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文玲:“一帶一路”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發展史

作者:昆侖策研究院頭條号
陳文玲:“一帶一路”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發展史

【摘要】 :共建“一帶一路”,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互聯互通的新格局。目前,正在進行和将會形成的互聯互通格局,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了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發展的空間布局;二是形成多元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的新格局;三是形成以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民心相通作為重要基礎的三位一體共建“一帶一路”的聯通方式。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的重要曆史時刻,在大國競争博弈異常激烈的重要曆史時刻,在俄烏沖突、巴以沖突之後世界格局由漸變到突變、國際格局加速演化,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格局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的重要曆史時刻,總結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就與啟示,看到行進中的問題,展望未來的發展願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一、“一帶一路”十年來取得的進展

大家知道“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緣來:2013年9月至10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學院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在印度尼西亞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兩者并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标準的提法,更為标準的是加上“共建”,因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事,現在參與共建的已達到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它們與和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本。這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跨國經濟合作重大行動,在這個意義上,現在叫做共建“一帶一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叫做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當時,是把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同創造的古絲綢之路精神,在新形勢下賦予其時代内涵,主要着眼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相關國家,沿線相關國家大緻上有65個國家(包括中國),除了印度沒有參加外,古絲綢之路沿線參與的國家是64個國家。按照這64個國家不同的方向分為了六條經濟走廊或者通道,還有連接配接各國的港口,叫作“六廊六路多國多港”。

第一條經濟走廊是新亞歐大陸橋。

為什麼叫新亞歐大陸橋?是相對于原有的第一歐亞大陸橋而言的。原有的叫西伯利亞大陸橋(英文名:SiberianLandbridge,SLB)是世界第一條連接配接歐洲、亞洲的大陸橋。由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起點,橫穿西伯利亞大鐵路通向莫斯科,然後通向歐洲各國,最後到達荷蘭鹿特丹港。這條鐵路貫通亞洲北部,整個大陸橋經過俄羅斯、中國(支線段)、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7個國家,全長13000公裡左右。由于這條鐵路大動脈把歐洲、亞洲和非洲在地理上連成一體,随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以及南南合作(尤其中非合作)的增強,歐亞非大陸的陸路交通需統一規劃、建設,主要是建設歐亞非“五縱五橫”運輸大通道(鐵路、公路等)。

新亞歐大陸橋跨越歐亞兩大洲,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約10800公裡,通向東亞、中亞、西亞、東歐和西歐4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亞歐大陸橋東起大陸黃海之濱的江蘇省連雲港市,向西經隴海鐵路的江蘇徐州、河南商丘、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陝西渭南、西安、寶雞、甘肅天水等站,由東向西連接配接蘭新鐵路的甘肅蘭州、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新疆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等站,由東向西再向西經北疆鐵路出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至荷蘭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第三亞歐大陸橋,指繼第一、第二亞歐大陸橋之後,再興建一條由深圳港為代表的沿海港口群、經雲南而連接配接南亞、西亞并同時連接配接北非、再延伸到歐洲的一個以鐵路交通為主體的運輸網絡系統。

從天津出發的路線最短,在中俄境内的距離也最短,運費應最省,但是北京-天津的鐵路運力非常緊張,增加運輸比較困難。況且,在蒙古境内的收費标準較高,對中俄兩國都不利。連雲港方案優點是鐵路在中國境内的距離較長,達4100多公裡,可以服務更多的内陸省份。十年來形成了這三條鐵路大動脈,未來會形成第四條,就是中吉烏鐵路,即從中國新疆克州過吉爾吉斯斯坦連接配接烏茲别克斯坦,通過這條線和歐亞大陸橋連接配接,形成第四條連接配接線。這條線就比原來的歐亞大陸橋連接配接線少800公裡,可以減少7-8天的路程。如果現在啟動,這條鐵路有可能在2027年修通。

還有一條大家不太關注,原來西伯利亞這條鐵路大動脈和原來的歐亞大陸橋是沒有連接配接的,現在從西伯利亞出發的歐亞大陸橋通過滿洲裡,也就是通過黑龍江省和國内的歐亞大陸橋,和通向歐洲的歐亞大陸橋已經實作連接配接,現在的俄羅斯也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的起點,而且是連接配接點。

以上是共建“一帶一路”六廊六路的第一條經濟廊道。但有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如:大陸境内蘭新鐵路是單線,石油運量較大,缺水嚴重,運力比較緊張;隴海鐵路寶雞至天水也是單線,運輸的能力小,經常塌方斷道,是進出西北的卡脖子地段;徐州以東的隴海段亦為單線。境外因蘇聯解體,中亞變成了很多國家,許多問題協調困難;鐵路建設與集裝箱方面的技術問題因穿越不少山洞而受阻。

第二條經濟走廊是中巴經濟走廊。

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新疆喀什,終點在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全長3000公裡,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貫通南北絲路關鍵樞紐,是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内的貿易走廊,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先行先試項目,十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這一條經濟走廊對于連接配接中國和巴基斯坦,并且幫助巴基斯坦走向富裕,發展經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中巴經濟走廊于2013年啟動建設。2015年,中巴兩國政府簽署了逾50項合作協定,确定了以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中心,瓜達爾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合作為四大重點的“1+4”合作布局,走廊建設和巴基斯坦發展駛入快車道。十年來,走廊建設為巴基斯坦各地的基礎設施發展、能源生産、工業合作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我駐巴使館提供的資料,截至2022年底,走廊已累計為巴帶來直接投資254億美元,累計創造23.6萬個就業崗位,幫助巴新增510公裡高速公路、8000兆瓦電力和886公裡國家核心輸電網。

第三條經濟走廊是中國-中亞-西亞走廊。

這條經濟走廊從中國西安出發,經過新疆烏魯木齊-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塔什幹-伊朗德黑蘭-土耳其安拉卡-伊斯坦布爾,連接配接哈薩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伊朗、土耳其。東起中國,向西經中亞抵達波斯灣、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的中亞是亞歐大陸的中心,地處聯通東西、貫穿南北的十字路口,在地理位置上居于核心要道,中亞國家的區位優勢凸顯。中亞是地球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被喻為陸地文明的“世界島”,在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連接配接亞歐的中歐班列多數途經中亞國家,作為連接配接亞歐大市場的必由之路,中亞是關鍵樞紐地。

中國同中亞五國已經形成了合作機制,首屆中國-中亞峰會通過了《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國與中亞合作機制正式建立,對中國與中亞合作提質更新,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實作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裡程碑式意義。

中國與中亞、西亞相關國家在阿富汗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阿富汗政局穩定,能夠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中巴經濟走廊可以進一步的連接配接阿富汗,進而連接配接伊朗、土耳其,形成一條新的貫通亞歐大陸的東西向的大通道。美國在阿富汗駐軍二十多年,現在阿富汗已經是亞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GDP隻有500多美元,現在阿富汗經濟狀況和我們新中國成立初期差不多,一片廢墟,民不聊生。但阿富汗的秩序正在恢複,而且中國在解決阿富汗問題上發揮了重大的建設性作用,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

土耳其前身曾經是奧斯曼帝國,之後分裂成多個國家,土耳其還是分裂後剩下的主體部分。土耳其埃爾多安又一次當政了,他的夢想還是有一種奧斯曼帝國大國複興的夢想,在這個夢想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土耳其國家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也就是2023年成為東西方的經濟走廊和經濟通道,這一條經濟走廊原來規劃修2000公裡長的鐵路線。中鐵幫助修建了從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到商業重鎮伊斯坦布爾的高鐵,2016年就已經修成了,現在繼續進行2000公裡的鐵路修建工程。

第四條經濟走廊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

這條經濟走廊以廣西南甯和雲南昆明為起點,以新加坡為終點,縱貫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是中國連接配接中南半島的大陸橋,也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跨國經濟走廊。這條經濟走廊主要連接配接了東盟國家,目前進展最快。

一方面海上的通道是通暢的,從海上北部灣出海,沿線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海上的通道是通暢的,現在又多了兩條陸上的通道,一條就是從廣西南甯到越南,從越南再到東盟其他國家,主要是陸路運輸,主要是公路,這一條路叫做“兩廊一圈”,和越南并行的兩條經濟走廊形成一個和越南的經濟圈。

還有一條現在是進展最快的,就是西部陸海大通道,從重慶和成都開始,是大陸和新加坡合作的第三個國家戰略。第一個是蘇州工業園區,這是大陸和新加坡第一個合作項目;第二個是天津生态城;第三個在重慶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的現代物流園區,從現代物流園區變成成渝兩大城市為起點,向南部延伸,形成西部陸海大通道,這條通道後來者居上,2016年開始建構,是所有經濟走廊裡建設最快的。

國内已經有12個省市參加了西部陸海大通道的建設,并且還有常态化的工作機制,出境後有5個東盟國家參與。西部陸海大通道走廊是經濟走廊中進展最快的,這一條走廊直接貫通中國-中南半島,也就是從成渝一直到新加坡,這一條經濟走廊是通暢的。一是通過内河運輸,長江經濟帶的長江黃金水道,直接到上海,之後連接配接東南亞,走海上;二是陸上有三條通往東盟的道路。一條道路,我們将很快可以看到它的基礎架構,即中老經濟走廊+中泰鐵路,形成中老泰經濟走廊,中國到寮國萬象中老鐵路422公裡,從大陸西雙版納到寮國萬象的鐵路已經修通了;中泰鐵路落後了好多年,本來應該和中老鐵路并駕齊驅的,但泰國有點搖擺不定,中老鐵路修通後,産生了示範效應,最終泰國選擇了中國,起步比較晚,估計進展會比較快,如果中老泰經濟走廊這條鐵路修成以後,泛亞中路這條鐵路就全線貫通了。中老泰鐵路連接配接中國昆明和寮國首都萬象,全長845公裡。新馬泰鐵路從泰國北部城市巴東起點,向南穿越泰國、馬來西亞,終點是馬來西亞西海岸的吉打港,全長1416公裡。

為什麼叫做泛亞中路呢?1900年,整個世界還是殖民世界,當時英國、法國宗主國提出來要建泛亞中路、泛亞西路、泛亞東路,從寮國到泰國這一條鐵路叫泛亞中路。從1900年一直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十年前,寮國是内陸國家,隻有3.5公裡鐵路,還是一個陸鎖國,它沒有出海口,也沒有鐵路和其他國家連接配接,是以它好像被鎖在一個地方動彈不了的國家,是以它叫陸鎖國。中老鐵路修通以後寮國變成了陸聯國,現在越南也要修鐵路,并和中老鐵路連接配接,高棉準備修鐵路與中老鐵路連接配接,中泰鐵路和中老鐵路連接配接,若幹與中老鐵路的連線,沿中老鐵路的經濟帶将成為東盟最活躍的經濟地帶。

“一帶一路”中國和寮國合作的重大項目就是中老經濟走廊,中老經濟走廊将成為寮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和發展重心,是以,寮國在這個意義上已經從陸鎖國變成了陸聯國。特别是中老泰這條鐵路修通以後可以直接通向泰國灣,泰國和新加坡遙遙相望,而且這條鐵路進一步可以連到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海上泰國與和新加坡遙遙相望,陸上進一步連接配接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這樣的話,我們和東盟互聯互通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且道路包括公路、鐵路,也包括港口,互聯互通的網越織越密。

現在,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這是第四條經濟走廊,也是原來沿古絲綢之路的一條經濟走廊。

第五條經濟走廊是中國-南亞經濟走廊。

現在南亞區域性大國是印度,印度對“一帶一路”還是很有戒心的,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始終沒有參加過。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後,在與沿線國家的六條經濟走廊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起點從雲南的瑞麗開始,本來中國和緬甸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也簽署了中緬經濟走廊的合作倡議,當時緬甸上司人昂山素季下決心推進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她親自擔任中緬經濟走廊指導委員會主席,兩個主要部委經濟部和工業技術部的部長任副主席,她在報上發文說,今後緬甸的主要任務就是推進中緬經濟走廊。但可惜的是緬甸發生了軍事政變,是以,中緬經濟走廊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前是比較順利的,現在停滞了。與此同時,當時兩國商量做的規劃,是要形成一條人字形鐵路大動脈,從瑞麗到曼德勒,從曼德勒一條鐵路通到皎漂港,另一條鐵路通到緬甸首都仰光。人字形鐵路設計在當時也是非常先進的,最大的難度是中國雲南境内要過一座山,這座山如果要修通,至少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但是緬甸那邊是沒有太大問題,後來因為政治動亂停止了,是以,孟中印緬走廊是停滞的。中老經濟走廊是已經成形,将和泰國連接配接,但孟中印緬受到很大的阻礙。

中國中南半島和南亞的關系,海上這一條其實作在意義也不大,因為印度不積極。

第六條是中蒙俄經濟走廊。

這一條經濟走廊發展是比較快的,特别是2022年俄烏沖突之後,在黑龍江修建了中俄直通大橋,已經成為了一條公路主動脈,西伯利亞國内的鐵路線和歐亞大陸橋鐵路線連接配接,還在修建和中國直通的港口通道,俄羅斯向中國開放了海參崴,中國可以作為國内港口使用。

梅德韋傑夫到中國來提出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在北極開發方面,在北極的重要城市和中國合作也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特别重要的是,俄羅斯的能源從2022年以來加快了向中國、印度等國的輸送,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聯盟加速了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從俄羅斯到中國的能源管道東線叫做西伯利亞号,從黑龍江入境經過11個省市,最後到上海,沿線省份用的天然氣基本都是俄氣,這條天然氣管道5811公裡,我們天天在用的天然氣就來自這一條天然氣管道。這條天然氣管道設計的能力輸氣380億立方米,大陸天然氣儲備總共是350億立方米,這一條管道輸氣能力相當于大陸的儲備總量,未來它的容量會增長到500億立方米。還有一條俄羅斯的輸氣管道從蒙古國過境到中國,過路費蒙古國方可以達到每年14億美元。中蒙俄能源通道現在正在建設,這就是所謂西線建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和普京總統共同見證的一條天然氣管線。目前還有一條線路,從俄羅斯到哈薩克斯坦經過新疆進入内地。這三條能源管道目前已經使大陸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天然氣,占到大陸能源總量的20%左右。是以,中蒙俄這一條經濟走廊不僅正在修建,而且在能源通道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和中亞的能源通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陸的天然氣進口目的地國排在第一位的還不是俄羅斯,而是土庫曼斯坦,我們從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占大陸天然氣84%,當然俄氣進口後這個比重在下降。我們還和全世界石油生産第三大國家卡達簽署了未來27年的長周期天然氣供貨協定,将達到400億立方米。

中國每年需要天然氣大約3500億立方米以上,我認為大陸的能源安全是有保障的,因為現在中國的石油從48個國家進口,天然氣從10個生産天然氣的大國進口。而且中油管道,除了海洋運輸和海洋油輪之外,一條重要管道通過緬甸輸送到雲南,雲南加工之後再輸送到内地。

是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為,美國、歐洲高通脹,而中國出現低通脹,很多經濟學家很緊張,說中國進入了通貨緊縮,物價水準太低。我個人認為,必須要把它放在國際大背景下,為什麼他們高通脹而中國不是高通脹呢?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原因。因為這次全球性高通脹就是從能源危機開始的,就是從能源價格開始的,就是從俄烏、俄歐中斷了能源供求關系開始的,特别是不知道哪個國家把北溪管道炸掉以後,切斷了歐洲和俄羅斯的低價能源的供求關系,導緻由能源危機導緻的能源價格上漲,由能源價格上漲導緻電力等一系列商品的價格上漲。

中國2021年通脹率才1.5%,2020年是0.7%,2022年是2%,大家不要認為通脹水準低,就是中國經濟的通縮。我認為,是中國經過長期的謀劃與布局,能源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布局。“一帶一路”相關48個産油國進口,10個産氣國進口,能源多元化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是同步推進的。換句話說,沒有共建“一帶一路”,我們的能源就無法多元化,我們就沒辦法形成這樣穩定的能源來源以及穩定的能源價格,我們的能源如果也像美國、歐洲一樣飛漲,工業品價格能不飛漲嗎?物價能不飛漲嗎?是以,要是從這個角度看,共建“一帶一路”對于中國的能源安全實在是太重要了。

比如,伊朗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我們和伊朗簽署25年的長周期協定,我們從伊朗獲得的石油價格是市場均價的44%,這對中國來說降低工業品的制造成本起了多大作用?我們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是俄羅斯市場供價最低價的8折甚至以上。是以,大家應該看到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有潛在風險,确實有現實風險,我們也承擔了很多額外風險,甚至也承擔了一些損失,但是帶給中國的機遇和發展環境如能源安全保障的成就是巨大的。

每一條經濟走廊帶給相關國家的都是重大收益,同時,也使中國在各個國家發展的同時,得到了穩定的、對大陸發展可以長期起到支撐作用的資源、能源以及各方面的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進展,這些收獲和成功在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難以預料的,相關國家沒有想到,國際組織沒有想到,中國也沒有想到,确實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政策溝通。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标準規則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叫做軟聯通,為什麼把軟連通放在第一位呢?因為軟聯通是建立在對共建“一帶一路”共識的基礎上,是一種認知,對“一帶一路”的認同基礎上的認知,在這樣的基礎上從響應到參與,再到共建,完成了這樣一個飛躍,是以要把軟聯通放在前面。

到目前為止,中國和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本,共建“一帶一路”的夥伴現在遍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四大洋,涵蓋了52個非洲國家。非洲國家非盟總共54個國家,原來非盟是作為一個成員和“一帶一路”合作的,後來在第二次“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非洲的很多朋友,特别是上司人見面時都提出來,我們也要參加“一帶一路”建設。是以,後來“一帶一路”的建設,非洲以國家名義來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本的現在已經達到52個國家。40個亞洲國家,27個歐洲國家,11個大洋洲國家和21個美洲國家,是以,“一帶一路”倡議和很多國家的規劃、戰略對接,這些年回過頭來看還是有很大成效的。

比如,我們和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的對接,當時哈薩克斯坦還是納紮爾巴耶夫時期,國家戰略是“光明之路”;比如土耳其“中間走廊東西方大通道”的對接;比如和俄羅斯“大歐亞夥伴關系倡議”的對接等,這是和相關國家的戰略對接。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印尼通路,和印尼國家規劃進一步對接和認同,這方面也有很大進展。

除此之外像聯合國組織的很多機構,把共建“一帶一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相關決議,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也非常重視推進“一帶一路”,我們還和東盟、非盟、中非合作論壇、世界論壇等多邊合作機制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發揮推進“一帶一路”的多邊作用。

二是設施連通。

共建“一帶一路”把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六廊建設就是硬聯通,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已經形成了剛才講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項目,代表着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水準。

比如在鐵路方面,就有匈塞鐵路、中老鐵路、雅萬鐵路、中泰鐵路、蒙内鐵路、中蒙俄中線鐵路更新改造,這些都已經有很大的推進,中吉烏鐵路也将很快開工建設。中歐班列發展很快,特别在抗擊疫情中發揮非常重大的作用。公路運輸、海洋運輸和其他運輸都受阻時,鐵路運輸是通暢的,解決了中歐之間特别是歐洲很多國家急需的抗擊疫情的商品。

到2023年4月底,國内中歐班列出發的城市達到109個,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1個城市,物流配送網絡覆寫到歐洲全境,建構了一條貫通亞歐大陸的國際貿易大動脈,是以也叫“鋼鐵駝隊”。

在港口方面,目前大陸和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系,大陸的港口群大緻分五個港口群,一是長三角,二是珠三角,三是環渤海,四是東南港口群,五是西南港口群。東南港口群就是江蘇到上海沿線,西南港口群主要是北部灣一帶,是以,實際上中國的港口群已經形成了五大港口群。

國際貿易90%以上還是靠海運,比如中歐班列已經接近6.5萬列了,但中歐之間的貿易,中歐班列運輸占的比重不足10%,其餘90%還是靠海洋運輸,還有一部分的陸路運輸,是以,我們可以看到海運非常重要。現在中遠海運集團在全球投資建了56個碼頭,49個集裝箱碼頭,集裝箱吞吐能力居世界第一。我們的招商集團在南亞、非洲、歐洲、地中海和南美投資參加了26個地區的50多個港口的建設。全世界排在前20位的港口裡,有中國15個港口,排前10位的港口中有中國的7個,這些大港都是中國的港口。

中國制造業占全球30%,我們的物流量非常大,如制造業、石油、天然氣、礦産資源,是以,物流量占全球50%-60%,我們資源類運輸量特别大,因為我們的物流量大,我們的制造業規模大,貿易量占到15%左右,起碼國内市場消耗60%以上。是以,港口的發展也成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

在港航建設方面,空中絲綢之路也有重要進展,大陸與相關國家建立了航線,航線越來越密,連通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和10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了雙邊的航空運輸協定,和64個國家保持定期的客機貨機通航,我們還幫助一批國家建立了新的機場。

三是貿易暢通。

貿易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對保障全球供應鍊産業鍊的安全穩定暢通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的活躍度不斷提升,而且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商務部的資料,目前中國和共建國家簽署了自貿協定的現在已經達到15個,FBA已經達到15個。正在談判的9個,正在研究中的6個,還和35個國家簽署了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安排。2022年疫情期間,上海進博會、海南消博會、廣州博覽會、北京服務貿易洽談會都沒有停止,雖然說受到了疫情影響,但是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還在逆勢上揚。

中國-中南半島的這條走廊建設速度快,連接配接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密,和東盟的制造業産業鍊供應鍊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現在,中國和東盟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在沿線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主要投向前10位的國家中,有6個是東盟國家。最近IMF對中國經濟做出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每增長1%将帶動東盟國家增長0.3個百分點,是以,中國經濟對東盟的帶動力非常之大。當然,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帶動占比也是最高的,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現在是名副其實。近十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年平均是38.63%,超過G7國家的增量總和。

經貿合作規則現在也不斷在對接,包括我們制定的中醫藥、智能電網、船舶等國際标準682項,這是和共建國聯合制定的,到2022年6月底,共建“一帶一路”征收征管合作機制倡議理事會成員達到36個,觀察員30個,稅收協定網絡擴大到110個國家。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疫情中,貿易已經占到全部貿易的30%以上,投資占到增量的60%以上,共建“一帶一路”的貿易暢通方面也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四是資金融通。

這方面是探索了新的資金融通的方式和融通道路,比如“一帶一路”,現在中國央行已經和“一帶一路”相關40多個國家簽署了本币互換協定。在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授權了31家人民币清算銀行,和歐洲複興銀行簽署了第三方市場投融資合作諒解備忘錄。特别重要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在2015年提出倡議時,開始的第一批成員國57個,那也是超出預料的。當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主要方向是亞洲,但是57個國家裡面包含了歐洲和其他的國家,歐洲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是英國。亞投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105個國家,覆寫了全球約80%的人口和65%的經濟總量。

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宣布中國将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産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援。絲路基金到2022年底投資項目覆寫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諾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還有像工商銀行牽頭成立“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态化合作機制,它已經覆寫到71個國家和地區的158家機構,而且發行了熊貓債,發行主體已經涵蓋到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國家開發機構和政府等機構,到現在發行主體已經到了86家,累計發行了382隻,規模達到了6260億。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亞投行、絲路基金和各家銀行,在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有沖突、有糾葛、有探索、有進展、有成效。共建“一帶一路”,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互聯互通的新格局。目前,正在進行和将會形成的互聯互通格局,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空間的布局,形成了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發展的空間布局,逐漸構成陸上、海上、天上、網上與冰上絲綢之路;

二是形成多元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的新格局,例如,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等,是立體化、多元度地通向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是形成以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民心相通作為重要基礎的三位一體共建“一帶一路”的聯通方式。

關于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把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以高标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标,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怎樣才能夠讓更多國家人民有更高的認同感,實作心聯通是重要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在心聯通方面,不光是有愛心工程,還有一些教育項目,還有提供的留學生來華學習獎學金,還有學曆學位互認,還有魯班工坊等。

世界銀行在2019年做過一個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倡議僅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就可以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使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将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9.7%,全球貿易增長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這是第三方評價,這個評價還保守了一點。随着“一帶一路”行穩緻遠,“一帶一路”帶給世界的希望和機會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大陸在全球56個國家設115個醫療點。

關于綠色絲綢之路。

綠色絲綢之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和亮色,這個底色是挺鮮明的,中國在恢複生态環境方面,這些年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可以說某種程度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據國際組織提供的資料,全球新增綠化面積25%來自中國,2022年在雲南召開了全世界濕地公園會議,現在能夠達到世界級的濕地全球有43個,中國就占13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或者是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但生态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曾經去青藏高原青海做三江源生态調研,為什麼叫做三江源,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江河的源頭都在青藏高原,主要是在青海範圍内。在三江源長江徑流量占16%,黃河的徑流量占36%,瀾滄江是唯一一條南北向的河流,從雲南出境之後在東南亞叫做湄公河,這是一條國際河流。黃河在大陸高速發展時期曾經斷流,長江受影響也很大。

在近十幾年以來,大陸生态在恢複,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态文明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黃河國家戰略的首要任務是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中國生态恢複近十年在加速,走在了世界前列。一是綠化面積占世界增量的25%,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二是河長制、湖長制一票否決追責,對于江河湖海的保護,特别是對大江大河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國家投重資治理;四是在近幾個五年規劃中,把節能降耗減排和生态環境保護作為限制性名額,就是必須要實作的名額。在國家五年規劃中,連GDP都是引導性名額,但是生态環境碳排放、工業污染、粉塵治理等是硬限制性名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世界莊嚴承諾2030年實作碳達峰、2060年實作碳中和之後,第二年就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在“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不再進行煤電發電項目,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2/3以上是貧困國家,是開發中國家,有一部分國家是靠煤發電,是以,既要在“一帶一路”中給這些國家帶來發展機會,又不能使這些國家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又要走綠色發展道路,這兩者的平衡或者這兩者的均衡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中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做出的承諾,從2016年開始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增項目中再也沒有一個是煤電項目。我們和沿線國家加強了綠色發展夥伴關系,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建立了“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名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成立了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我們還和相關國家簽署了50多份生态環境保護檔案,與28個國家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系,并且實施了綠色絲路使者計劃,為120多個共建國家教育訓練了3000多人次的綠色人才。

2021年10月,中國釋出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了加強與共建國在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打造綠色包容“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夥伴關系,我們還幫助一些國家建設清潔能源項目,比如,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電站,黑山莫祖拉風電,阿聯酋迪拜的光熱光伏發電,十年來,我們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在共建國家的綠色低碳能源投資已經超過傳統能源。

關于創新絲綢之路。

這方面中國步伐越來越大,到2022年2月份,中國政府和84個共建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支援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在農業、能源、衛生領域啟動了53家聯合實驗室,建立了31個雙邊多邊國際技術轉移中心,5個國家級技術轉移平台,在聯合國南南合作的架構下建立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初步形成了區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

關于網上絲綢之路。

我們在2022年10月和17個國家簽署了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備忘錄,與23個國家簽署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和國際電信聯盟簽署了加強“一帶一路”架構下電信和資訊網絡領域的合作意向書,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建立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系的倡議,中國東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議上司人聲明,推進“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在2017年、2018年還和埃及、盧旺達簽署了促進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領域的合作,等等。

在創新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方面中國做了大量的工作。到目前為止,中國和共建國家已經建成了34條跨境的陸上光纜,十幾條國際海底光纜。跨境陸纜覆寫到“一帶一路”多個國家和區域,海底光纜建設速度也比較快,特别重要的是空中除了航線連通,北鬥系統可以覆寫到全球230多個國家,應用産品120多個國家,和137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文本,我們的北鬥系統實際上比美國的GPS定位系統精度更高,覆寫面更大,傳播的速率更快,據參加武漢數字經濟論壇的一位院士講,GPS定位系統是可以透視距離地面十米,我們的北鬥衛星系統是五米,精度正好提高了一倍。

二、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最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第一,“一帶一路”為當今世界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大國上司人的胸懷和氣魄。

在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之前和之後,全球已經提出相關類似的建議50多個,在這之前大約是27個,在這之後也有20多個,特别是近幾年美國和一些國家提出的B3W計劃,全球基礎設施夥伴計劃,日本提出的日本和非洲的互聯互通計劃,日本和印度的互聯互通計劃,英國和印度的互聯互通計劃和美日印澳聯盟等。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前,美國在奧巴馬時期就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還有其他國家類似的計劃。

為什麼“一帶一路”得到占世界3/4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認同、響應、參與和協同推進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因為在當今世界人們感到困惑的問題太多了,世界到底是向何方去,是經濟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半球化?是脫鈎斷鍊,還是緊密合作,互相嵌套?是和平發展還是冷戰,甚至熱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到底向何處去,我們應該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地球,人類的前途命運的方向到底是什麼?這些時代之問、曆史之問、世界之問、世紀之問需要回答。世界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在急劇上升,到底怎麼辦?

通過十年實踐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以及後邊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一系列中國聲音、中國倡議、中國理念等,正在回答或将繼續回答這些重大問題。共建“一帶一路”從剛才幾個方面可以看到,它符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群衆渴望發展的憧憬和期待,渴望和平的憧憬和期待,它适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可以引領人類文明的新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西方體制之外開創第三條道路,充分證明開發中國家可以實作趕超戰略或比較優勢戰略,中國代表了開發中國家和從廢墟上站立起來的貧窮國家要跨越發展的一種共同訴求。是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國共産黨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使這些國家看到了中國發展的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十年的實踐,使共建國家和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力量,我們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使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我們走的這條道路崎岖,但我們走的是上坡路,上坡路必須是彎腰用力,必須是腳下要踩結實。這叫爬坡,爬坡比下坡難,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盡管艱難,共建“一帶一路”也不容易,除了我們受到的誤解,還有各種抹黑之外,我們也缺少經驗,也确實在一些項目的論證、設計、風險防範、投資評估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或者短闆,但是,總的方向是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什麼叫世界級領袖?大國上司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成為世界級領袖?就是能夠跨越一個國家的局限,從人類發展、世界發展、長周期發展、子孫後代發展這些視角,帶領衆多國家和人民尋求各個國家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是以,共建“一帶一路”一不輸出政治模式,二不輸出債務,三不輸出中國的困難,輸出的是什麼?輸出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國相處之道,是中國靠着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積累的巨大存量,包括市場存量、産業存量、人才存量、資本存量,通過互聯互通,通過提高經濟的連通性給世界尋找發展的機會,特别是開發中國家和貧困國家。

第二,“一帶一路”通過十年努力已經形成了跨國際合作的基礎架構和發展态勢,建構了形成互聯互通的全球性的平台與載體。

比如,空間建構陸海空網冰;比如,基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六廊六陸多國多港;比如,多元度推進相關領域的互聯互通;比如,數字絲綢之路、能源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開放絲綢之路,等等。

1972年聯合國環境會議發表的非正式報告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化階段,每個人顯然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另一個是地球這顆行星。經過十年努力,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共建國家攜手發展的跨國經濟合作平台,成為讓開發中國家少走彎路,多走通路,實作跨越式發展的驅動力,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能。是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和共建國家攜手共建3000多個重大項目,這些重大項目絕不僅僅是商業項目,而是讓世界看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發展場景與景象。

目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經占中國建交國的83%,已占到聯合國成員的78%,中國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和援助項目已覆寫所有共建國,就是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本的151個國家。

第三,共建“一帶一路”正在跨越不同文明、文化、人文和發展階段的差異,開掘出對和平、繁榮的崇敬和越來越深厚的社會根基。

“一帶一路”之是以叫全球公共産品,它并不是中國投資、中國建造,而是中國提出這種理念,還有基本原則、主要内容,給世界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與機遇,形成了更多的發展管道和平台。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了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宗教文化的差異,弘揚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共建“一帶一路”與其說是“帶”與“路”,不如說是中國文明中最重要的範疇“道”與“勢”,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的文明成果,在漫長的曆史中與相關國家書寫了絲路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以,在經濟全球化遭受逆流的新形勢下,共建“一帶一路”代表着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第四,共建“一帶一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并不斷解決前行中的問題,共同推動這項偉大事業行穩緻遠。

現在剛剛過去十年,十年做了這麼多的事,取得了這麼多的成果,也有很多的經驗或教訓,但是“一帶一路”十年僅僅是開了個頭,如果把共建“一帶一路”比作萬裡長征,我們剛剛走完了第一步。

是以,要有若幹個十年,朝着一個方向共同努力,跨國經濟合作的行動變成全人類各個國家的共識,提高經濟連通性,實作全球互聯互通,而不是互設壁壘互設障礙,阻斷經濟全球化,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面前還有很大的挑戰,但最大的挑戰來自一些國家的霸權霸淩。

第五,共建“一帶一路”是高水準開放,是制度性的開放,引領性開放,也是開放型中國和開放型世界連接配接的粘貼劑和橋梁紐帶。

共建“一帶一路”是關乎人類命運與前途的開放性、創新性、曆史性倡議,是人類發展史、世界發展史、中國發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标志性事件。

英國劍橋進階研究員馬丁·雅克指出,我們應該将“一帶一路”視作一個随着世界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活躍機制。不管哪個國家推進互聯互通,提高經濟連通性都是好事,但是不要把它極化、政治化、武器化,實際上最終世界是要連通的,最終新型經濟全球化是一定會再次連接配接的。

是以,中國對世界,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有很強的連通性,兼收并蓄開放是大陸自古以來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

2022年,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國的貨物貿易達到6.31萬億美元,形成了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體的開放貿易格局。中國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現在在中國這個基礎上,不僅中國要發展,要帶動周邊國家發展,也要帶動全球的開發中國家和貧困國家發展,通過提高經濟的連通性、通過互聯互通、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應該成為世界越來越多的共識,也是美國之是以想和中國進行對抗性競争,形成兩個陣營、兩套平行體系這個目标不能達成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共建“一帶一路”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力量、中國信用。

當然,中國自身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按照世界銀行對于低收入國家最低生活水準衡量标準是人均每天3.2美元,按照這樣的标準衡量,大陸在擺脫絕對貧困不使一個人掉隊的情況下,下一步就是要解決相對貧困,就要使人均能夠達到3.2美元,要達到3.2美元還有多大差距?還有2.73億人。

是以,中國一方面還要繼續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很多深層次的沖突和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聯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面,站在和平發展的一面,站在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貧困國家的一面,做世界和平、繁榮、發展、穩定的建設者、推動者、貢獻者。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本文根據人大重陽研究院講座整理編輯;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宣講家網”,修訂釋出;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