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日前,作為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集團釋出了一份臨時董事會會議的結果,确認了出售俄羅斯聖彼得堡工廠股份的議案。

該議案提到,現代汽車将把聖彼得堡工廠的股份出售給俄羅斯汽車經銷商Avilon旗下的Art-Finance,目前正在就交易細節進行最後安排。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有報道稱,一位現代汽車的高管透露,現代汽車本次出售聖彼得堡工廠股份的交易金額僅為7000盧布(約合人民币550元),該出售議案還将附加前通用汽車的工廠,累計資産共計1萬俄羅斯盧布(約合人民币789元)。

現代汽車在一份監管檔案中表示,出售俄羅斯工廠将損失2870億韓元(約合人民币16億元)。但現代方面仍為該交易附加了“2年内可回購”的條件,為地緣沖突結束後重新進入當地市場留有餘地。

公開資料顯示,現代汽車自上世紀90年代起向俄羅斯出口産品,後于2007年在當地設立子公司。2010年,現代汽車聖彼得堡工廠竣工,并于2011年投入生産;2020年,現代汽車又收購了通用汽車在聖彼得堡的工廠,年産能達10萬輛。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截至2021年俄羅斯陷入地緣沖突問題之前,現代汽車在俄兩家工廠的年産量總計達23.4萬輛,并主要生産現代Solaris、現代Creta、起亞Rio和起亞Rio X-Line等車型。但2022年2月的俄烏宣戰,導緻俄羅斯遭受國際社會“制裁”,現代汽車在俄的汽車零部件供應亦是以嚴重受阻,當地工廠于同年3月停止營運至今。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據媒體報道,俄羅斯政府就曾拒絕現代汽車出售其俄羅斯工廠的申請。

在俄烏地緣沖突發生後,2022年3月,大衆、奔馳、寶馬、豐田、日産等多家日德車企便相繼在俄羅斯停産,甚至停止向俄羅斯出口汽車。但由于現代汽車曾一度是俄羅斯銷量最大的外資汽車企業,是以當其他外資車企紛紛退出後,現代一度選擇以觀望态度留在俄羅斯市場。

但一年以來工廠的停産,以及沖突向長期化演變的可能性日益提升,現代汽車不得不尋求新的退出戰略。

與之類似的還有此前宣布退出俄羅斯市場的大衆汽車,有消息稱,大衆汽車與俄羅斯政府最近的談判對現代汽車産生了影響。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從市場影響來看,截至今年6月正式退出前,大衆汽車在俄羅斯擁有約1.8萬名員工,其中包括兩家生産基地和一家研發中心的員工。此外,大衆汽車還與俄羅斯的多個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建立了緊密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鍊。外界普遍認為,大衆汽車的退出将給這些相關方帶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

大衆汽車的退出,無疑是對其他在俄汽車制造商的警示。這也導緻了最後留在俄羅斯的現代汽車需要面對更嚴苛的與當地政府的談判環境。

從最新的談判結果來看,現代汽車無疑扔掉了這顆“燙手山芋”。

此外,現代汽車價值1萬盧布的俄羅斯工廠售價并非行業最低。

此前,馬自達以1歐元的象征性價格,将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汽車制造和銷售公司的全部股份,轉讓給合作夥伴索勒斯;雷諾以1盧布的價格,将其在俄羅斯最大車企伏爾加汽車Avtovaz持有的68%股份,轉讓給了俄羅斯國家汽車工程研究院NAMI;日産汽車則以1歐元的價格,出售給俄羅斯汽車與汽車發動機科學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因素不僅影響了海外車企在俄的生産,也大幅影響了俄羅斯國内的市場結構。

早年間,韓系車在俄羅斯汽車市場占比最大,以2018年資料為例,彼時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銷量占比不到3%,韓系車占比則為22%。在俄羅斯車市中,本土品牌拉達和現代、起亞均占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其次是以日德為主的海外品牌。

衆多外資車企相繼退出後,也導緻了俄羅斯本土汽車市場結構發生劇變。其中,韓系、歐系市場佔有率大幅下降,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則迅速上漲。

不到800元出售在俄工廠,全球銷量第三的現代汽車甩掉“燙手山芋”?

歐洲商業協會(AEB)釋出資料顯示,在2022年的俄羅斯汽車市場中,南韓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從28.3%降至11.2%,歐洲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從28.3%降至7.3%,日系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從17.9%降至6.6%,美系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從1.1%降至0.9%。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佔有率則從9%增至37%。

衆多海外車企的流失無疑為俄羅斯帶來了汽車銷量的驟降,去年全年俄羅斯汽車市場銷量不足70萬輛,距離高峰時期的200多萬的年銷量相去甚遠。

但2023年,在中國車企的出海熱潮下,亟待振興的俄羅斯市場也成為了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舞台。

資料顯示,今年1-11月,俄羅斯汽車市場總銷量為93.9萬輛,同比增長64.9%。今年11月,銷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為拉達、哈弗、奇瑞、吉利和長安。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