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2024年了,做好手機信号為什麼還是這麼難?華為靈犀給出新解法
智東西(公衆号:zhidxcom) 作者 | 雲鵬 編輯 | 漠影近來AI賽道的火熱,尤其是AI大模型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應用,讓大家對手機的智能化有了更高關注度,但實際上,在智能化的路上,手機最基本的通信能力不佳仍然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

回想我們的日常用機體驗,在地鐵、車庫、電梯、高鐵等高頻場景中,各種“尴尬時刻”仍然十分常見,信号斷連、畫面卡頓、應用資料傳輸不暢等問題,在我們通過手機擷取各類智能化服務的過程中無不嚴重影響着使用體驗。
可以說,智能手機在通信這一“本職工作”仍然做不到盡善盡美。
與此同時,即使放眼整個智能化浪潮,智能手機的通信能力都愈發重要。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手機開始具備更多生成式AI功能,任務處理的複雜度陡然上升,資料交換需求也水漲船高,保證高速度、低延遲時間優秀通信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是以,不論是從手機核心通信體驗來看,還是從未來智能化浪潮對手機通信提出的要求來看,通信技術始終都是智能手機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既然這是一道必答題,每家廠商都需要盡其所能給出優秀解法,近期華為在Mate X5折疊屏旗艦上亮出的新一代靈犀通信技術,可以說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包括智東西在内的不少媒體和機構在體驗過Mate X5後都對靈犀通信做到“信号無憂”有了更直覺的了解。
基于一系列軟硬體及算法層面的關鍵技術創新,華為再次将智能手機的通信能力天花闆向上推升,也為AI時代的标杆智能手機通信體驗打了個樣。
随着華為公布越來越多靈犀通信的相關技術細節,更多靈犀通信的背後故事逐漸走到台前。靈犀通信究竟如何實作在諸多場景的“降維打擊”?從通信到影像、OS,重回舞台C位的華為還能用硬核技術如何攪動整個智能手機市場?我們将深度解密尋找答案。
一、“有信号”是手機智能第一步
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天,不同産品之間在硬體配置和功能上很難拉開明顯差距,系統流暢度方面也已經基本優化到較為成熟的階段,但在核心體驗層面,通信能力仍然是能形成顯著差異的一環,也是不少旗艦級産品仍存在的“短闆”。
提及今天消費者在旗艦手機的使用過程中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信号不夠好”占據了使用者回報中的絕大部分。
有市場調查機構對使用者進行了随機采訪,根據調查結果,幾乎所有使用者在最關注的智能手機TOP3功能點中都選擇了通信能力作為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為Mate 60系列、Mate X5系列發售之初,智東西也線下實際探訪了不少華為門店,與不少消費者進行了交流。很多消費者在購機的過程中都提到,手機信号好是他們非常在意的一方面,尤其是華為最新旗艦機還全球首發了衛星通信功能,這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甚至已經成為了“剛需”。
此外,從智能手機應用的幾大主要場景來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通信,保持良好的信号是使用者在用機過程中能有一個好體驗的最基本保證。
智能家居、運動健康、出行、影音娛樂、移動辦公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幾個最主要的場景。幾乎每一個場景,都跟通信技術深度相關。
比如在移動辦公場景中,手機檔案傳輸對于傳輸速度提出了要求,并且随着企業數字化轉型加深,越來越多的線上辦公需求湧現,線上資料及檔案也越來越大,一些緊急重要工作檔案的傳輸必然需要良好的信号通信作為保證。
同時,近年各家廠商都開始跟進華為帶起的“多裝置協同”大趨勢,不斷增加各類手機與平闆、PC的跨裝置協同功能,此時,流暢的協同操作體驗就需要高效的資料傳輸和低延遲時間做支撐。
在出行場景中,手機在高鐵、地鐵、車庫、郊區能否有穩定良好的信号都很影響體驗,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在這些場景中使用應用和服務時,往往都是“剛需”,更不要說衛星通信技術這一“救命”功能。
再比如在影音娛樂場景中,在當下的流媒體時代,移動視訊火爆,高品質音視訊内容的湧現也對通信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遊戲市場的高速增長,也在倒逼手機通信在低延遲時間、高穩定性方面的提升。
整體來看,通信能力是智能手機實作優秀智能體驗的基石。
不過,對于這樣困擾了智能手機産業數十年的問題,仍然不是每家廠商都能給出讓消費者滿足的解決方案。
比如蘋果公司iPhone産品的信号問題已被消費者持續诟病多年,蘋果的iPhone新品也常常成為各家國内手機廠商在釋出會通信能力介紹環節對比的對象。
在前段時間華為Mate 60系列、Mate X5系列釋出之初,不少使用者都将華為Mate X5折疊屏旗艦機的通信能力與iPhone 15 Pro Max進行了對比,在一些實際測試中,Mate X5戶外蜂窩網絡下的傳輸速率相比iPhone 15 Pro Max快了數倍。
▲媒體在戶外行駛中的車輛内測得的華為Mate X5網速
在地鐵、車庫、電梯等信号較弱場景中,即使iPhone出現了斷連,華為Mate X5仍然可以繼續保持基本流暢的應用體驗。
據了解,在這樣的差異背後,華為Mate X5采用的新一代靈犀通信技術方案發揮着關鍵作用。
華為通過靈犀天線、靈犀AI算法和靈犀網絡等硬體、軟體及算法層面的技術創新,進一步挖掘了手機通信訊号的潛在能力,通過器件性能和布局的優化,讓手機的通信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二、四大關鍵技術,解密華為靈犀通信
實際體驗和測試都證明,華為的靈犀通信技術的确能夠帶來實打實的通信體驗提升,在日常常見的信号死角、弱信号場景中,手機仍然可以保持較強的信号通信能力。
華為究竟是如何實作的,背後的關鍵技術細節和研發過程又是怎樣的?我們不妨從四個典型場景中嘗試找到答案。
高鐵是不少消費者在出差或出遊的過程中常常會乘坐的交通工具,而在高鐵途中,通過線上刷短視訊、追劇或觀影來消磨時光是非常常見的使用場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華為Mate X5基本可以保持全程直播不斷網,卡頓情況也極少出現。
▲在高鐵上刷短視訊
比如在車庫中時,如果突然有視訊會議電話接入,華為Mate X5可以基本保證視訊畫面不卡頓,網絡信号的穩定性相較其他旗艦機型會更好,同時其畫面很少會因為傳輸碼率過低而産生模糊。
在地鐵這類通勤黨每天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中,不少人也會遇到需要臨時處理工作的情況,這時Mate X5可以保持穩定的網絡連接配接,在地鐵上傳輸檔案、照片及文檔資料基本上都可以正常進行。
此外,在地鐵上看視訊直播屬于對通信能力挑戰較大的了,觀察身邊其他品牌機型使用者,視訊常常會出現“轉圈加載”的情況,這對觀看直播的體驗有很大影響,在部分信号較差的地鐵路段,一些手機還會出現信号斷聯,甚至連微信消息都無法回複。但此時,華為Mate X5仍然可以保持弱網連接配接,微信郵件都可以及時回複的。
▲地鐵、高鐵等弱信号場景下載下傳檔案
最後,在演唱會搶票這一場景中,由于内屏的尺寸優勢,華為Mate X5可以同時打開兩三個平台搶預售演唱會門票,同時靈犀通信技術可以保證網絡不會産生明顯波動、時延,确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搶票的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出色的通信體驗背後,華為靈犀通信從硬體、軟體到算法都藏着不少硬核“黑科技”。
在華為Mate X5上,由于其折疊屏的形态,天線設計難度更高,華為靈犀天線采用了環繞式天線布局。
為了提升折疊屏手機在不同使用形态,以及高低不同頻段上的信号強度,華為加入了智能雙模調諧技術以及雙聯信号強化技術。
在此之上,華為的靈犀AI算法可以根據我們使用的不同場景進行蜂窩網絡的優化選擇,在弱信号、擁塞區域,可以讓手機更智能地選擇優質網絡,進而保證手機上應用的流暢運作。
據了解,華為為了進一步降低延遲時間,在Mate X5上使用了靈犀網絡,端管雲協同、雙WiFi智能加速技術,低延遲時間場景下的體驗時延可以下降近八成,據稱手機在大流量下載下傳場景下的下載下傳速度可以提升92%。
同時,基于華為獨家的信号地圖,手機可對信号進行預識别,可以預加載短視訊。
可以看到,靈犀通信技術并非一個“單點技術”,而是“多點協同”,從底層硬體設計、軟體算法、端雲協同到大資料分析,華為是真正把“讓手機有好信号”這事給做到了極緻。
華為在通信領域一直有着較為領先的技術實力,這與華為在通信賽道數十年的耕耘也密不可分,華為在每款智能手機産品中都對其信号表現格外重視,靈犀通信也可以說是華為通信技術在智能手機中的集中展現。
三、從通信、影像到AI、OS,華為在技術創新中一直走在前列
正如前文所說,華為手機在信号方面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靈犀通信的一系列技術創新,成為實作這些體驗的基礎。
但當我們進一步深入就會發現,華為在通信技術上的領先,源自于華為的技術主義以及華為對于技術創新的不斷投入。
可以說每一項技術的突破背後,都是華為實打實的技術研發投入。比如針對前文提到的靈犀通信技術,華為專門建立了靈犀通信實驗室。
根據華為已公開的相關資訊,華為的靈犀通信實驗室中有不少模拟實際生活中最惡劣的使用場景的嚴苛測試,比如針對高鐵這樣的典型痛點場景,華為專門建立了模拟高鐵車廂使用場景的實驗環境,并不斷根據測試結果優化疊代相關算法。
借助這種對實際場景的模拟,不論是建築密集的商業區,還是人員密集的地鐵和演唱會,華為都可以更高效地針對性優化算法,提升手機在這些實際場景中的通信表現。
當然,除了模拟,還需要實地實測,華為的通信工程師需要到各類嚴苛的通信場景中去做實際測試,進行大量的實地研究工作,将現實中的測試結果與實驗室中模拟測試的結果進行對比,進一步疊代、優化算法。
我們看到的是靈犀AI算法的出色表現,但背後是靈犀實驗室無數工程師的辛勤研發投入。
其實,不僅是通信領域,從移動影像、移動作業系統、AI大模型到産業鍊上遊技術的聯合研發推動,華為在底層技術上的長期投入,是國内其他同賽道廠商短時間内難以追趕的。
比如在移動影像領域,華為推出了自己的XMAGE影像品牌,在影像方面,華為聯合上有供應鍊一起突破了可變光圈技術的小型化、輕薄化,将這一“單反級”技術落地在了智能手機中,給專業攝影創作增加了新的玩法。
華為在潛望式長焦鏡頭領域的深耕,對器件光學結構方面的技術創新,也成為帶動國内光學鏡頭産業技術疊代的重要動力之一。
在AI大模型火爆的2023年,華為成為智能手機廠商中第一個将AI大模型能力落地在手機中的,這背後,華為在AI領域的長期深耕無不發揮着關鍵作用。在其他對手們手忙腳亂時,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已經疊代至3.0版本,在衆多垂直行業領域已經開始應用。
今年,HarmonyOS 4進一步提升了移動作業系統在跨裝置系統、服務流轉方面的能力“天花闆”,類似功能也在随後一段時間裡不斷被其他廠商跟進。
在硬體設計層面,華為曆代折疊屏旗艦機幾乎都在機身結構設計、内部器件堆疊方面重新整理着行業極限,這次華為Mate X5幾乎做到了在直闆機的輕薄基礎上,提供折疊屏的體驗。
可以看到,華為是在紮根需求,基于技術底座實作創新和進步,這些技術優勢也成為華為産品競争力的核心。
當然,這樣的技術創新離不開研發層面的深厚且長期的堅定投入。
2021年,華為研發投入為1427億元,2022年,這一數字為1615億元,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已經達到了9773億元,即将突破萬億元。
▲華為2022年年報
華為的研發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達到了25.1%,這一比例遠超蘋果、三星、谷歌、微軟等海外科技巨頭。
根據華為年報資料,到2022年底,華為的研發人員大約有11.4萬名,占總員工數的比例達到了55.4%。
在這樣的研發投入之下,華為的技術創新成果也相當可觀。截至2022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2萬件,在5G專利申請數量方面,華為長期處于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今年10月的全球移動寬帶論壇期間正式釋出了全球首個全系列5.5G(5G-Advanced)産品解決方案。據稱該方案可以讓網絡能力有十倍左右的提升。
可以看到,華為在全球通信領域的技術領先,仍在繼續。
對研發投入的持之以恒、對技術創新的堅持探索,這些都成為華為技術領先力的源泉所在。
結語:技術為王,華為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華為
“靈犀通信,信号無憂”,這聽起來像是一句口号,但實際上真正将手機通信能力做到“無憂”,是極具挑戰的。基于靈犀通信的一系列技術創新,華為是真把這句話當真了,并且将通信這件事做到了其能力範圍内的“極緻”。華為Mate X5在實際通信體驗上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旗艦機産品。
從通信到影像、AI、OS,華為諸多底層技術創新成為其産品競争力的保障,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堅定投入,也是其能夠挺過艱難時期,迎來新曙光的保證。
如今,華為在手機領域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面向未來,AI大模型的風起雲湧,給智能手機賽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技術疊代速度越來越快,新産品、新功能、新體驗不斷湧現,但不變的仍然是“技術為王”,我們熟悉的那個華為,仍然走在技術創新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