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作者:羊城派

12月22日,廣東省博物館主辦的“她們的盛裝和嫁衣——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飾展”在三樓展廳三展出。展覽将持續至2024年3月24日。

此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廣西民族博物館合辦,柳州市博物館、桂林博物館、右江民族博物館等七家機關協辦,同時也有多方社會力量提供支援。展覽精選珠江流域的23個世居民族的盛裝和嫁衣,解讀西南、華南地區女性民族服飾濃縮的民族曆史與生活圖景,品味女性服飾的文化内涵,展現各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珠江流域的女性民族盛裝和嫁衣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民族曆史、民族性格、民族審美,又保留了衆多中國古代服飾的遺風,在不同曆史次元中進行着民族間的“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進而帶領觀衆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一針一線繡出“最美民族風”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何以盛裝?”“各美其美”和“融合創新”。

第一部分“何以盛裝?”展示了各色制衣工具、傳統民族服飾的原材料、各具民族個性的飾品以及印染、織繡、裝飾工藝;第二部分“各美其美”中展出了苗族、壯族、彜族、瑤族等民族的少數民族女性盛裝與嫁衣服飾,輔以圖檔、影音資料、多媒體互動裝置進行說明;第三部分“融合創新”展示了融合民族服飾元素的時裝禮服,借此帶來關于民族服飾融合創新的思考。

第一部分展區内用玻璃罐陳列了各種草木原材料,上方飄動着色彩絢麗的布條,呈現出各色草木染效果。策展人段小紅指出:“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民族服飾,其原材料往往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除了常見的蠶絲、禽獸皮毛以外,像樹皮、麻、葛棉等植物也可以加工成為制作衣服的材料。從一針一線開始,帶領觀衆了解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

紡車緩緩搖出線條,機杼聲中縱橫經緯;玉指柔柔撚動繡針,縷縷線迹裡縫綴錦繡乾坤。從紡紗織布到漿染裁量,最後訂縫成衣,盛裝和嫁衣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在講述珠江流域各民族自然曆史的變遷。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前來看展的市民

廣西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研究部副主任樊苗苗介紹,盡管現代社會人們的服裝種類繁多,但是在特殊的重要場合,少數民族服飾仍展現出一種傳承與尊重。“我們選擇展出少數民族女性的盛裝與嫁衣,這些服飾上的豐富元素經過曆史沉澱,仍保留了祖輩們曾經的生活風貌。希望更多年輕人關注到這些民族服飾,也希望設計師們把傳統民族風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

探尋少數民族盛裝的文化密碼

中華服飾見證了華夏文明的傳承與更替,“服章之美”在于紛繁華美、絢麗多彩,風格不同的盛裝通常也是各族女性婚禮上美麗的嫁衣。種類繁多的款式、特殊質感的面料、賞心悅目的配色、神秘獨特的紋飾、巧緻絕倫的工藝,樸素或華麗,盛裝與嫁衣陪伴女性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

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盛裝與嫁衣寄托了女性及其親人最美好的夢想與期盼,也承載了從古至今延續的禮俗中積澱的民族曆史文化。

在展廳三的中庭,一組由上衣、前後裙圍、長褲和頭帕組成的苗族中年女盛裝上織着龍、魚、老虎和花等圖案,各色織錦在深靛色布料上更顯華麗。“這件苗族服裝采用了破線繡工藝,當地婦女把一根絲線劈成8根或更多更細,随後把絲線泡在皂角米黏液中,浸泡過後的絲線有韌性不易斷,就能繡成平如斷面的狀态。”策展人段小紅表示,盛裝上的主圖講述了久保沙龍的故事,複雜的織錦圖案展現出工匠精神。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苗族女盛裝

從貴州到雲南,再到湖南、廣西、廣東,十餘組來自不同省份地區瑤族盛裝在展區舞台上錯落排開。其中既有無袖無領貫頭衣,配以藍色百褶裙的白褲瑤盛裝;也有黑布打底上衣,配以青布蠟繪靛染镂花下裙的龍勝瑤族婚嫁服。

瑤族服飾色彩豐富,盛裝上繡有馬頭紋、草坪紋、河流紋、人群紋、森林紋等數十種不同的瑤族傳統圖案。“在中國傳統工藝裡,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不管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這些圖案紋飾記錄着民族的曆史,也承托着祖輩的祝福。”段小紅說。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各省份地區的瑤族女盛裝

衣冠背後的民族聯結與交融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服裝亦然。珠江像一條蜿蜒的裙帶,串起了這些精美服飾,同時也涵養了四方佳人。

服飾專家路菁指出,在超過兩年的籌備過程中,策展團隊發現一衣帶水的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等民族服飾内蘊含着各自民族特性,也展現出一定共性。“這個展覽第一次把珠江流域23個世居民族的服飾集中展示出來,可以發現服飾形制多為右衽大襟的結構。從最早的苗族輻射到周邊的壯族、瑤族、黎族等等,由此展現出費孝通先生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這個展覽踐行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

“珠江流域的各個民族都以相同的文脈流傳至今,這點在服裝上能夠表現出來,尤其是在儀式中穿着的盛裝,展現了共通共融的民族生活,也希望在不久後的新年裡給觀衆帶來一場民族風滿滿的審美之旅。”樊苗苗說。

随着工業化程序的推進,一些傳統服飾正在慢慢地走向消亡,純手工制作的服飾數量不斷減少。段小紅表示,為了讓展覽能夠與當下連結,策展團隊聯合非遺推廣人推出了融合瑤族服飾元素的現代時裝,進行了一次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與現代元素結合的探索。

粵博新展“她們的盛裝和嫁衣”今日開展,探尋女性民族服飾承載的文化密碼

融合瑤族服飾元素的現代時裝

此次展覽,廣東省博物館針對不同人群,策劃實施更為豐富的主題導賞。後續還将推出《龍遊花城·盛裝出行——粵博巴士藝術衆創活動》《驿路同遊——秦漢古道與連南瑤族文化主題研學》、銀飾手作、紮染工藝等形式多樣的線下教育活動。

此外,圍繞展覽開發以“衣見傾心”為概念的特色文創,推出八角星紋米釀鹹芝士蛋糕、玫瑰米釀拿鐵等美食文創。作為服飾展從視覺盛宴到味覺綻放的延伸,帶給觀衆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體驗。

文|記者 梁善茵 文藝 實習生 洪倍佳 通訊員 粵博宣圖|記者 梁善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