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作者:南方+用戶端

行走在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内,一條條村道修得寬敞平整,村民們在建立起的臨水亭子内、參天的榕樹下、池塘邊的石凳上喝茶、下棋、閑聊。像是見慣了帶着相機的遊客,村民會熱情地招呼路人:“過來玩嗎?來喝杯茶吧。”

日前,南聯村接連成為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和“廣東省古村落”。坐擁全國最大的八角形土樓“道韻樓”,潮客文化融合在這裡結出碩果。如何跟上“農文旅”發展的時代新潮?村内有哪些産業可轉型更新?在南聯村,鄉村振興的故事翻開嶄新的一頁。

村史悠久多景緻

南聯村位于饒平縣三饒鎮南郊,面積11.3平方公裡的村域範圍内,居住着1000多戶人家,總人口達到8535人。據村中長者介紹,南聯村原是道韻下厝、南門盧等12個自然村的總稱,由于這些村落均在三饒鎮南郊,故統稱為“南聯”。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南聯村内的雅約公祠古建築。陳錦煌 攝

在南聯村,道韻樓、裡秀樓、雅約公祠、“番客奇”古民居等曆史文物建築豐富,與村道旁的參天古樹相映成輝,構成一幅古樸鄉村的文旅美景。南聯村黨委書記黃淑章表示:“道韻樓的名氣最大,沖着這棟‘大樓’來饒平的遊客可不少。”

雖然這座土樓目前正因修繕工作而暫時“閉門謝客”,但僅僅是站在緊閉的大門前,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曆史和龐大的“身軀”。

這座建成于1587年的八角形土樓周長達到328米,平均每一面牆都超過40米。11.5米的樓牆高度賦予它威嚴肅穆的外觀,1.6米的牆體厚度帶來厚重的曆史感。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的土樓内,最多時曾居住600多人。

據村中長者介紹,清順治年間曾有土匪包圍道韻樓,進攻三個月最終無功而返。站在這座固若金湯的大樓前,聽着村民講述此地故事,風從樓門間隙吹出,恍惚間竟似穿越百年。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道韻樓正門。林楚楚 攝

土樓大門上方,“道韻樓”三字牌匾為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黃錦所題,至今儲存完好。樓内的宗祠建築、木雕裝飾、壁聯壁畫、泥塑等同樣儲存完好,有極高的藝術、科研、考古價值。

“目前,道韻樓的修繕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在明年初全面完成。”南聯村委從業人員介紹。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道韻樓内部修繕工作進入尾聲。陳錦煌 攝

曆史上,南聯村曾是饒平古驿道的關鍵節點。“以前沒有車,就靠人力挑擔把各種物資送到饒平縣城,古道最遠可以走到潮州府城。”村民黃伯介紹,很久以前南聯村民每逢農閑時就靠“挑肩頭”送貨增加收入。

有生意的地方自然彙聚人氣,除了最廣為人知的道韻樓,南聯村内還有一座用貝灰和河沙混合夯築而成的“裡秀樓”土樓,當地人俗稱“灰樓”。現存兩座土樓均是潮客文化交融的生動展現,更是寶貴文化旅遊資源。

除此之外,承載紅色曆史的饒浮鳳支部舊址,由下南洋經商成功後回鄉的“番客”建起的豪華民居“番客奇”,還有村中多處曆史悠久、建築精美的古寺古祠,均是南聯村紅色文化、華僑文化、宗祠文化的生動展現。

悠久的村史,豐富的景緻,靜待着更多旅客的探訪與關注,也亟待進一步的保護和利用。

修路造景換新顔

道韻樓内,“修舊如舊”的精細活日複一日地持續開展。樓外村中,“翻天覆地”的鄉村建設也一刻不停。

“以前村子都是泥路,晴天車子一開過去都是沙土,雨天人一走全身都是泥水。現在好了,都鋪上了柏油路,小孩老人也不會輕易摔跤了,出門工作都放心很多。”村民黃姨既是道韻樓的“原住民”,又是修繕工作隊中負責搬搬擡擡的一員。在她眼中,南聯村與道韻樓“同步更新”,每天的生活都有美好的盼頭。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修繕翻新的龍泉寺。林楚楚 攝

村裡的道路拓寬翻新,以前隻能走機車的路現在兩輛小汽車并排開都沒問題。村内的老戲台、老學校都進行了全面更新,村民們常去的龍泉寺前更是搭建起一個小公園……

黃淑章表示,鄉村環境治理中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變化。“我們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對村内水質進行改善,嚴格執行雨污分流等建設标準,給村民一個水清岸綠的好環境。”

悄悄變化的還有道韻樓的周邊環境。

修繕之前,道韻樓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門票收入。散客每人20元,旅遊團每人10元,但一年下來收入不足8萬元,這筆錢放到現在連幾名管理人員可能都雇不起。曾經道韻樓的管理人員總結:“主要是附近景點少,再加上交通不便,是以很難有遊客,也就更難改造成供旅客歇腳的客棧。”

近年來,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各司其職,攜手推進道韻樓周邊配套建設,對周邊的縣級文物保護機關裡秀樓等曆史古建築、饒浮鳳支部舊址等紅色資源進行修繕,謀劃“紅色遊”“一日遊”路線,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态。

走讀“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 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潮客文化融合,農旅發展起飛

南聯村内幹淨整潔的池塘邊,村民在閑聊休息。林楚楚 攝

如今,南聯村潮客文化街農房風貌整飾提升項目完成建設,潮客文化街初具“成色”。此外,該村還在謀劃儲備總投資3000萬元的三饒鎮南聯村農旅建設項目,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短闆,開展道路建設優化、活動中心及配套設施、停車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形象标志、步道工程等建設,力争打造完善的活力旅遊生态村。

鄉賢合力促發展

環境更新,村民安居樂業,文化生活也得跟上。今年春節,南聯村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象棋比賽,村中長者、鄉賢齊聚一堂,共度新春佳節。

看着這麼歡快喜慶的場景,黃淑章與村委幹部們又閑不住了。“就在正月初三,我們現場首次跟大家提出了要成立一個南聯村教育發展促進會的想法。”黃淑章面帶笑容地回憶講述,背後是他與村“兩委”幹部輾轉多地動員鄉賢捐款長達數月的努力。

“鄉賢捐款400多萬元,全部用于村内的獎學獎教。”在黃淑章看來,南聯村的尊師重教有深厚的曆史基礎,一個“裡秀樓”内就出過兩個舉人,目前兩座具有紀念意義的旗杆夾尚在,激勵村中後人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鄉村建設工作過程中,資金籌措往往是最現實的難題。“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此,南聯村除了發動鄉賢力量助力,還重點推動鄉村産業更新。

經過南聯村口附近,可見“三饒陶瓷”等品牌辨別豎于路邊,有些落滿灰塵沙土,仿佛講述着往日南聯村陶瓷産業的輝煌。近年來,南聯村引導位于本村大庵口陶瓷産業叢集的企業積極參與鎮域發展,成為三饒鎮陶瓷協會成員機關,推動陶瓷産業互助共進,摸索新時代的陶瓷産業發展路徑,助推村經濟高品質發展。該村還大力開展撂荒耕地整治行動,流轉土地486畝,适度規模化種植番薯、南姜、柑橘等作物,帶動農田增産、農戶增收。

“我們還試行引進了100畝奇楠沉香種植,它的葉子可以制茶,樹幹可以制香,經濟效益很高。”黃淑章介紹。預計8年内,通過采收沉香茶、砍伐樹木取香可獲得純收益約1200萬元。

以産業更新夯實村經濟基礎,以文旅發展擦亮“潮客文化”品牌。在三饒鎮南聯村,鄉村振興的故事将不斷被書寫下去。

【文】陳錦煌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