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可這重複他人言語的背後,何嘗沒有人類那近乎天然的好勝心。因為這種好勝心,東施曾經效颦,燕國人曾去邯鄲學步。也是因為這種好勝心,曆代功臣的排名都吵得不可開交。尤其是在人才輩出的李唐,到底誰才是第一猛将的問題讓後人吵了上千年。不過就在上個世紀,這個争論終于因為一座墓碑的出土而塵埃落定。
一、李唐第一猛将之“争”
在你的印象中,堪稱李唐第一猛将的都有誰?是在隋唐故事裡叱咤風雲的李元霸,還是又帥又飒的薛仁貴?是開國的老将李勣(即李世績),還是已經化作了門神的尉遲恭(即尉遲敬德)或秦瓊(即秦叔寶)?或許你原本曾有一個答案。但當這些猛将被放在一起,你反而又不知道該把誰排在第一位。

這種糾結不僅困擾着你一個人。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為褒獎唐初諸位功臣,精選二十四人,将其畫像供于淩煙閣。這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武将是大名鼎鼎的鄂國公尉遲恭。但李勣、秦瓊等亦在榜上。雖然這三人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的排名有先後,但李勣曾被賜國姓,秦瓊又與尉遲恭成為并列的門神。是以硬要比較,他們又着實難分高下。
而稍晚些時候,即貞觀末期至唐高宗時期,朝中最威武的武将又非薛仁貴莫屬。雖然相比于李勣、尉遲恭等晚了一輩,薛仁貴的戰績卻絲毫不差。“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就民間知名度而言,薛仁貴甚至完勝李勣等。
可若比較名氣,活躍于各個隋唐故事的李元霸又成了薛仁貴的對手。雖然李元霸是一個文學形象,并不是李勣、薛仁貴一般曾真實存在的武将。可因為被以李唐第一猛将的形象塑造,李元霸成為隋唐故事中武将群體的重要象征。一定程度上來說,他甚至就是人們因無法抉擇李勣、尉遲恭、薛仁貴等到底誰更強而塑造出來的新的李唐第一猛将。可話又說回來,李元霸畢竟不是真實曆史人物。是以李唐到底誰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猛将,被後人讨論了上千年也沒個定論。
二、秦瓊後人墓志銘的發現
可正如那句俗話,“隻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上個世紀末,人們在山東發現一座唐代早期的墓葬,并在其中尋得墓志銘。這篇名為《唐故常州義興縣令上柱國秦府君墓志銘并序》的墓志銘,雖然并非出自什麼知名大墓,卻為我們回答前述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支撐。
這方墓志銘屬于秦懷道,一個乍一看毫不知名的人物。可他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秦瓊。在秦懷道的墓志銘中,有關秦瓊生平的記錄多達百餘字:“考叔寶,隋龍骧将軍,從高祖神堯帝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兵馬總管,授秦府右三統軍,又除左武衛大将軍,食益州實封七百戶,改封胡國公,贈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備勤勞于葉贊,運韬略于軍伍。功績之美,朝野所推;寵祿之榮,缙紳所重。生前雅望,坐膺茅土之封;殁後徽章,累授藩城之贈”。
而不僅秦瓊之子的墓志銘講述着秦瓊的勇猛。秦瓊之孫秦晙的墓志銘亦用了不小的篇幅贊頌祖父的威武。秦晙墓志銘的出土時間不詳,而今實物收藏在河南鄭州的大象陶瓷博物館。相比于秦懷道的墓志銘,秦晙的這方墓志銘出自僧人之手,用典頗多,因而不易了解。可其中對秦叔寶的贊譽之情卻躍然紙上:“天生德業,贊興王屬,吟嘯之辰,合風雲之契,功成締構,賞誓山河,畫像名勳,沒而不朽”。能讓一個沒有什麼世俗欲望的僧侶都“吹”出這樣的“彩虹屁”,秦瓊在時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三、秦瓊何以成為第一猛将
從秦懷道、秦晙父子的墓志銘來看,秦瓊的開國之功與李勣、尉遲恭等一樣“沒而不朽”。這也是其與另二人一樣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基本條件。但秦瓊卻有一點更勝于另二人——“從高祖神堯帝擒尉遲敬德”。
這場拉開秦瓊與李勣、尉遲恭等的戰鬥發生在武德三年(620)春。彼時與李淵為敵的宋金剛因糧草不足而敗退,李世民即派出秦瓊、李勣等與其展開決戰。而尉遲敬德正在宋金剛軍中效力。戰争以李世民軍隊大勝收尾,宋金剛倉皇逃走,尉遲敬德無奈投降,令世人留下秦瓊“從高祖神堯帝擒尉遲敬德”這筆記載。
尉遲恭被秦瓊擒拿,而非被李勣,這三人之間的比較即可通過秦家後人的墓志銘塵埃落定。至于爵位隻至平陽郡公的薛仁貴,以及根本沒真實存在過的李元霸,在擒尉遲恭的翼國公秦瓊面前就更加不夠看了。
參考資料:
[1]何一昊;原瑕;何飛.秦瓊嫡孫秦晙墓志與唐代高僧湛然[j].中原文物,2015,(06):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