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我用過的app、社交網站、購物網站,都開始做年終總結了。
看着一個又一個精美繪制的表格,一排又一排被标紅加粗的數字,我感受到的不是對過去一年的滿足,而是另一種專屬于這個時間的情緒:
年底焦慮。
這一年又花了那麼多錢,但沒存下多少;
這一年又沒完成目标,但放棄了不少;
這一年又沒學到什麼,但退步的不少。
年底焦慮的恐怖之處在于具體。
它會具體到每一個數字和每一天,去提醒你是怎樣把時間浪費掉的。
你會清晰地回憶起年初時的信誓旦旦:
“假如我每天跑步 1 圈,每天背 30 分鐘單詞,每天攢 50 塊錢,那這一年下來我得超過多少人啊。”
然後現在到年底了,仔細一打量發現,不僅沒有超過誰,反而被落下了更多。
隻好寄希望于明年。
于是我們把 2023 的舊布扯下,随手一揚就變成了新一年的 flag。
盡管這樣的動作在年複一年的鍛煉中早已熟稔于心,但是真到了這時候,心裡還是難免焦慮:
又過了一年,留給我超越的空間不多了。
又大了一歲,留給我提升的機會更少了。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句式。
因為它沒有主語。
到底是誰一直在留給我們空間和機會?又到底是誰留得那麼有限,那麼苛刻,那麼嚴絲合縫,不允許有一絲遲疑?
或許是步履不停的社會節奏,又或者是拼命往前跑的身邊人。但還有一個可能,是一股腦往前走着的我們自己。
之是以說年底焦慮是一種特殊的情緒,是因為新的一年總是提醒着我們:
要開始想明年,後年,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事了。
有人提前一年開始焦慮考試:
有人提前兩年焦慮畢業和就業:
也有人提前十年去焦慮人生大事,婚姻、買房、事業:
年底的焦慮像是試卷上的倒數第二道大題,你總是做不對,但又急着要去做下一道。
它也是年末這個其樂融融的氛圍裡,你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作家陳丹燕在《第一人稱複數》說,面對這種慌亂:
她會從一株植物身上找到方法。
人會被時間推着走,但植物是真正掌握時間的。
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和律令,河津櫻開在二月,梅花開在三月,四五月份的時候,玫瑰會迎來它的花期。
它們在春天萌芽,夏天生長,秋天收獲,冬天積蓄力量。時間來了就開花,時間過去就凋謝。
植物沒有所謂的“下一站”,也從來不被外界裹挾:
“就算全世界的飛機場停了,它該開花的時候,還是會開花。”
這讓人想起曾在網上流傳過的一個句子:
“花店不開了,花還在開。”
時間的答案再一次顯現,這次是以自然的方式。她建議我們把自己當植物養,還有一個原因:
這樣更容易在生活裡“紮根”。
一棵樹,一株草,一朵花,都在以自己的節奏和方式盛開,但與此同時在看不見的地下,也在以自己的速度紮根。
我看過一個文章,有人不安地詢問該如何面對即将到來的 30 歲。
這種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急迫地想要在生活裡紮穩根。
有生活的保障,有理想的雛形,有完美人生的标準答案。
但時間不是這麼回事。
時間是勻速地紮根,不急不緩,但也從不偷懶。在下雨的時候就隻管汲取水分,在幹枯的時候學會抱緊自己減少消耗。
時間是文章下面,那些五花八門的回答:
有人說自己下個月就要滿 42 歲了,才得知了一個關于成年人的秘密:沒人能搞清楚人生這件事。
有人 39 歲了,但她回顧自己的三十多歲,和社會規定的全不一樣:離過婚又重新開始約會,有兩個孩子,辭掉了正職開始寫書,但也足夠精彩和幸福。
時間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花期,像一棵植物一樣去紮根,也像一株植物一樣去盛開。
時間是花的答案,而花是你的答案。
關于如何與時間相處,我們的身體也在提供着答案。
身體是時間最誠實的朋友,時間如何流逝,我們的身體也會如實而順從地做出反應。
這是一種質樸但有效的生物鐘。
村上春樹寫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就是跟着身體的生物鐘去寫作。
早上 4 點起,晚上 9 點睡。該跑步的時候跑步,累了的時候就放松,喝酒、聽音樂、逗貓。
還有個一直堅持的習慣:“星期日我是不上發條的。”
他說: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開玩笑說,如果他再努力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次次諾獎陪跑了。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哪怕真的是以陪跑為代價,這種輕松的有節奏的生活,依然值得成為那個令我們苦苦追尋的答案。
實際上,村上春樹自己也有過廢寝忘食寫作的階段 。
但最後他發現,身體有它自己的時間,遵從自己,更健康才有更好的東西。
讀者 @西西 最近跟我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生活習慣。
她一天的 routine,是按照四季來劃分的。
有 20 分鐘的春天,一般是早上,就坐在陽台上吃早餐,曬曬太陽,偶爾練 20 分鐘的瑜伽。
有 60 分鐘的夏天,有時是中午和朋友聊天吃飯,有時是傍晚爬到公司的天台上去看看夕陽。
下午一般是秋天,該完成的工作努力在這個階段裡完成和傳遞,會特别有成就感。
晚上睡前就是冬天,泡腳、鑽進被窩裡看電影寫日記,蒙上被子,關掉手機,外面的世界就和她無關。
她說,早期工作的時候,每天都在趕deadline, 也常常覺得時間不夠。
但清楚地劃分開之後,時間變得更長了,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節奏,生活和工作都不再混沌一片。
工作的時候會更專注,
為的是盡快到下一個季節,
去享受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時間的方式,不應該是一直奔跑,尊重它,順應它,重要的是,讓它有節奏地,在我們身上流動起來。
我還想和你分享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來自于導演劉娟。
她是一個真正 “花時間” 做事的人。
你一定聽過她的《怒江》,這部由賈樟柯導演監制的電影,光是劇本的完善,就花了 7 年。
7 年裡,她從一個創作者,成為了老師,又做了媽媽。
《怒江》也從最開始的一個念頭,一點點積澱出自己的表達方式、情感、時空結構,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她說,電影和人一樣,
有自己成長和成熟的周期,
好的電影一定是穿過時間的。
劉娟提了一個詞我印象很深,叫“順時而養”——
順應時間,好好對待自己。
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也關注自己的情緒成長。
對她而言,練太極是個自我關注的過程,半小時的站樁裡,可以清空思緒,把自己完全交給時間。
慢慢地,焦灼會變得平靜,混亂會趨于專注,你會更清楚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最後,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們要如何面對生活裡無孔不入的焦慮 ?
學者吳伯凡有個答案我很喜歡:找到生活的律動。
“生命就像是一場舞蹈,隻有把背景音樂調到有節律,有節奏的狀态,才能真正觸摸和感受到它的質感。”
一年之中四季來而複往,人的身體和心靈也在經曆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有不同的律動,繁華有時,凋零有時,播種有時,收獲有時。
是以,仔細識别時間給予你的指令,比茫然無序地追趕時間,更為重要。
生命從來不是急匆匆往前的,它是流動的,有聲有響,有緩有急。
而認真傾聽和對待它的人,一定也能從這樣的流動裡,找到答案。
學者吳伯凡教給我們另一個看清生活和面對慌亂的方式,就是去看樹。那些穩穩紮入土地的根系,會告訴你一些答案。
不久前他去探訪首都飯店門口上千年的老銀杏樹,尋找時間的紋理。導演劉娟将這一幕拍進了短片《時間的生活家》裡。他們對于時間有着相似的答案:順時而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隻有懂得順時而養的人,才會更深入地觸摸到生命的質感和脈絡,進而紮穩生活的根。深耕中草藥調養的 養固健 也深谙時間的道理,它告訴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有衡,順應内心的節奏,固住根本,才會有豐沛的生命力。
是以,無論你在生命哪個季節,順應它,往時間的深處走,你一定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