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現蘭陵》(29)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1)

作者:十月刀1

作者簡介 劉明才,我用了20多年的時間,續寫了《平凡的世界》,重新定名為《平凡的人生》。在今日頭條連載了。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筆名十月刀,男,中共黨員。出版小小說集《包子·書·愛》、詩集《故鄉·蓮·愛》。

現在連載《發現蘭陵》。我研究蘭陵曆史文化20多年,在國家級、省級、市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文章無法統計。現在,借今日頭條的平台,取名“發現蘭陵”,再發表出來,以飨讀者。還望廣大讀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發現蘭陵》(29)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1)

缯,絲織品的總稱;缯國,盛産絲綢的國家。

鄫,“曾”與“邑”聯合起來表示“重建的侯國”、“城邦之國”、“國城”,國即城城即國,城國不分;鄫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蘭陵縣城西北20公裡處,為人工夯土築城,平面略成方形,東牆長630米,西牆長650米,北牆長560米,南牆長550米,城牆牆基寬30米,東南、東北城角儲存上好,最高處達9.5米,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

《發現蘭陵》(29)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1)

曾,姓氏;曾子,孔子的學生,儒家宗聖,在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孝經》、《大學》、《曾子》傳世,七十二聖賢之一。

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著名曆史學家譚其骧教授主編過一本《中國曆史地圖集》,其中有一幅圖“夏全圖”,清清楚楚标有“缯”這個地名,确切地說就是現在山東省蘭陵縣向城鎮的區域。

《發現蘭陵》(29)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1)

相傳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當時洪水橫流泛濫天下,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和丘陵上,形成了許多孤島,其中就有了一個叫“缯 ”的地方。鲧是堯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領,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颛顼(xǖ)的兒子,姒姓。鲧生禹,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公元前2053年,是夏代少康時期,在位22年,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實作了複國大業,主要靠他母親“缗”(mǐn)的教育培養,缗是“少康中興” 的最大幕後英雄。“缗”是一個編織紡彈的高手。“荏染柔木,言缗之絲”,用彈性較好的木條、絲繩(弦)制成弓,弓以柔發剛,以近制遠。成為當時的先進生産工具。

《發現蘭陵》(29)缯國、鄫國故城和曾子(1)

可以用來射獵、彈打絲麻。缗将掌握的結繩、紡線、織缯技術,傳給他的子孫。少康傳位給長子杼(zhù),“杼”是織布用的梭子,是“缗”的長孫名字,也反映出夏代結繩、紡線、織缯技術的傳承關系。少康次子曲烈(也叫烈曲)封地被命名為“缯”。曲烈是缯國的始封國君,城邑就在今山東省蘭陵縣向城鎮西北三公裡的“鄫國故城”遺址。

因“缯國”介于山丘平原地區,北接沂蒙山區,南連淮水湖泊,東西泇水環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桑榆柞栎成林,适宜養蠶抽絲。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制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制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缯)。“缯”的本義為絲織品的總稱。缯國存在于夏商周1600多年的漫漫曆史紀事中,滄海變桑田,人們從遊牧經濟到農耕文明的變遷中,部落首領為自己的領地取名,一般是崇拜的圖騰,或動物、或神話。

缯國以生産絲織品“缯”為名,說明“缯”從4000年前立國之始,此地已是桑麻絲織業的發達地區,缯國先民已經掌握了絲麻紡織技術,并把桑麻絲織生産作為立國之本。華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夏朝是奴隸制社會的開始,這時已進入“青銅時代”。手工業的發展,制陶技術、桑麻編織已成驅使奴隸勞動的專門行業。夏朝在這裡建立的缯國,是華夏文化中桑蠶生産絲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西漢時期張骞出使西域,開通了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西方人認識了絲綢。中國一詞在希臘古語裡意思是絲。發音為中文“缯”的譯音,漢代以前稱絲綢為缯,故世界各國所稱的中國即“缯國”之意。

據《夏志傳》記載:公元前16世紀,桀是夏代一個昏庸無道的暴君,商湯率部族滅夏桀,缯和東方8個小國各派精銳之士千人,戰車百乘,組成八國之師參戰,缯軍在伐辛之戰中取勝,夏桀敗亡,商王朝建立。商建國一百年後的祖乙時代遷都于庇(今費縣),缯國又成為商統治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