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股市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作者:金融博覽财富雜志
A股市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作者|桂浩明「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市場專家」

提要:

  • 展望2024年,A股市場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啟動,以實體經濟向好為基礎,以價值投資為引領,借助利好政策所引發的共振,就一定能夠回歸上升通道,呈現出新的局面。
  • 各種利好政策與措施的出台,對于扭轉股市不斷下探的勢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投資者情緒也開始好轉。
  • 有鑒于2023年股市的實際走勢,在後期的具體操作上,多數投資者還應持偏于謹慎的态度。

2023年初,在經曆了連續兩年的調整之後,很多投資者對新一年的A股市場表現,是抱有很多期待的,對股市展開反彈行情普遍持樂觀的态度。2023年第一季度,尤其是春節前的一段時間,A股市場的整體表現也确實不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以後的市場指數并沒有進一步展開反彈,而是陷入了弱勢調整格局,行情一波三折地向下探低,甚至數次跌破投資者重要心理防線3000點大關。

第三季度末,監管部門針對市場的實際情況,出台了不少意在提振投資者信心、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與措施。但與以往利好消息一出,市場随即就會有強勢行情出現的狀況不同,第四季度股市雖然表現出企穩回升的迹象,但在走勢上仍然不溫不火,指數在一個狹小的區間内反複震蕩,人氣明顯不足。至此,曾經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2023年股市,總體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出現超跌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走勢是市場信心的展現,在2023年的市場運作中,人們也的确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2023年,中國的實體經濟狀況總體上還是不錯的,全年有望實作5%的增長目标。然而,經濟運作一直受困于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上美元升值等因素導緻國際資金持續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國内外經濟發展環境均承受較大壓力。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信心自然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一部分資金想方設法在市場上尋找機會,大盤指數推不動,就發動結構性行情;傳統産業缺乏題材,就從新興産業中挖掘機會。

2023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大子產品、光通信等概念在市場上被反複炒作。客觀而言,由此形成的行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市場,但由于本身所帶有的投機色彩,不但令這種行情缺乏相應的市場基礎,而且也導緻了資金的分流,令不少業績不錯的股票因為沒有相應的資金流入而股價不斷下跌,進而也使得整個大盤的平均估值滑到了曆史的極低位,部分銀行股的股息率創出曆史新高,超過同期銀行儲蓄利率數倍。顯然,這種狀況反映出A股市場已經出現了超跌,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有着更為深刻的内在原因。

市場表現低迷的深刻内因

●投融資端改革不同步,緻使供求關系失衡

四年多前,A股市場開設了科創闆,并且試行注冊制改革。從那時開始到今年初,注冊制改革先後在各個闆塊得到實施,進而取代了核準制。注冊制強化了以資訊披露為中心的監管制度,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了市場在股票發行中的決定作用,對于推動IPO過程中的市場化程度,特别是助力從事新興産業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幾年來,雖然A股市場整體表現并不算強,但是國内的新股發行規模一直位列世界第一,這也表明金融在支援實體經濟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能不提到的是,與融資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狀況相比,在投資端的改革則相對較為滞後,特别是引進中長期投資資金、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以及進一步促進證券交易的有序、高效與活躍等方面,雖然也有不少安排,但相比之下實施的節奏較為滞緩。

在A股市場受實體經濟影響本身就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一方面融資端改革後新股發行速度加快,股市高速擴容;另一方面投資端改革還不足以驅使更多的資金入市,市場氛圍也并非處于讓投資者深感滿意的狀态,這就導緻了供求關系的失衡。其直接結果就是,雖然股票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股票市值持續減少,絕大多數股票的交易重心下降。

●市場缺乏足夠的增量資金

2023年的A股市場之是以在有明顯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也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上漲行情,有的隻是一些階段性的闆塊行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市場缺乏足夠的增量資金。

這是個看似沖突的問題。2023年,國内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是較為寬裕的,人民銀行為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投放了大量的資金。而商業銀行也及時下調了存貸款利率,市場資金成本幾乎處于十年來最低水準。按理來說,在這樣的背景下,股市并不應該缺錢,尤其是在相當數量股票的股息率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利率的時候,通常都會有資金的擠出效應出現。但是,2023年的A股市場并沒有出現這種狀況,也就是說,雖然社會上并不缺資金,可是鮮有流入股市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場沒有财富效應,投資難度比較大,加上人們缺乏對後市的穩定預期,其風險偏好下降、觀望情緒濃重。另一方面,一些投資者在自己進行的研究中也發現,部分上市公司品質不高,存在“圈錢”的嫌疑。甚至有部分資金利用原有政策上的一些疏漏,以有失公平的手段在市場上套利。典型的如,在IPO過程中通過戰略配售途徑獲得股份的員工持股計劃,在公司股票上市後就通過轉融通的方式出借,這顯然是不夠規範且有違公正原則的。這些事件的曝光,應該看到它本身就是全面注冊制下資訊充分披露所帶來的社會監管能力提高的表現,但此類事件的集中揭露,自然也會對投資者的信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2023年是社會輿論對股市監管最嚴的一年。而在監管效能尚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時,市場表現得相對偏弱,也就是很自然的了。作為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這種狀況的出現,也的确難以絕對避免。

然而,不管是哪些原因導緻的股市低迷,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偏離了經濟的基本面,其對社會的生産、生活就一定會産生負面影響,并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群衆參與性廣的特征,就很容易帶來某種不穩定因素。

監管政策密集出台,市場情緒逐漸好轉

自2023年8月以來,證券監管部門連續公布了若幹重大政策措施,以期提振投資者信心,增強市場的活躍度。

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降低印花稅及一些規費等,以切實為投資者減輕負擔,通過讓利于民來鼓舞市場人氣;二是引導保險公司等調整股票投資的風險控制系數,以推動其加大入市規模,同時由中央彙金公司直接入市,增持四大國有資本控股的銀行股及買入指數基金等,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進而推動資金面的改善;三是對市場反映比較強烈的一些問題及時作出了處理,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調整轉融通政策、适當限制量化交易以及中止一些問題股的發行程序等。

2023年下半年,證券監管部門出台政策、措施的密度是前所未有的,諸如限售股流通等市場關注度很高,但又長期沒有公布應對措施的問題,這次在短時間内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現在看來,各種利好政策與措施的出台,對于扭轉股市不斷下探的勢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投資者情緒也開始好轉,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都開始認同“股市已經處于階段性底部”“後市向上的空間遠大于向下的空間”等觀點,更有一些較為激進的投資者開始謀劃起了跨年度行情。

A股市場的春天,離我們并不遙遠

有鑒于2023年股市的實際走勢,在後期的具體操作上,多數投資者還應持偏于謹慎的态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恢複還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驗證,畢竟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很多情況下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雖然利好消息出了很多,但具體落實同樣也是需要有個過程的,例如,在加大機構投資者的入市規模等方面,都需要有各種配套的措施與安排,畢竟動辄數億元的投資,是需要有嚴格流程監管的。

此外,投資者信心的恢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們對一個問題的認識,不會很輕易改變。就股市而言,連續上漲是吸引投資者入市的最有效方法,但時下似乎還不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

随着時間的推移,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正在不斷表現出來,經過較大幅度調整的股票市場,問題已基本得到暴露并且開始逐漸得到解決,而其本身的投資價值也越來越清晰地顯現了出來。展望2024年,A股市場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啟動,以實體經濟向好為基礎,以價值投資為引領,借助利好政策所引發的共振,就一定能夠回歸上升通道,呈現出新的局面。“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A股市場的春天,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責任編輯:呂晶晶)

A股市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