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作者:微生曉芸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文丨微生曉芸

編輯丨微生曉芸

前言

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不僅僅是善于治國的智者,更要精通外交謀略,能夠在強敵環伺的險惡環境中靈活運用手腕,将不利逐漸轉化為有利。

當我們回顧曆史,特别是武則天掌權的時期,卻發現了大唐帝國外部環境的急劇惡化,敵人如潮水般湧來,勢力日益強大。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動蕩不安

武則天登基之時,大唐的國土遼闊,文化繁榮,但外交卻陷入一系列失誤。這位女性皇帝并非像前人那樣善于舞文弄墨,而是在處理外交事務上頻頻犯錯。

她未能妥善處理鄰國關系,不僅得罪了一些原本友好的鄰邦,而且在一些關鍵時刻顯得過于強硬,助長了敵意。外交失誤不僅讓大唐失去了一些本可倚重的盟友,還在不知不覺中樹立了一些強大而敵對的勢力。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武則天在内政方面也犯下重大錯誤,她對國家的治理缺乏穩健的手腕,頻繁的政治鬥争導緻了内部的動蕩不安。這種内政不當導緻了自我損耗,國力日漸削弱。

在這種内外交困的情況下,大唐派出的軍隊在與敵國的交鋒中屢次失利,失地不斷擴大。這不僅削弱了大唐的國力,也讓敵國更加得心應手。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調露元年,寒風凜冽,東突厥降部突然興起兵變,高舉反唐的大旗,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戰亂。這一切發生在一個寒冷而神秘的時節,大地被冰雪覆寫,戰争的号角在嚴寒中咆哮。

都護府長史蕭嗣業面對敵衆我寡的艱難形勢,帶領着勇士們挺身而出,勇往直前,與反叛軍激戰,在不利的環境下,他們竟然取得了一場大捷,将敵軍擊潰。

天降暴雪,氣溫驟降,寒冷的北風裹挾着冰雪肆虐,使得大唐的士兵們在嚴寒中冒着生命危險與東突厥戰鬥。被敵軍團團包圍,他們經曆了一場慘烈的厮殺,最終戰敗,漠南諸州大片土地失陷。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裴行儉接到緊急指令,奉命馳援漠南。面對突如其來的戰事,他苦于找不到足夠的精兵良将。

為了增援,裴行儉決定調遣回纥族助戰。回纥族勇士們奔赴戰場,與大唐的戰士們聯袂作戰,共同面對寒冷和敵軍的雙重威脅。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裴行儉在戰場上展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随機應變,巧妙地采用反間計,出奇制勝。他帶領大唐和回纥族的聯軍,成功地扭轉了戰局,鎮壓了叛亂。

在激烈的交戰中,裴行儉不僅挫敗了敵軍,還俘虜了東突厥的兩位首領,為大唐赢得了寶貴的勝利。他将這兩位俘虜押送至京師,為國家安甯立下了赫赫戰功。整個戰役成為大唐曆史上的一段壯麗篇章,裴行儉的勇氣和智謀為人們傳頌至今。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東突厥的兩位首領肅穆地站在雪地中央,身披厚重的皮袍,眼神中透露着擔憂和忐忑。五十二位部下則默默地環繞在他們身旁,戰馬嘶鳴,鼻息在冰冷的空氣中凝結成白霧。

武則天的手中握着一柄閃爍着寒光的寶劍,她的紅唇微啟,卻沒有一絲慈悲之詞。她凝視着眼前的敵人,仿佛冰雪中的女王,毫不留情地下令。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這一刹那,劍光劃破寂靜的冬日,血花在飄雪中飛濺。武則天二話不說,她的劍一揮而下,東突厥的兩位首領和五十二位部下猶如被死神親自招呼,紛紛倒地而亡。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雪地,形成一片鮮豔的血迹,如同殘忍的畫卷展開在大地之上。

這場戰鬥的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了往常,武則天以無情的手段徹底颠覆了大唐帝國以往對待俘虜的傳統。即便在邊疆頻繁爆發戰事的年代,大唐帝國也從未有過如此殘酷的斬首行動。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武則天的決斷開創了殺俘虜的先例,這一決策注定要在曆史的長河中引發極為負面的影響。很多曆史事件都曾證明,殺俘虜并非一個吉兆。白起曾經在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後,引來趙國的深仇大恨,最終導緻秦軍在邯鄲城遭受沉重的打擊。

項羽屠城屠民,更是激起了萬千秦人的仇恨,最終導緻他四面楚歌、兵敗自刎,這些曆史的血淋淋教訓,明明告訴人們,殺俘虜不僅不利于平息戰争,反而會加劇戰事的更新。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武則天似乎對這些教訓置若罔聞。她在寒風中,無情地結束了東突厥首領的生命,将東突厥與大唐之間埋下了一顆血海深仇的種子。

雪花紛飛,血霧彌漫,武則天站在戰場上,她的決斷如同冰雪一般冷酷,将這場戰争推向了一個無法挽回的深淵。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穩固勢力

武則天的殺降行動謀劃精密,其動機顯然包含着對東突厥的嚴厲懲戒,同時也是為了借機打壓裴行儉。

這背後湧動着政治争鬥的激流,武則天在奪取皇位的過程中,裴行儉一直是支援王皇後的堅定盟友。一旦武則天得勢,她毫不留情地開始清洗掉與王皇後有關的勢力,将裴行儉貶谪到西域的邊疆。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裴行儉,懷抱着胸有甲兵的軍事雄心,盡管被貶至不毛之地,卻并未消沉。相反,他在西域建立了威信和勢力。

這個曾經被打壓的将領,因為在險惡環境中錘煉出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軍事才能,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在國家正需要妥善運籌用人之際,裴行儉成為了一位難得的軍事奇才。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武則天對裴行儉的提拔并非出于真心賞識,而更多是出于政治需要。裴行儉在危機時刻表現出色,成功地擊敗了東突厥,俘獲了敵方首領。

即便面臨着功績累累的将領,武則天心中的怨氣仍然無法消散。危機解除後,她并沒有考慮嘉獎裴行儉,而是首先考慮如何進一步打壓他,以確定他對自己俯首帖耳。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裴行儉承諾将突厥魁首平安放回,這一決定在雙方關系中注入了一抹期待的和平色彩。

大唐與東突厥間的交往預示着一段漫長的和諧時期,雙方都有着共同的願望,即實作彼此的穩定與繁榮。裴行儉以此為基礎,為促進兩國友好關系而努力。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武則天的出人意料的行動卻打破了這片甯靜。為了讓裴行儉在外交承諾上失信,武則天竟然下令斬殺突厥魁首。

這一舉動不僅激怒了東突厥,也讓裴行儉感到憤慨和心寒。在裴行儉看來,這個突如其來的暴行不僅損害了大唐的聲譽,還使得他個人陷入了困境。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裴行儉得知東突厥魁首被處死的消息後,他的内心充滿了感慨與失望。他不禁歎息道,今日的貿然殺降将讓異族歸附大唐的機會蕩然無存。

而不久之後,東突厥的阿史那車薄部落卻起兵反唐,這使得武則天深感震驚。急需裴行儉率兵平叛裴行儉長期受到武則天的打壓,導緻他心情抑郁、身體健康受損。尚未出征,他便因病而離世,留下一片悲壯的氛圍。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裴行儉的死,是大唐帝國沉重的負擔,如同一道沉痛的陰影籠罩在整個帝國之上。他是大唐軍隊中的傑出将領,以睿智和果斷而著稱。

在東突厥的威脅下,唐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境地,裴行儉的失去成為戰略格局中無法彌補的缺口。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自裴行儉戰死後,東突厥趁勢屢次興兵作亂,如猛獸般猖狂地進犯大唐的邊境。永淳二年的二月,突厥人發動進攻,猶如狂風暴雨席卷定州和妫州。

僅僅過了一個月,他們又采取了新的軍事行動,勇往直前地進攻單于都護府。在這場激戰中,單于府司馬張行之挺身而出,奮勇作戰,最終壯烈犧牲。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随着春天的腳步漸行漸遠,五月來臨,突厥大軍發動了對蔚州的大規模攻勢,李思儉刺使身負重任,卻在戰亂中英勇戰死,而豐州都督崔智辯則被俘為俚族的俘虜。

六月,突厥人更是猝不及防地襲擊了岚州,将這片土地籠罩在硝煙和恐慌之中。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殺降斬将敗筆多

面對突厥人的嚣張氣焰和唐軍屢戰屢敗的窘境,武則天的心頭沉重如鉛。她身處朝堂之上,面對的不僅是外患的威脅,還有内部門閥的明争暗鬥。

永淳元年,突厥人笑厥進犯并州、雲州,戰局嚴峻,武則天不得不忍痛破例,啟用了一位飽經戰火、深得關隴貴族提拔的戰将——薛仁貴。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關隴門閥一直是武則天不得不對抗的勢力,而薛仁貴則是這個門閥體系中嶄露頭角的将領,武則天為了應對突厥的威脅,不得不在一時的顧忌中放下過去的恩怨,迫不得已地選擇信任薛仁貴。

這位将才果然名不虛傳,一傳出他的大名,敵軍立刻聞風喪膽,驚恐而逃,唐軍趁勝追擊,戰果斐然,殲敵過萬,薛仁貴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勝利的喜悅未能持續太久,薛仁貴不久後因病而辭世,享年七十歲,這一時刻,武則天感到無比沉痛和焦慮。外患突厥再度威脅,而她面對的卻是一群沒有禦敵經驗的新上位者。

高宗時期的舊臣在清洗中紛紛離去,武氏家族登上舞台,卻缺乏對抗外敵的實戰經驗,在國難當頭之際,武則天無法寄望于這些新上台的人。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形勢愈發緊迫,但武則天并未是以放棄内部權謀,她在打擊外敵的同時,仍然專注于清除異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竟然将突厥人的克星程務挺将軍,一個唯一具有制勝經驗的将領,置于死地,程務挺是一位在大唐軍事史上具有不可替代價值的傑出将領,他不僅功勳卓著,善于征戰,更是膽識過人,通曉謀略,堪稱軍中翹楚。

他與宰相裴炎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默契,這段交情在裴炎被誣陷下獄之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當程務挺得知裴炎面臨不白之冤,他急忙上疏為好友辯解,試圖為裴炎洗脫罪名,他的正義之舉卻引起了武則天的憤怒。在武則天的謀反罪名下,程務挺不幸地被處死,大唐失去了一位傑出的将領。

這一噩耗傳開,讓整個大唐陷入了沉痛和哀傷之中,對于突厥人而言,這卻是一場令人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突厥人聽說威名赫赫的程務挺已經去世,竟特地為此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各部落紛紛參與,載歌載舞,暢飲豪情,猶如過節一般,貴族首領紛紛彈冠相慶,突厥人在前所未有的歡樂中沉醉不已。

武則天并未是以止步不前,她為了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權勢,做出了一項親者痛仇者快的決定。

大唐名将凋零,邊疆岌岌可危,但在這危急的情況下,武則天竟然提拔了百濟名将黑齒常之,這個舉動不僅引起了内外的震動,也為大唐邊疆的未來埋下了一顆變數的種子。

武則天政治手段激化大唐外患,面對朝中衆多武将,誰能穩定局勢?

結語

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她的外交失誤和對内政的不當處理導緻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對待東突厥叛亂,武則天的殘酷處理方式,尤其是對俘虜的無情處置,樹立了強敵,使得外交局勢雪上加霜。

在内政方面,武則天将對手裴行儉貶谪,并在關鍵時刻失信于他,最終導緻了大唐在東突厥戰役中陷入被動。

武則天對優秀将領的打壓,如程務挺的冤死,更是使得大唐失去了寶貴的軍事資源,武則天在治理國家時的種種錯誤決策,使大唐的外部環境陡然惡化,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