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作者:微生曉芸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文|微生曉芸

編輯|微生曉芸

前言

登基之初,武則天面對朝野之際,毫不畏懼地展開一場震撼的清洗風暴。

文官集團和軍事集團的權謀紛争在她的權威下煙消雲散,她陸續将自己信任的親信安插在各個關鍵位置。這些親信中大多數卻是平庸無能之輩,她的用人之道成為大唐帝國政治漩渦的源頭。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招募親信

朝廷上,她提拔的文臣們飄飄然,卻無一人能夠成為真正的國家之藩籬。武則天心懷雄圖,渴望通過這些親信推動國家興盛,卻發現他們往往隻是巧言令色,缺乏實際的才幹,政務日益混亂,朝堂上彌漫着一片烏煙瘴氣。

而在軍隊中,她大力提拔的武将們也未能展現應有的戰略智慧。缺乏軍事才華的親信們,面對對外戰争屢戰屢敗,大唐帝國的聲威岌岌可危。武則天深感失策,她的權謀在無能的手中化為泡影,丢盡了大唐帝國的臉面。

為了扭轉局勢,武則天睿智地決定招攬文武人才。在她聰慧的腦海中,獨創了兩種獨特的選拔制度,即武舉和殿試。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武舉從軍中選拔人才,殿試則為文官選拔提供了新的機會。這種獨創性的制度讓她成為曆史上的開創者,為大唐帝國引進了一批才華橫溢的人才,為國家的未來培養了更為強大的後備力量。

廣袤的邊疆地區彌漫着濃厚的戰火硝煙。在這片遼闊而兇險的土地上,少數民族政權與唐帝國之間的沖突不斷激化,演變成頻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

邊将們,智勇雙全者如星辰般璀璨,卻也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在戰火中相繼隕落。武則天眼看着人才漸漸枯竭,邊患危機愈發難以消解,她的頭頂壓力如同滾滾翻騰的烏雲,讓她心生焦躁。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偌大的帝國,竟然陷入武将匮乏的困境。一位難得的大将崛起,卻因才華橫溢而引來武則天的猜忌,最終慘遭毒手。

這無疑讓大唐帝國更加陷入被動,面對強敵,無力回天。外患的不斷湧現,像利刃一般威脅着大唐的安危。

武則天的頭痛遠不止于此,她不僅要應對外患,内部的風波也時刻困擾着她。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帝國自她稱帝開始,便頻繁爆發大臣反叛事件,她在鎮壓政敵的同時,還得巧妙地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以保持對政權的掌控。政治的腥風血雨與暗流湧動,使得她的帝國仿佛在巨浪中苦苦掙紮。

為了徹底解決外患問題,她決定創立武舉制度。這不僅是為了培養更多忠誠于她的武将,更是為了将強大的軍事力量鞏固在她的手中,使得大唐能夠在亂世中穩如泰山。

武舉制度的獨特性在于其與傳統科舉有所不同,其主要考察科目與武藝密切相關。考試内容包括步射、馬射、馬槍、應對、才貌等,着重考察應試者的武功和身手,強調實戰性。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這一制度對朝廷選拔軍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打破了傳統的門第觀念,不論貧富,統統依據考試成績擇優錄取。武舉考試的實施對平民來說是一個機會,無論貴賤,隻要有武藝,都可應試。

這為那些本無門第之輩提供了一個脫離社會底層的途徑,讓他們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在這個制度下,世人有了超越出身的機會,以武藝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使社會不再隻是門第的天下。

武舉制度也不是沒有弊端。其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盡管舉子在武藝方面可能非常出色,精通各類兵器,但卻可能缺乏韬略和謀略。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這種狹隘的選拔标準有可能造成所選拔的軍事人才隻是善于在戰場上單打獨鬥,缺乏在複雜戰局中制定戰略的能力。這樣的将領或者戰士,雖然個體勇猛,卻難以在整體戰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個擅長騎射、武藝高強的武舉舉子,雖然在戰場上可以獨擋一面,但如果缺乏整體謀略,派遣他擔任将領的角色可能導緻軍隊無法有效指揮,無法應對變化多端的戰局。

這使得武舉制度在選拔軍事人才時存在一定的短闆,因為在實戰中需要兼具武藝和智略的将領,而武舉制度更注重個體武技。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首開“殿試”創“武舉”

真正的謀将如同星辰般璀璨,胸懷萬千甲兵,仿佛能吞吐山河的英勇氣概。盡管他們或許并非箭法娴熟,騎射如風,但卻擁有着統禦三軍、建立奇功的過人本領。

在武舉制度還未問世之際,軍中仍隐匿着一些文武兼備的人才,這些悍勇之輩卻無一能幸免于武則天鐵腕的毒手。

那是一個充滿戰火硝煙、血雨腥風的年代,武舉制度的開創彷佛是一場重新定義軍事上司層的巨變。通過武舉選拔而出的軍事将領,往往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他們的肌肉飽滿,骨骼堅硬,如同冰雕雕刻的雄壯雕塑。這種類型的将領在領兵禦敵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訓練場上,這些武舉選拔出的将領或許能夠揮舞兵刃、教戰士們娴熟的格鬥技巧,但一旦面對戰局的複雜與變幻,他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智謀之事,似乎與他們的性情格格不入。他們過于直腸直肚,有時候甚至顯得有點愚鈍,這讓領兵打仗的責任有時候成了一種勉為其難的任務。

武舉的另一個隐憂在于,它激發了全國範圍内的武功狂潮。随着尚武之風席卷而來,平民百姓沉湎于武技之中,日益變得好鬥,而渴望在武舉中取得功名的學子更是把心思全都用在操練武藝上。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這股熱潮之下,人們既沒有時間精力深入研究兵法,也未能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涵養之中。一旦他們通過了層層選拔,跻身于武則天私人衛隊之中,命運多半如同馬踏蹄底,不是淪為腥風血雨中的劊子手,就是在戰場上死去,而鮮有人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成為卓越的戰将。

武舉的繁榮助長了文人們對武藝的癡迷,許多人紛紛抛卻文人風度,向往投筆從戎,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建立功勳。這些懷揣着幻想、富有浪漫氣質的書呆子,卻從未親身體驗過大漠苦寒的嚴酷環境,也從未曆經戰火的洗禮。

對于戰争的殘酷性一竅不通,一旦他們有機會真正披挂上陣,要麼會因為膽怯而畏縮,要麼會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落得個兵敗身亡的悲慘下場。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這些文弱書生,雖懷揣雄心壯志,卻在真刀真槍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他們的夢想在戰場的殘酷考驗中破滅,隻留下無盡的遺憾和無法挽回的沉痛。

唐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在這個繁榮的王朝中,武藝超凡、智謀出衆的武将被期待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尚武的精神并非總是為國家帶來積極的影響。相反,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蔓延開來,在唐人的觀念中,尚武并非僅僅是一種軍事政策,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展現。這種精神導向不僅在戰場上展現,更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心智和氣質。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尚武的激情在血液中流淌,潛移默化地将大量的戾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為武則天推行暴政創造了難以逆轉的環境,在唐朝社會中,若國家崇尚文治,暴政往往會引起強烈的口誅筆伐。當崇尚武功成為主導時,局面就截然不同。

人們在潛意識中開始崇尚強權和暴力,這為武則天作為強權和暴力的象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她成為全民崇拜的對象,而這對于國家的正常秩序恢複,卻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在這個尚武的時代,武則天的權威淩駕于一切之上,她以強硬的手段統治着國家。

盡管她借助武舉和殿試引進了新的人才,但她所塑造的政治格局中仍然彌漫着權謀和壓迫。這使得大唐帝國的社會風氣變得更加扭曲,武力與智謀之間的平衡難以維持。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尚武之風

武則天身臨政權之巅,視培養武将和籠絡知識分子為至關重要的國家建設任務。

她深知,要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僅需有強大的武力支援,更要掌握輿論和智謀。她推行了殿試,一項突破傳統的選拔機制。

殿試的推行源于武則天對前朝制度的深刻了解。在過去,朝廷對于人才的考核和選拔完全由官員負責,皇帝無法直接介入。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武則天清晰地認識到,僅僅依賴官員的評判不能確定她得到真正忠誠可靠的人才。她需要親自掌握選拔的權力,以確定自己身邊的臣子既有出色的才華,又對她言聽計從。

這個決定也源于她對知識分子的深刻洞察。武則天明白,文官們飽讀經史,往往懷有強烈的忠君思想。

一旦他們步入仕途,他們的忠誠度難以預測。為了避免成為統治者的傀儡,她需設法讓這些知識分子心甘情願地為她效力。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面對文官集團的抵制,武則天知道她必須采取果斷的舉措。她決定親自主持殿試,挑選那些即具備政治智慧又對她忠心耿耿的人才。

這一過程并非簡單的選拔,而是一場巧妙的政治遊戲,需要她審慎而精明地挑選合适的人選,以確定朝廷中的每一位官員都是對她忠誠無疑的得力助手。

在朝堂上,武則天時常在殿試中特别青睐寒門子弟,為他們提供向上攀升的機會,表面上,這種舉措被視為英明之舉,打破了世家子弟對朝堂的壟斷,摧毀了階層壁壘,使得朝中的競争呈現出更加公平和合理的趨勢。無數出身卑微的有識之士有機會嶄露頭角,為國效力。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武則天之是以偏愛寒門子弟,除了客觀上促進社會公平,為國培養了德才兼備的人才之外,更在于她認為寒門弟子相比世家子弟更容易掌控。

這一群體由于出身卑微,長期受到等級制度的壓迫,對于世家官僚的深刻怨憤已經深入骨髓。對于武則天而言,利用這些寒門弟子對付不支援自己的世家勢力,是再合适不過的手段,殿試的場景宛如一場權謀的舞台,武則天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深謀遠慮地選擇那些背負着階級仇恨的寒門子弟。

在這個獨特的選拔過程中,她不僅僅在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更是在精心策劃着如何用這些人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寒門弟子被賦予了契機,卻也成為武則天手中一顆棋子,為她的統治譜寫着一曲曲權謀之歌。

古代社會尚武潮起,武舉興盛下,唐人豪情壯志是否隻是一場空談?

結語

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她勇于改革,推行武舉和殿試兩大制度,一方面為國家選拔武将,一方面打破了文官世家的壟斷。

這兩項制度的執行卻并非完美,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武舉雖然培養了一批武藝出衆的人才,但卻忽視了智謀和上司才能,導緻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

而殿試雖然推動了社會公平,卻成為武則天掌控知識分子的手段,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盡管她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但這兩制度的弊端也在其中顯露,對國家長遠發展産生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