與票房倒挂”,商業片的套路,文藝片的自得其樂,電影票的“票價貴”“代購亂象”“大資料殺熟亂象”……這些話題,都引起過廣泛讨論。年終歲末,回顧一年來的中國電影,有收獲,有期待,也有不足,但相信一直在路上的中國電影,會在觀衆的支援與鼓勵下,于新的一年,繼續朝着對的方向行進。

哪部電影是2023的年度之選?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從公映初期市場反應的平平無奇,到劇組全國頻繁路演後奇迹逆襲,《封神》本身也經曆了一場“封神”的過程,雖然票房不是最高的,但《封神》對古典神話乃至傳統文化的緻敬和使用,使它經受住了口碑考驗,并推動國産魔幻大片進入一個新的層階。

《滿江紅》是2023跑出來的第一批黑馬,在春節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增加節日氣氛的同時,直接帶紅了整個檔期。影片以足夠的娛樂性,引發觀衆好奇心,片尾的接連反轉,成為影片最大亮點。張藝謀“老當益壯”,票房号召力通過該片得到提升。陳宇的劇本得到普遍肯定,演員雷佳音表現出色,《滿江紅》的綜合實力不錯。

《流浪地球2》票房亮眼,但話題熱度相比第一部下降不少,中國科幻大片急需更新的、更本土化的創意;《消失的她》話題營銷開路,類型色彩濃厚,收獲高關注度也帶來較大争議性;《孤注一擲》,現實題材碰上緬北電詐末日的大環境,制造了高票房,教育意義大于娛樂價值;《長安三萬裡》與《深海》是“國漫之光”在2023的具體展現,而前者又因激活全年齡段觀衆的唐詩情懷而略勝一籌;《無名》把商業片與文藝片兩個對立體無痕融合在一起,是2023個性最鮮明的大片;《宇宙探索編輯部》《永安鎮故事集》《河邊的錯誤》文藝氣質濃郁,小衆最愛;《三大隊》年底壓軸出場,後勁十足……

2023中國電影的年度之選,上述電影因不同觀衆群、不同審美愛好等,會有不一樣的選擇,而将這些電影整體放在一個大的評價體系或者更長的時間次元來判斷的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優勝幾率會高一些。

重視原創,商業大片與文藝電影的共同選擇

無論是頭部電影,還是中小成本制作,包括文藝片,重視故事的文化起源,凸顯主創的個性元素,關注與觀衆建立多元聯系,成為2023諸多國産片不約而同的選擇,此前被輿論呼籲多年的“重視原創”,在2023年得到了積極的響應,題材的跟風紮堆,翻拍風潮等有違“原創精神”的現象,收斂了許多。

從中國曆史文化與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這大大提高了國産片的原創濃度,《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滿江紅》《長安三萬裡》,這三部電影,就足以支撐起2023國産片的原創格局,與過去一些電影喜歡從傳統文化寶庫尋找靈感但呈現出來卻不盡人意不同,這三部電影可以看到以下鮮明特質:對故事戲劇性的萃取,更為直接;主創對原型故事的思考,更為深邃;影片與當代觀衆審美與價值觀的貼合,更為緊密。這一迹象,讓人對未來國産片向傳統、向經典要故事的創作出路,充滿樂觀。

文藝片在2023,雖然有“高票房”“強個性”的路線之分,但整體上對原創性重視是一緻的,高票房的文藝片有《無名》《深海》《河邊的錯誤》,這三部影片雖然在制作、營銷等層面給人以商業片的印象,但本質上的“文藝片叙事”氣質最終要消滅它們的商業片模式,這是多年來文藝片追求高票房的一個階段性呈現,它的行進方向是,最終實作能與商業片票房相媲美的同時,還能夠保障電影的文藝核心與形式,都不被商業味道摧毀。這三部影片當中,《河邊的錯誤》算是一匹黑馬,對于“犯罪類型”+“餘華原著”+“新銳導演”+“演員表演”等多個有利因素的熟練使用,把它推上了一個票房收入快車道,使得故事本身的晦澀,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宇宙探索編輯部》主打的20世紀80年代“飛碟”情懷,以及對人物精神的精準描摹,很是吸引人;《永安鎮故事集》主打的小鎮生活、迷影文化(迷影是文化術語,指的是迷戀電影,以及影迷對電影有更專業的認知——編輯注)、行業喜劇“三合一”,荒誕又真實,充滿别樣的觀賞性。這兩部電影,“原創”的魅力十足,對于2023年的國産片來說,也是繞不過去的存在。

高産的現實題材,含混的現實主義

2023年暑期檔票房突破200億元,三部暑期公映的現實題材電影《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不僅奠定了檔期基調,也給全年影片鋪下了鮮明的現實題材底色。此外,《學爸》《鹦鹉殺》《涉過憤怒的海》《三大隊》《我本是高山》等現實題材或者主打現實主義的電影,也在不斷強化2023年是現實題材電影大年的觀感,但與“中國科幻”“中國曆史”“中國神話”等題材取得普遍認同、沒有多少争議不太一樣,“中國現實”題材在扛起票房大梁的同時,也面臨着諸多争議甚至批評,現實題材中的現實主義含量,或是引起争議與批評的緣由之一。

《消失的她》取得“孕婦泰國墜崖案”當事人授權,被認為頗具警醒意義,但随着影片票房高企,有關該片吃“兩性沖突”紅利、搞“男女性别對立”的批評聲四起,也被認為,電影對于社交熱議話題的迎合,使它的熱映期過後,影片迅速降溫。高話題性對于《消失的她》是雙刃劍,帶來高票房收益的同時,無形中也消耗了人們嚴肅面對影片價值核心的耐心。這部電影成為“情緒消費”的代表作,開分7.5,目前6.2,這一口碑下墜過程,也意味着其現實主義元素不足或者被嚴重遮蔽帶來的後果。

《孤注一擲》的現實題材風格,比《消失的她》更為強烈,如果說《消失的她》的虛構情節,使得作品充滿戲劇性的話,那麼《孤注一擲》與緬北電信詐騙細節的高度貼合,以及随之而來打擊緬北電信詐騙成為全民關注點,更使得這部影片具有撲面而來的現實意義,被認為是2023年最“驚豔”的現實題材電影。與《消失的她》相比,《孤注一擲》的現實主義含量更足,但影片的叙事短闆、情節BUG、角色扁平化等缺點,随着時間的推移顯露出來,最後仍難免被認為也是一種“情緒消費”産品,品質不過硬帶來的後果是,觀衆對緊随其後的同題材電影《鹦鹉殺》抱有排斥态度,認為《鹦鹉殺》在蹭“反詐”的熱度。

改編自涼山“格鬥孤兒”事件的《八角籠中》,因導演王寶強執導這一現實題材而備受關注,但該片最後留下的成果,落腳在王寶強個人的轉型與人生成就方面,故事本身并未觸發公衆對社會的更多思考,因而《八角籠中》的現實主義,被過多地歸納成了“勵志主義”,對于現實主義的工具化使用,讓《八角籠中》難以被觀衆更長久地記得與讨論。

現實題材電影的高産,源自各方面的鼓勵,以及觀衆對這一類型電影的支援,而在《我不是藥神》創造了現實題材電影的“神話”之後,很難再有同類影片與其比肩,且這一類型電影在創作上走上一種含混的傾向。行業養成了一個喜歡在“現實主義”前面冠以新的定語的習慣,比如大行其道的“溫暖現實主義”,也有了把都市、家庭、情感題材裝進現實主義這個筐的做法,這其實是一種“貼牌現實主義”,削弱了現實題材的真實與震撼、警醒與啟迪價值。去除現實主義中的“僞”“懸空”,尤其不要将商業利益置于現實題材的前面,這或是此類電影目前最需要正視的問題。

檔期冷熱不均,繁榮中見隐憂

2023年春節檔(1月21日至27日)電影票房為67.58億元,僅次于2021年春節檔的78.42億元,位居中國影史同期票房第二名;“五一”檔(4月29日至5月3日)5天票房15.19億元,僅次于2019年和2021年同期;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票房206.2億元,創中國影史暑期檔票房新高;國慶檔(9月29日至10月6日)電影總票房達27.34億元,退回到2017年水準,且無爆款出現,票房冠軍電影口碑不理想,成為近5年唯一沒有一部單片票房過10億的國慶檔。

綜合今年幾個重要檔期的狀況來看,除了國慶檔,其他檔期都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但繁榮中也可見隐憂,伴随着檔期的熱鬧,“票價貴”“代購亂象”“大資料殺熟”等投訴也頻繁被提起,包括最紅火的暑期檔,被認為如果中小成本在這個檔期毫無存在感,僅靠頭部電影“沖鋒陷陣”,也是不健康的,如果市場隻剩大片,那麼投資者與創作者将會更加專注于盈利目的,這将會導緻影片類型趨于單一,風格趨于雷同,甚至會催生幾家巨無霸企業,形成制作與話語權等方面的壟斷。同時,中小成本長期缺乏存在感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也值得關注,包括:新人導演的入行門檻會被不斷擡高,緻使行業缺少後備人才;缺乏必要的鼓勵與回報,促使創作者視野收窄,才華與能力打折……

國慶檔的冷清,暴露了一些問題,國産片在這個檔期被打回原形,電影究竟是不是觀衆的剛需,成為這個檔期被熱議的話題。過去國慶檔的輝煌,為何沒法再重演,成為行業需要嚴肅對待的狀況。國慶檔主打的戰争片和卡通片類型,一個不再被熱烈追捧,一個集體啞火,這意味着排片類型的單一化,會影響到觀影積極性,也标志着缺乏創意與創新的同題材作品,很容易被觀衆識别并放棄。這提醒電影行業,并非黃金檔期就一定會制造高票房,好的檔期還需要好的作品來激發,而一旦一個檔期給人留下不佳印象,那麼片商與觀衆對其的雙重閃躲,更容易讓未來的這個檔期變得無人問津。

2023年電影檔期已進入賀歲檔月餘,從目前狀況來看,還缺乏有力的爆款來引領檔期,随之而來的春節檔成績,會歸于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在不溫不火的狀況下告别2023,雖然整體上不太影響國産片的全年表現,但确實2023年的電影也留下一個若有所失的尾巴。早在11月13日,中國電影票房便已經突破500億元,這是不錯的成績,值得高興但還應以此為動力,把目标放到2024乃至更長遠,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韓浩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23日 04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