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圓瓜
編輯|先鋒谷
提起喜劇大師,腦海裡蹦出來的名字是哪個?
陳佩斯必然要有一席之地。
其實不止是他本人是著名喜劇藝術家。
他父親陳強是也是表演藝術家。
陳佩斯會走這條路,和其父的影響脫不開關系。
如今,他的兒子陳大愚也走上了表演之路。
雖然沒有父親那麼出名。
但是深肖其父。
1.成長的差異
無論是陳佩斯還是陳大愚,他們都有一個好父親。
作為陳佩斯的父親,已故的陳強既嚴厲又慈祥。
作為陳大愚的父親,陳佩斯如是。
作為演藝圈的父子檔,很多二代靠一代蔭蔽成了行業規則。
在陳佩斯3代人身上,與蔭蔽相比,薪火相傳更恰當。
陳強出生于動蕩年代。
為了躲避戰亂東逃西藏。
随後在山西安了家。
戰火紛飛的年代,陳強的父母也沒忘了讓他上學。
作為那個年代少有的知識分子。
陳強免上一線。
等到逐漸平息戰亂,他就因長相被送去學習藝術。
陳強在藝術上的造詣十分出色。
兒子陳佩斯對他的舞台形象感到欽佩。
等陳佩斯有了兒子,陳大愚又被父親的藝德折服。
這大概就是家風嚴謹。
隻不過不同的時代他們經曆了不同的磨難。
這也成就了三代人。
陳大愚長在新時代,他所經曆的磨難多是來自于物質。
陳佩斯則不然。
新中國成立後,文娛行業開始興起。
那時陳強已經出演了很多著名劇目。
劇目中的他多數時候都是反角。
他的反派形象算是深入人心。
《白毛女》中的“黃世仁”,
《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都被陳強刻畫的入木三分。
放到現在,精湛的演技獲得是誇贊。
可特殊時期,這樣的反派形象讓他吃了不少苦。
哪個時代都有所謂的“腦殘粉”。
這些角色讓群衆成功帶入。
濃烈的感情都投射到了演員自身。
等到上山下鄉時期到來,陳強也是以被牽連。
還在上中學的陳佩斯自然沒能幸免。
他還什麼都沒反應過來就被送上了開往内蒙的卡車。
在那裡,陳佩斯度過了最艱難的四年。
七十年代的内蒙蒼涼高遠。
惡劣的天氣狀況也讓陳佩斯難以适應。
可以說他每天都在挑戰生存的極限。
為了回北京,陳佩斯一次又一次的遞交申請。
因為陳強的緣故,始終沒能如願。
非人般的生存條件反倒鍛煉了陳佩斯高潔的品性。
他不屑于弄虛作假,走旁門左道。
還是父親看不下去了,去求了昔日搭檔田華。
在陳佩斯下鄉改造的第四年。
田華所在的八一電影廠有了招收學員的名額。
陳強第一次放下尊嚴,苦苦哀求田華收下自己的兒子。
最終田華答應了,陳佩斯得以回城。
可以說陳佩斯走上演藝道路,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想要活着。
開始的他也是抗拒的。
對父親有多孺慕。
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就有多痛恨。
好在他真的重新接觸這一行後,開始慢慢找回了當初的熱愛。
随着形勢在變好,他也得以迎來出頭之日。
到了陳佩斯當父親之後。
由于經曆過動蕩的緣故,他在教育上一直有“居安思危”的理念。
首先對于兒子的名字上。
大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成語“大智若愚”。
這也正是陳佩斯的真實所想的。
比起鋒芒畢露,他更希望兒子養成好涵養。
其次是在為人處事上。
陳大愚開始上學後,陳佩斯要他天天向上。
可不能考滿分。
他還曾對兒子說過考了滿分就要挨揍的話語。
這是基于拳拳愛子之心。
陳佩斯希望陳大愚上進,卻不要強求結果。
能夠不以物喜不不以己悲的活着,何嘗不是件幸事。
最後在教育兒子的獨立性上。
陳佩斯早早就定下了18歲就要獨立的規矩。
而且不許在外仗着父名行事,更不能讓人知道父親的名諱。
2.子承父業
陳大愚如陳佩斯所想的那樣健康成長。
到他18歲時,踏上了前往異國求學的道路。
幾年之後,他選擇回來繼承父親的衣缽。
其實很早之前,陳大愚就提出了要走表演之路。
陳佩斯雖然高興,但也抱懷疑态度。
當下他并沒有表現出自己的高興。
隻是讓孩子先走完學業。
陳大愚以為父親不同意。
之後也沒再提這事。
直到他在外學習了兩年後,還是對此念念不忘。
他才下定決心要将演藝做下去。
這一次,陳佩斯沒有反對。
給了孩子一年的考察期。
這一年相當于雙向考察。
陳佩斯隻讓陳大愚看着。
就是看他能不能堅持下來。
陳大愚在看的過程中了解了這一行的不易。
如果不夠堅強自然會放棄。
如果選擇走下去,也是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
結果陳大愚沒讓陳佩斯失望。
他開始對兒子傾囊相授。
等到兒子連續多次拿下表演第一名後才讓他正式登台。
論有名程度,陳大愚遠不如父親陳佩斯。
畢竟時代不同,陳佩斯作為春晚獨幕喜劇的開山鼻祖,地位不可動搖。
而且他和春晚鬧掰後,始終沒有再登上這個舞台。
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讓觀衆更加懷念他。
也有人問過陳佩斯本人,覺得兒子能超過他嗎?
陳佩斯的回答是必然的。
陳大愚同時接受了中、西方思想。
在表演上,年輕人更加靈活,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可能目前看不出來。
早晚這一點能顯現出來。
3.上陣父子兵
陳佩斯剛開始表演時,父親陳強是自己的領路人。
在電影《瞧這一家子》中,兩人上陣父子兵。
陳強對演藝有着極高的要求。
面對兒子,他同樣嚴格。
陳佩斯當時也是捏着一把勁,撐住了場面。
自此,他的喜劇人形象被焊死。
後來父子二人又合作了“二子系列電影”。
那時候的陳佩斯已經算是遊刃有餘了。
在陳強看來,兒子能成長起來已經足夠他老懷安慰了。
陳強年輕時嚴厲,年老後反而和兒子在藝術上成了知己。
他們會在一起讨論互相的見解。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突然就變得具象化。
一脈相承不是說說而已。
如今陳佩斯又成了兒子陳大愚的領路人。
他先是磨練兒子,然後放手讓兒子去闖。
年少時,陳佩斯不允許陳大愚借他的名。
真的等陳大愚要進入社會,走的還是家裡的老路子。
陳佩斯特意設宴招待了自己的人脈資源。
在宴會上,他将兒子介紹給一衆人。
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衣缽傳承了。
2020年時,陳佩斯還聯合老搭檔朱時茂開了一檔喜劇人節目。
陳大愚和朱青陽(朱時茂之子)在台上表演。
兩個老父親樂呵呵的在台下注視着孩子們。
又兩年,也就是陳大愚入行十年之後。
他第一次和父親陳佩斯站在了一個舞台上。
他們的話劇《驚夢》赢得了滿堂喝彩。
4.第四代
2014年對陳大愚來說應該是特殊的一年。
他不僅開始獨立參演話劇。
還迎娶了青梅竹馬的女友為妻。
陳大愚和妻子是早戀。
兩人結婚之前就談了6、7年戀愛。
陳佩斯一直知道此事。
但他并沒有過多幹涉。
也正是因為此,他不僅收獲了一個好兒媳。
還得到了2個孫女、2個孫子。
陳大愚結婚後沒有馬上要孩子的打算。
他一方面是不着急,一方面也是覺得順其自然。
倒是陳佩斯着了急。
他還向兒子科普了早生早養的好處。
甚至許諾兒子夫妻,他們隻管生,養育由他來負責。
陳大愚倒也沒有刻意避孕。
眼看着父親求孫心切又不敢逼得太緊。
他和媳婦兒一商量,那就要吧。
兩人第一胎生了個女兒,把陳佩斯高興的合不攏嘴。
可他不滿足,覺得一個孩子太孤單。
就希望小夫妻倆再生一個。
于是陳大愚夫妻又給陳佩斯添了個孫女。
陳佩斯倒沒有重男輕女的想法。
兩個孫女充分夠了。
他沒事兒就陪着孩子玩兒,好好享受含饴弄孫的樂趣。
至于陳大愚夫婦的第三胎純屬意外。
等确定是雙胞胎的那一刻,夫妻倆糾結要還是不要。
這時候,又是陳佩斯站了出來。
家裡又不是養不起。
三胎政策也開放了,一胎倆也難得,就要呗。
兒媳婦聽了老爺子的話,拍闆要生。
就這樣,陳大愚讓父親好好感受了一把兒孫繞膝的歡樂。
陳佩斯年歲漸老,偶爾也會躲閑。
陳大愚說他要是陪孩子玩兒累了,會找個地方躲起來。
這樣老頑童的性格,難怪他能在藝術上始終保持赤誠。
結語
陳家這三代人的傳承可能還會過渡到第四代身上。
畢竟孩子多。
論名氣,陳強去世有十年之久。
關注過的他人也垂垂老矣。
陳佩斯雖然讓人懷念,也已經過了當打之年。
倒是兒子還年輕,未來可期。
至于孫輩的成長,就看兒子能不能像他一樣做好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