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洞見大健康!逐浪大健康産業新藍海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降蘊彰

  随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大健康産業将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市場前景一片向好,勢必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

洞見大健康!逐浪大健康産業新藍海

  攝影/甯穎

  近幾年,随着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及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大陸的大健康産業正在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大陸大健康産業規模達到14.48萬億元。據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會長姚軍介紹,預計到2025年,大陸大健康産業将達到17.4萬億,到2030年将達到29.1萬億元。由此可以判斷,大健康将是大陸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行業,也勢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釋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其中明确提出,未來要建立起體系完整、結構優化的健康産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争力的大型企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規劃綱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這标志着大健康産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健康産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目前,大陸正處于深入實施“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将“健康中國”作為大陸2035年發展總體目标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并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做出全面部署。大陸大健康産業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機遇。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通過梳理發現,自2016年“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國内稍有産業基礎的一些大中城市都将大健康産業更新成為當地支柱産業,紛紛立下打造千億、萬億規模産業叢集的目标,并配發極具吸引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援吸引企業落戶,壯大産業鍊,逐鹿大健康産業“頭部玩家”。

  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大陸國家層面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這一概念是在2015年。當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健康中國”第一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由此“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并釋出了《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一系列目标和任務;其中明确,到2030年,“建立起體系完整、結構優化的健康産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争力的大型企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2019年6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依據該“意見”,成立了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并釋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以下簡稱健康中國行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這一系列舉措将健康中國戰略引向深入。健康中國行動堪稱為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規劃綱要》制定了具體的施工圖。

  2022年5月釋出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從産業角度來看,這意味着大健康産業将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康科技是國内資料醫療行業領先的企業之一,根據該公司的大資料綜合分析,到2030年,大陸大健康産業将達16萬億元;與此相對應,大健康産業結構也将發生較大變化。

  大健康産業結構将發生哪些具體變化?中康科技副總裁李俊國介紹,在大健康産業規模擴大的同時,非疾病治療類市場擴大到40%;單純商品交易市場下降到40%左右;在消費型醫療的帶動下,民營醫療快速崛起,市場佔有率擴大到30%;院外藥品市場占比從30%擴大到45%;藥品結構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創新藥市場佔有率将超過50%。

  李俊國透露,中康科技科研團隊對大健康産業發展趨勢還有如下判斷:一是中國藥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增長速度預計到2030年規模達2.89萬億元。中國市場預計占全球市場的1/6,且增速或略高于全球市場。二是預計未來藥品管道會繼續分化,零售管道重要性提升;未來實體藥店、電商B2C會持續發力,管道份額占比将持續增長。醫療管道随着門急診量的增加,會有一定的提升,但由于醫藥分離政策導緻處方外流至零售管道,未來管道份額占比可能會有所下降。三是零售管道集中度将進一步提高,電商保持高速發展。門診共濟政策頒布,大型連鎖藥店更容易滿足門診統籌申請條件,将進一步加強大型連鎖藥店競争力。四是生物藥和中成藥發起猛攻,撼動化學藥主導地位。疫情期間,中醫藥“瑰寶”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後疫情時代,自我診療、自我保健将成為中醫藥産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生物制品随着基因技術、細胞治療等高科技不斷發展,潛力無限;化學藥仍然是藥品開發中的主角,賽道競争激烈,差異化競争将成為未來的破局之道。五是專利藥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抗惡性良性腫瘤藥市場占比大,創新藥加速發展,兒童用藥和罕見病用藥未來可期。未來,生物技術将推動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進一步增長,預計到2030年,約超1/5的藥物市場被抗惡性良性腫瘤藥占據。六是大陸大健康管理在還處于起步階段,早篩、健康體檢、保健品市場未來可期。其中,健康體檢在發達國家的覆寫率可達70%~90%,而目前大陸健康體檢覆寫率很低,空間巨大。七是将建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全方位保障居民健康,商業健康險發展迅速。政府端通過各種政策組合拳,實質性提升參保率,推進醫保資訊平台與商保健康險平台資訊共享。與此同時,引導商業健康險、惠民保做好基本醫保的銜接和補充,共同建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八是從“單點數字化”到“全面數智化”,資訊科技助力産業發展,将數字化視為底層的生産力和社會運作方式。在大健康産業未來十年追求供需平衡和效率革命的過程中,數字化将圍繞産業鍊持續探索技術與健康融合的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大健康産業雖然近幾年受到熱捧,各方資本也在蜂擁而入,但整體上,大陸大健康産業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醫療保障制度仍存在短闆,一些行業的痛點亟需攻破,大健康産業也尚未形成好的盈利模式。

  李俊國表示,從規模上看,大陸目前的大健康産業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大陸衛生總費用80528億元,占GDP的6.82%,而日本的健康産業占GDP比重超過10%,美國的健康産業支出占比更超過18%。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會長姚軍也列舉資料,目前在美國醫療健康産業中,家庭及社群健康管理服務比例占50%左右,而在大陸醫療健康産業中,家庭及社群健康管理服務比例隻占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大陸健康管理服務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從國家層面分析,國家越來越重視健康産業,重視人民的身體健康,“健康中國”戰略就是進一步明确大健康産業地位的國家方略,也就是說大健康産業的發展是有着國家的政策支援的。毫無疑問,随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大健康産業将有很大的市場上升空間,市場前景也将會一片向好。

  積極布局萬億藍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标志。從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到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國”,将大健康産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同時也為新一輪大健康産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注意到,近幾年,為推動大健康産業發展,擴容大健康業務版圖,全國各地紛紛拉開大健康新經濟、新業态布局,各省的健康産業規劃都把大健康産業提到了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的高度,同時把健康産業融合建設示範區、示範項目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

  從全國各省區市近5年出台的重要經濟發展政策可以看出,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幾乎都将醫藥制造業、生物産業列為優勢産業或優先發展産業;而在全國399家國家級産業園區(169家國家級高新區和230家國家級經開區)中,200多家将生物醫藥産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占比超過一半,可見各地圍繞大健康産業的競争異常激烈。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225平方公裡,醫藥健康是北京産業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全市醫藥健康産業的近一半規模。截至2022年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了各類生物醫藥健康企業3500餘家,其中上市企業21家,逐漸形成了龍頭引領、叢集共進的發展格局,為整個北京市大健康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2月14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全球“新藥智造”合作夥伴大會,釋出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全球“新藥智造”産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規上企業總數突破120家,上市企業數目突破30家,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高端醫療裝備智造等前沿賽道形成創新突破,新申報上市藥品、二類及三類醫療器械産品100個以上,建設成全球“新藥智造”産業高地。

  作為大陸最具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産業創新高地之一。經過30年發展,上海生物醫藥從總産值不足50億元成長為工業産值近2000億元、總規模近9000億元。目前,國際前20位的藥械企業中有80%将中國區或研發生産總部設在上海,全國前20家企業有16家在上海布局,一個“熱帶雨林”般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産業叢集正在加快成型。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從2018年組建至今,共準許了136款創新藥上市,其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在生物醫藥創新方面非常活躍。2019年以來,上海一類創新藥累計獲批17個,約占全國1/4;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累計注冊獲批23項,約占全國1/6。原衛生部副部長、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邵明立公開表示,健康作為上海五大未來産業之一,将有力支撐起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的創新發展。

  自“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廣州、武漢等都是中國大健康産業“頭部玩家”的有力争奪者。在生物技術等新支柱産業被寫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大背景之下,廣州正在提速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産業高地。2022年,廣州市生物醫藥與健康産業增加值1651.47億元,占GDP比重5.73%,同比增長8.5%;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值達到1241.82億元。廣州市政府方面的公開資料顯示,現有各類生物醫藥企業64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2家,規上企業139家,上市企業54家。廣州已成為大陸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重要一極。

  4月7日,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武漢舉行。武漢市副市長王清華在本次健博會上表示,目前武漢擁有大健康領域高新技術企業600餘家、上市公司12家,擁有亞洲首個P4實驗室、8個大健康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吸引30餘位海内外院士來漢創新創業。按照武漢大健康産業發展規劃,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國領先的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産業叢集、生命健康産業發展集聚區和健康消費全國性中心。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還注意到,貴州、湖南、山東、江西等省區市也都在培育壯大以生物醫藥為核心的大健康産業,助推大陸成為全球大健康産業第一大市場。

洞見大健康!逐浪大健康産業新藍海

  繁榮 國内稍有産業基礎的一些大中城市都将大健康産業更新成為當地支柱産業,紛紛立下打造千億、萬億規模産業叢集的目标。攝影/甯穎

  面臨諸多挑戰

  大健康産業涵蓋醫療服務、醫藥保健産品、營養保健食品、醫療保健器械、休閑保健服務、健康咨詢管理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産和服務領域。在政策紅利和市場驅動下,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大健康産業”。在此背景下,大陸健康産業将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大健康行業發展将何去何從?如何探索大健康産業新模式?

  艾媒咨詢是全球新經濟産業第三方資料挖掘和分析機構。根據該機構分析,受三年新冠疫情影響,大健康産業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内保持增長态勢,吸納資本的潛力較大。在政策和市場需求驅動下,醫院類投資是未來的熱點。在多元辦醫的主體中,民營醫院是社會資本進入的重要撬動點,而醫生集團以及高端醫療服務是受關注的二級市場。中醫領域獲得資本關注度最高,有最多項目獲得融資,而私人醫生、醫患服務和醫生社群是值得關注的新的投資增長點。

  網際網路移動技術在連接配接醫患、提高醫生咨詢效率的同時,也在撬動醫藥處方配置和采購配送的環節,并與尋醫問診環環相扣。在醫藥服務領域,生物/化學制藥、藥物研發和藥品生産一直是資金最密集的領域,而醫藥電商則成為網際網路賦能醫藥零售服務的最重要的增長點之一。

  随着大健康産業上市需求的爆發,大健康産業風險逐漸凸顯,政府監管壓力增大,對醫療健康類IPO的否決率進一步提升。未來政府監管會更加關注業務收入異常、内控不健全、變相利益輸送、違法違規、募投項目不合理等問題。醫療健康企業應注意規避可能影響審批的問題。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未來中國大健康的商業模式創新将集中在醫療服務領域。醫療服務催生出不同的商業模式來解決不同的需求,通過第三方服務商和新科技的應用,社群診所、公共手術中心(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醫生創業平台、便捷診所(一分鐘診所)、醫療地産、醫生金融等醫療服務新領域不斷發展。

  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科技賦能一些大健康産業領域,包括公共衛生大資料、疾病快速診斷、遠端醫療、識别診斷、藥物研發、康複治療等,使得健康資料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更加精準和高效,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診療水準,改善了就醫體驗,拓展了大健康産業的服務疆域,降低了服務成本。可以預見,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科技将對大健康産業影響深遠,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目前布局大健康産業的主要有三類企業:一是以國藥集團為代表的醫藥健康領軍企業,主要圍繞原油核心業務打造大健康産業生态,完善産業整體布局。二是以萬達、保利、複興為代表的房地産企業,在房地産行業紅利逐漸消退的情況下,力圖通過合作、并購、自建等方式快速進入大健康領域,搶占未來發展先機。三是以騰訊、百度、阿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希望将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與大健康産業相融合,打造新興領域。這些企業巨頭在發展大健康産業的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總的來說,在看到大健康産業繁榮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大健康産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首先,随着大健康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企業之間的競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健康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其次,随着大健康相關資料的不斷積累和應用,如何保障個人隐私和資料安全也成為一大挑戰。最後,盡管新興科技為大健康産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如何将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場景中,實作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突破,也是擺在大健康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