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作者:老房子愛好者

延安東路是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從成都南路開始,最後一直到山東。這是黃浦江的一條支流,黃浦江在1845年英國租界成立時成為南部邊界河。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市和英租界之間的狹窄區域内成立,Yoho也成為英租界和法租界之間的邊界。1915年建成并入原路松江路(北岸上海公共租界)和孔子路(南岸上海法租界),成為上海最寬的公路,經過兩個租界的協商,最後命名為七号大道,名字來源于愛德華七世皇帝。1945年,國民政府收回租界後,将道路改名為中正東路,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現在的延安東路。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東路34号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05-III;不可移動的遺産編号:310102915180000008 大北電報公司的舊址清除了外灘街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大北電報局;

位址:燕安東路34号

層數: 8;結構類型:鋼架構結構;建築年限: 1922;保護類别:第二類

延安東路34号,原大北電報公司。新瑞和陽航的設計于1922年完成。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柱子組成,每層窗戶、窗裙都有不同的古典裝飾。内部有代表丹麥國家的裝飾符号。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上海最早的大北方電報局,由丹麥人于1870年創立,是中國第一家為外資鋪設海底光纜的電信公司,最初位于今山東外灘7号。後來,英國商業大東電報公司,美國太平洋電報公司和大北方電報公司,以及在中國的三大外國電報公司,正在外灘租用該建築。随着上海經濟的發展,這些電報公司的辦公空間變得擁擠,是以大北方電報公司于1924年在江戶路(今延安東路)建造了一座建立築。

新大樓位于亞洲火油公司以西的Edoa路34号。除了大北電報公司供自己使用外,該建築還租給了英國商業大東電報公司和美國太平洋電報公司,這些通信行業成立後的外國人紛紛離開中國,是以該建築被改用房地産局使用,後來改為上海公共交通公司(隸屬于公用事業局)。2010年,上海電信博物館被并入這座傑出的曆史建築。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10号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51-II;不可移動文物編号:中華民國外灘街德士古大廈310102945190000113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德士古大廈(彙德豐大廈);

位址:仁安東路110号

層數:7(東翼和西翼,帶夾層);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1863年(清同濟兩年後)英國商會德豐公司在上海成立,主要從事上海港灣和長江沿岸的近海拖曳航運。後來,公司組建了上海拖曳公司和黃浦拖曳公司,基本壟斷了上海拖曳業。1934年9月15日,位于四川路1号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止營運,不久原有的房地産被和德豐公司買下,決定拆除重建老房子。1937年由于"8·13"事件,原工程被擱置一段時間,随後又恢複施工,1943年5月完工并傳遞使用,以公司命名。該建築由挪威建築工程師Bo Yuns設計,采用當時流行的包豪斯風格,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該建築是一座七層高的鋼架構結構,全部由德國克虜伯鋼鐵廠制成,外牆覆寫着淺黃色的磚塊,走廊鋪有抛光地闆,辦公室全部鋪有精美的硬木地闆。該建築主要出租,主要承租人有德士古煤油公司、荷蘭商人安達洋航、沃倫楊航、豐盛實業公司等。解放後,1951年由上海辦公樓接管,改名為四川大廈。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東路134-150号(雙)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18-V;不可移動文物編号:中華民國外灘街延東路134-156号310102805190000393

現用機關:上海紗庫大廈

位址:燕東路134-156号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東路134-150号(雙層),原上海紗布市場。建于20世紀20年代,磚混合結構。具有豐富細節的西方古典建築。建築南立面的主入口裝飾有三角形的山花,二樓和三樓的弧形凸陽台,屋檐和腳很豐富,并裝飾有方形鑷子。1930年後,東南信托公司、上海紗業銀行等機關遷入。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東南信托公司,1931年4月在上海成立,由張偉茹、李景涵、徐向輝、林康厚、吳耀庭、鄒子屹、李連波、薛竹軒、盛玉華、徐永軒、孟望源等發起的募捐活動,實物資金100萬元。董事長李京漢,繼玉成後繼任者,總經理李祖軒。主要信托業務。在南浔設立辦事處。1934年2月,總公司和上海分公司成立。1936年7月,倉庫經營建立,南浔辦事處被廢除。1947年改制增至1億元,經營存款資金、國内交易所、出租房地産、代理保險及全部信托業務。1949年1月,它重組為東南商業信托銀行,并于1952年加入私人金融行業的公私合作夥伴關系。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上海紗業銀行始建于1942年8月,由西紹軒和紗業同仁文蘭婷、唐志良、顧錫芳、張玉軒等人發起組建。席先生為紗線銀行董事兼總經理。奚繼明是奚家的兒子。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2020年初,CD卡多利亞上海旗艦醫療微美容中心遷入原上海紗線銀行大樓。近日看到報道,延安東路134号142号150号部分房産進行二次拍賣。我不知道新的昂貴将在這裡在哪裡?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東路143号(河南南路16号)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52-II;不可移動文物編号:中華民國外灘街310102945190000107中彙大廈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中彙大廈;

位址:延安東路143号(河南南路16号)

樓層總數: 11;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年齡: 1934;保護類别:三類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中彙大廈的原主人是中彙銀行,由杜月軒、金廷軒、李英生創立,原址在江戶屋路97号(今延安東路),于1929年2月開業。杜月軒擔任董事長,被譽為百萬之都。1933年,中彙銀行表示,業務發展起來,其中包括别有用心的煙店、賭桌錢,其中秘密資金由杜月軒控制。因為原址不夠用,是以在今天闫安東路拐角處的河南南路建了一座新樓,被譽為"中彙大廈"。

中彙大廈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裝飾主義,外牆是紅磚,一樓是騎馬樓(金陵東路一側),中間是圓柱形大廳,非常時尚。不過,中彙銀行這裡隻占據了3層樓的大樓,為商務廳和杜月軒的辦公室和會議室,如倉庫就位于地下室。其他房間作為寫作室出租給其他公司。也有一些商店出租,如南宮茂紗線店,日清生棉店,以及出租給會計師,律師,建築設計等公司。

新中國成立後,它被上海博物館使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的人民廣場博物館建成。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47号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77-V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法租界梅蘭俘虜屋;

位址:仁安東路147号(金陵東路174号)

位于延安東路147号中彙大廈一側,原名法租界"邁蘭之家"(大門在金陵東路174号通向)。由公闆投資,闫安陽銀行設計,上海新林基廠房,1935年完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1943年後改為上海特區第一警局黃浦分局所在地。該建築坐落朝南,折形,六層以上逐漸縮小。大樓前有一個廣場。除了檢查和住房管理機構外,該建築物還伴随着牢房。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金陵東路174号梅蘭樓的老照片

Poste de Police Mallet是上海法租界下屬的六個分區房屋之一。

1856年6月,法租界在駐上海代理領事阿勇的主持下,在小東門黃埔海濱路建立了第一個巡警室,并招募了三名歐洲人來巡視領事館和法租界。1864年,法租界公共委員會在舊北門公共房屋路4号建造了一座古典風格的建築,其中中央捕獲房屋(法租界總巡邏室)被搬進其中,通常被稱為大自稱貝爾捕手。

1918年4月15日,法租界中央漁獲房屋遷至陸家灣雪花路建立警署大樓,大自明鐘原址更名為老北門樓。1932年,為了紀念前警察局長邁蘭,公共委員會将舊北門樓改名為舊北門樓。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金陵東路174号

1892年,金榮被錄用到上海法租界老北門梅蘭家作為代理人,這也成為老灘大亨的家址。金陵東路174号現在是黃浦警察局的南門。南門裙樓建于20世紀90年代之後。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58号, 130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2805190000395延東路158号民國外灘街130号樓

位址:燕東路158号130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58号很舊,當時它被稱為長耕。過去,A Current Affair,Continental,Grand Evening News,Free Tribune和Free West等報紙都在這裡成立。其中,A Current Affair,Shen Shi Telegraph等位于延安東路130号158号。

同年,餘秋白被《晨報》和《時事》聘為駐俄羅斯特派記者接受采訪。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1947年的線号圖顯示了延東路158号(長耕)地區駐紮機構的地位。

這裡也留下了魯迅的足迹。據記載,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徐廣平從香港來到上海,入住江戶路(燕東路158号)龍耕共和大酒店,10月8日遷入景雲。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60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民國外灘街310102805190000394慶豐大廈

位址:仁安東路160号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60号,又稱泰晤士大廈,是内陸特許出版社的所在地。過去,大陸報紙,大晚間新聞,自由論壇報,自由西方報紙和米爾斯評論等報紙都位于這棟大樓内。

說到《米勒評論》,如果你對它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一定知道《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和美國作家斯穆特利(Smootley)。斯諾夫婦,斯穆特利,當時是《米爾斯評論》在中國的記者。從1917年到1953年的30多年時間裡,《米爾斯評論》客觀而詳細地記錄了中國的變化,成為極其重要的曆史文獻。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這裡也留下了一個奮力圖,1936年8月,他回到上海,在江戶屋路時代大廈(現延安東路160号)主編的《每周生活》,繼續主張停止内戰,聯合抗日,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同年11月23日淩晨,他在菲佛601路4号(現複興路565号4号)的住所被國民黨政府以"危害中華民國罪"逮捕。被捕的還有另外六名國會上司人。這是震撼中外"七位先生"事件。《生命周》也從12月13日暫停到第28期。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260号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HP-J-053-II;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2945190000091招商局紗布交易所舊址,中華民國外灘街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招商局紗布交易所;

位址:仁安東路260号

層數:6層;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年齡: 1923;保護類别:第二類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燕東路260号,原招商局紗布交易所。桐和海洋銀行設計。不拘一格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由線腳分為三段,每段線腳在牆柱上上下對齊,形成一個堆疊的柱子。主入口略微向前開放,頂部裝飾着山花,兩側是Aioni風格的柱子,有通往2層大堂的大台階。西角有一座圓頂塔。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上海招商局紗線交易所,又稱上海招商局紗線交易所有限公司,始建于1921年7月,以棉紗為主要交易對象的現貨期貨交易所。交易所成立之初,注冊資本為300萬元,在遷入愛多雅路15号(今延安東路260号)的大樓之前,已出租江戶屋路9号(今延東路9号)的大樓。到1937年8月,上海戰役開始後,交易所關閉。

1919年8月,在華日商設立日本商人獎狀屋,在浦東建設倉庫,儲存棉花、紗布等,并宣布從當年9月1日起,還将經營棉花原料和紡織品。此舉是日本投資者試圖利用經濟手段控制上海乃至中國的棉紗貿易。為了抵制日本商人控制市場,同時規範中國商人的日常交易行為,當時上海經營棉紗生産,交易中國主要商人如榮宗靜,劉博壽,穆玉初,文蘭亭等由招商局資助。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1958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遷入交易大樓。2014年,自然博物館搬出交易所,遷至靜安雕塑公園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館。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274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民國外灘街310102805190000390延和大廈

位址:仁安東路274号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和大廈(原名浦東銀行大廈),建于1934年。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局部7層。它最初被稱為浦東銀行大廈,因為它曾經位于這裡。自1957年6月起由房屋委員會管理,現由上海黃埔投資(集團)發展有限公司使用。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274号浦東銀行大廈舊照片

浦東銀行大廈曾經有一座大廈(如上面的老照片所示),但現在它是分層的,缺少大廈。

浦東銀行始建于1928年,全稱"浦東商業儲蓄銀行"。這家名為浦東的小銀行總部位于浦東楊寺。

1897年,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貿易銀行在上海成立,到1927年底,上海的中資銀行總數已達67家,但上百家銀行機構主要集中在浦西以東的外灘,西至河南路,南至漢口路,北至北京路,這片地區面積不大, 就連南城、虹口、閘北等地都是難得的岸邊,更别說這片貧瘠的土地了。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以"上海作為東方大港"的名義勾勒出上海浦東建設的宏偉藍圖。在孫先生的影響下,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友善浦東商人的收付和貨币流通,浦東商業巨頭陳子新于1928年3月8日籌集了2萬元人民币,成立了浦東最古老的銀行浦東商業儲蓄銀行(浦東銀行)。

總公司開始設在浦東楊寺,并逐漸從浦東向浦西擴張,逐漸形成以浦西區域為主的布局。1931 年,總行遷至上海露露(今江西中路),三年後遷入位于愛多阿路(今雁洞路)的現代風格的浦東銀行大廈。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1947年,浦東銀行大樓落成:

二樓:公華、大理、彙中、西格門

三樓:元豐銀行、永豐銀行、潤豐毛染廠、新窯國小

四樓:庫河航、庫河航有限公司、太極機船廠、北豐有限公司、大東

五樓:萬泰、洪大勇油行、建業貿易銀行、永達昌線、正大線、中永花廠辦公室、搭配線、錢伯虎博士、賈建昌律師、新窯國小

《中國廣告》創刊于1981年,曾落戶延和大廈,《中國廣告》是第一個為中國廣告業發聲的媒體。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433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2925190000151民國公共舞台外灘街

位址:仁安東路433号

總舞台,建于1927年,原在大世界遊樂場,1930年獨立營運,是上海流氓大亨金榮的私有财産。名字叫七田舞台,專攻平劇。它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平劇的四個舞台之一。1933年更名為容镕聯合舞台,1954年更名為總舞台,觀衆席1207席。解放前,劇院以其《火紅蓮花廟》、《洪碧園》、《太平天國》等長篇海戲的制度設定和演出而聞名,深受一群市民級觀衆的歡迎。解放後,它長期是黃浦區新華平劇團的會址。文化大革命後,上海戲曲、越南戲曲等戲曲。場地還被充分利用,用于各種文化和娛樂活動,包括視訊,舞廳和音樂廳。2012年,正式成為上海廣播電視(SMG)和上海東方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獨家電視主題劇場,更名為"ET Gathering"。

共同舞台有新舊,舊共産主義舞台位于法國大路(金陵東路)附近口(今福建南路112号位置),由平劇藝術家王洪壽籌款創辦,是上海著名的早期平劇院之一,于1月3日開業, 1910年,被稱為新劇場,又稱法律界舞台。後來被法租界監察長易手,青年幫大亨金榮經營。梅蘭芳和闫久鵬曾在這裡演出。著名的玉玉魯蘭春也是共同舞台的支柱,受到金光的追捧,後來被黃壩作為鼻涕蟲占領。有一場全舞台演出的平劇《潭州鎮》,廬蘭春反弦國小生在舞台上演奏嶽飛,金蓉在舞台上,路蘭春一時分心,将一出戲唱出闆,在浙江省長陸永祥的兒子陸玉佳聽、喝彩,金蓉不知道陸公子的身份, 聲音沖過去用手給陸兩巴掌,魯師傅不肯停下腳步,幾天後帶着全副武裝的部隊看到金蓉拖走,并關了起來,雖然這件事後來在杜月閩的調停和解下,但金蓉在自己的土地上被搶走了, 面目全非,從此退到二線,杜月軒就順勢而上。此後,金榮也無意在共同舞台上經營,那麼将附近的劇院這個物業賣給了當時上海最大的房地産開發商、英國猶太富商沙遜,自己尋找江戶屋路(今延安東路)新容碌共同舞台也就是我們現在對延安東路433号的共同舞台更熟悉了, 而原來的法國路和鄭家木橋路交彙處的舊共産主義舞台,因為年代久遠,早已淡出了今天的上海人的記憶,為人們所不知。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東路523号,上海音樂廳

傑出曆史建築編号:I-27;不可移動文物 編号:南京大劇院310102925190000047舊址南京東路大街

原名/原(原)使用機關:南京大劇院;

位址:燕東路523号

保護等級:上海市文物保護機關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上海音樂廳位于延安東路523号,于1959年更名。該建築最初被稱為南京大劇院,建于1930年,當時很有名。

當時,仁安東路被稱為江戶路,該建築位于江戶路與麥高文路(今龍門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原是潮州旅遊到上海桐鄉會墓地,1929年由聯合易電影公司經理何廷然租來,後建了一座劇院。它建于次年,并被命名為南京大劇院。

南京大劇院的設施超過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卡爾登劇院(後來的長江劇院)和四川北路的奧迪恩劇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建為永安電影院)的設施。它當時也被美國報紙稱為亞洲的"Lockser"(當時是美國的豪華劇院)。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南京大劇院由中國著名建築師趙申和範文钊設計。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從形式上講,這是一座經典的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這種建築風格,19世紀下半葉在歐洲和美國比較流行。外牆材料的下部由石頭制成,上部由紅釉和棕色磚制成。入口處有大雨天篷。從台階上看,1個平台,6個門,裡面是一個華麗的門廳。立面上有兩三層,有三個巨大的半圓形拱窗,四根Ioni柱子,形成一個淺柱廊,具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柱頭是橫梁的,上面是一個巨大的橫幅浮雕,高達3米,寬3米,不僅具有古典風味,而且與劇院非常一緻。上部浮雕的上部有一個水準屋檐,屋檐上方另一層,作為頂端,在6個小窗戶上,使立面圖像是虛拟的。上、中、下三級形成了古典建築的三階段風格。柱廊的兩端是實心牆,牆下有拱形窗戶,這也是虛拟的建築藝術效果。牆壁的上部裝飾有圓形浮雕圖案。因為建築是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是以建築在拐角處的形狀有45度的面貌,在下半圓拱,上牆設定了大型電影廣告,當時有美國好萊塢電影如《台山猿》、《泰山夫婦》等大型廣告吸引觀衆, 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同時,在劇院前屋檐上挂着巨大的南京(南京)字樣,夜晚的霓虹燈照耀着,展現出"歌舞"的夜上海特色。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在南京大劇院的門廳裡,有豪華的樓梯。樓上和樓下有一個大休息室。連同走廊和樓梯,牆壁和地闆都是大理石和豪華的。觀衆廳的内部裝飾,采用經典的複興技術,具有非常戲劇化的氛圍。觀衆廳有兩層,共有1500個座位,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改建為音樂廳,音響效果特别好。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南京大劇院于1930年3月25日開幕,環球影業的最新電影《百老彙》首映。南京大劇院獲得了福克斯和雷電新片的獨家版權。很快,這些版權被其他制片廠奪走,但該劇院赢得了聯合工作室,第一民族和米高梅工作室的獨家版權,是以業務一直蓬勃發展。特别是以放映美國大片《泰山》系列電影而聞名,當影院門口人快滿的時候。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工業部交響樂團是全市唯一的西方音樂專業團體,其曆史演出在南京大劇院于1932年首次演出,之後工業部夏季音樂會成為《南京》的定期演出。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許多外國著名音樂家通路了"南京",如1933年6月的世界著名鋼琴家莫什維奇,1937年6月的著名鋼琴家米洛維奇,大提琴家皮亞斯特羅,貝斯手何塞·蘇斯特,1942年10月的小提琴家阿德勒等。

上海音樂廳作為全國第一個音樂廳,自1959年以來的幾十年裡一直是上海音樂活動的中心之一,也是上海春節和國際廣播音樂節的中心。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2002年底,為了布局地鐵和鐵路線,上海市政府決定将上海現代優秀建築整體66米調高,将整體提升3.38米。現在,這座擁有90年曆史的音樂廳已經安裝在一個新的位置,延續了她的傳奇。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延安東路1060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民國南京東路大街310102945190000236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位址:仁安東路1060号

延安東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

紅色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延安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由比利時外資銀行出資的科龍地産公司于1932年設計。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該建築是馬蹄形的,因為它位于原來跑步大廳的外圍,是以它也被稱為跑步大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995年延安路開通時,跑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被列入拆除範圍,但考慮了對曆史建築的保護,隻是專門改道延安路高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