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揚: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但茅台這種非科技企業竟然市值第一丨2023年中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峰會&中國投資基金峰會

李揚: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但茅台這種非科技企業竟然市值第一丨2023年中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峰會&中國投資基金峰會

李揚: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但茅台這種非科技企業竟然市值第一丨2023年中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峰會&中國投資基金峰會

12月3日,2023中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峰會暨中國投資基金峰會(以下簡稱“雙峰會”)在北京舉辦。本次“雙峰會”以“創新驅動、價值導航”為主題,旨在探讨上市公司如何通過創新和價值驅動來推動自身發展,并引領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帶來了《中國金融改革進入新階段》主題分享。他從八個方面,在中美金融實力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探讨了中國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标和任務。

他表示,就金融機構的規模和結構而言,中國現在的規模大概相當于美國的70%左右,考慮到中國金融從無到,如今這麼大規模,應當說發展非常好,但有結構問題,比如缺乏長期資金;從金融科技發展狀況來看,中國大概在全球排名第三,第一是美國,第二是英國;就金融市場的規模及結構來說,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但是結構不太合理。

李揚說:“美國股市前10名的企業是蘋果、亞馬遜、聯合健康等等,全是高科技企業,中國排在前十的則是工農中建這種傳統的金融機構,是中石油、中石化這種傳統的資源型企業,全是傳統企業,甚至有茅台這種非科技的企業,這種狀況必須要改。”

與此同時,李揚也指出,中國政府擁有的财富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政府,這是中國之是以能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底氣,是中國經濟社會的韌性所在。

今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

談及“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标,李揚認為,以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國共産黨上司為特色的中國因素是别國不可比拟的,在其他可比領域,我們與發達經濟體和國際标準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未來5年,中國金融體系要完成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完善、直接融資比重穩步提升等8個領域的變化,到2035年,形成具有高度适應性、競争力、普惠性的中國特色金融系,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作金融強國目标。

李揚說:“中國金融體系已全面實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未來,充滿希望。”

以下為李揚在中國上市公司“雙峰會”的演講實錄,經钛媒體APP編輯整理:

尊敬的辜主席,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金融改革。

今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了之後,我們都能明确地感到,中國金融運作的基礎邏輯、主要任務、發展方向、重點領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本次會議以及之後的各種檔案,吃透精神,跟上形勢。

在具體分析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内容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過去是怎樣的,以及我們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一、中國特色金融體系:從無到有

1978年,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從财政部中分出獨立,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正式開始。

1983年,中國開始設定中央銀行制度。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的中央銀行職能,與此同時,人民銀行的工商業務分離,交給新設的中國工商銀行,專門從事一般工商信貸業務。

1990年、1991年,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分别成立。諸如資本、資本市場這些市場經濟的概念正式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登堂入室。

九十年代,我們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中央銀行體系、金融宏觀調控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

1994年,國家進行第一次匯率制度改革,決定将貿易匯率、金融匯率、調劑匯率和黑市匯率并軌,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這個時期,一系列與中國金融運作有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并且實施,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票據法》等,使得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進入了市場化和法制化軌道。

但是,由于發展太快,不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是以,1997年,金融業實行第一次大規模治理整頓。迄今為止,我們的金融體系已經進行了多次整頓,原因之一就是發展太快。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建設完善,有幾個關鍵的事件可資證明。

第一就是中央銀行徹底将自己的工商業務分離出去。大家知道,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隻對銀行機構辦理業務,不直接對工商企業辦業務;它是政府的銀行,要經理國庫,完成政府的任務;它是發行的銀行,壟斷本國的貨币發行。這三大功能意味着,中央銀行的地位是非常超脫的,它面對幾類主體,除了本國政府、企業和居民,還包括國外。對于所有這些主體,它都要一碗水端平。對照這些要求,工商業務的進一步分離,顯然意味着我們的央行制度日臻完善。

二是确立了銀行業、信托業和證券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的原則。

三是将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相分離:長期被包含在國有專業銀行業務之中的政策性業務被分離出來,交給了新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銀行。

四是國有專業銀行明确了按照商業銀行的規範進行改革的要求。

五是在整頓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北京、深圳和上海組建城市合作銀行,也就是後來的城市商業銀行。随之,全國效仿,中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中小銀行。

一路走來,僅僅20多年,中國的金融體系從無到有,發展到如今的規模,非常不易,産生一些問題也屬正常。

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加入WTO。這标志着中國的對外開放從政策性對外開放變成了制度性開放,我們國内的經濟金融體系開始同全球的經濟金融體系在制度上接軌。現在,我們強調大規模地對外開放,其主要内容也還是要在制度上融入全球。

所謂政策性開放,其實質就是決定權完全在我們,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想開哪塊就開哪塊,這固然有了自主性,但是,很容易給國際社會一種不穩定的預期。大家知道,預期不穩,外資就不會進來,進來了也不會有長期打算。是以,加入WTO非常重要。從經濟發展的資料來看,40多年來,中國加入WTO之後的那10年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達到14%到15%。

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召開了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全會,确定了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另外,很重要的是,中國确認我們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極為重要,因為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存在,允許資本和其他生産要素一樣,可以參與社會産品的配置設定。今天,我們繼續向前走,千萬不要忘記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2002年前後,我們先後成立了一系列的監管部門,并迅速對标國際标準。例如,銀行監管接受巴塞爾協定;證券監管強調保護投資者利益,強調透明度,強調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機制;保險監管則以償付能力、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行為監管核心。應當說,在這些方面,我們都跟上了國際先進潮流。

這次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監管給了更多的強調。我們現在的問題,已經主要不是沒有制度,沒有法規,而是執行和落實的不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是主要沖突。

當下,大家對金融的數字化發展讨論較多,給人的印象我們好像才剛剛起步。其實,中國的數字化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長的曆史,已經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金融電子化。這可以稱作為數字化的開端,我們初步實作了“從手工到電子、從單機到聯網”的曆史性突破,逐漸擺脫了手工操作的落後局面。進入21世紀,重點圍繞資料集中化、管道網絡化、管理資訊化等領域,大力推進金融業的資訊化發展。這是第二個階段。近年來,随着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和網絡技術的出現,金融和技術呈現出進一步深度融合的趨勢,新的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造了傳統金融業存在方式和運作方式。這是第三個階段。

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在中國的起步也不晚。比如,我們2016年就推出了《關于建構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在G20杭州峰會期間,我們退出了關于誰普惠金融的指導意見,等等。

還有一個領域就是資産管理。過去大陸沒有資管,到了2013年,在“放松管制、放寬限制、防控風險”的政策環境下,各類資産管理機構開始湧向同一片紅海,各行各業都開始做資管,這個行業有了井噴式快速發展。

但也還是同樣的問題,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出現了大量違規經營的問題,是以,2016年,這個行業進行整頓,直至2018年“資管新規”問世,中國的資管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回顧曆史不難看到,中國很多東西都有發展,監管也有規定,但絕大多數執行不夠、落實不到位。但是,無論如何,從沒有銀行,沒有市場,走到如今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金融體系,各方面也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取得的成就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是以,出了問題别大驚小怪,畢竟我們沒有經驗。當然,對這個體系不斷進行整治也是必要的。

這次金融工作會,就多個重要的金融領域的進一步改革問題做了部署,我們踏上了金融改革新征程,目标是建設金融強國,這些内容就是我今天同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

二、金融改革新征程:建設金融強國

此次金融工作會和以前強調的重點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特别強調了中國特色。這一點是必然的,我們是有着5000年連綿不斷曆史的國家,我們是共産黨上司的國家,我們是一個大國,這就注定了我們的經濟和金融體系必然有中國的特色。

說到金融強國,自然也有世界的共同性和中國特色。

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就是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首先,金融強國的中國特色是在加強黨的上司的同時,明确了金融是中央的事權。其次,金融的人民性也是我們的特色,傳統的金融是為富人服務的,我們要讓它為人民服務,為普通大衆服務。這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要服務經濟實體,既要減少金融壓抑,也要防止過度金融化;二要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特别要發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實作廣大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三要落實農民的土地财産權利,縮小城鄉差距,因為,在中國的收入不均等中,有40%可以歸因于城鄉差距,縮小城鄉差距,便可大大提高大陸收入配置設定的公平程度;四要發展普惠金融,提升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的金融可得性,借以增加他們的收入和财富。

我們注意到,這次的金融改革方案,特别重視科技金融和資本市場。比如,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鍊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的表述,要重點解決資金“苦樂不均”和“錢多本少”以及“耐心資本”不足等問題,都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檔案中。

分析了中國的特殊性,我們便可就金融強國的世界共同性來做些分析。我們認為,從技術角度考量,金融強國表現在如下八個方面:金融機構規模和結構、金融市場規模及結構、财富總量及結構,金融科技發展狀況、國際投資頭寸、貨币的國際地位、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力。

我們不妨就這八個次元,通過中美金融實力比較來看看中國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一,金融機構的規模和結構。就資産總量而言,中國金融體系的規模大概相當于美國的70%左右。須知,中國金融體系從無到,發展到這個規模,這是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大陸金融系統的結構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保險、養老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滞後,這對我們解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形成掣肘。中央金融工作會提出要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說的就是要彌補這些缺陷。

第二,金融市場的規模及結構。中國擁有市值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場,但是結構不太合理。美國股市前10名的企業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英偉達等等,全是高科技公司,而中國則是工農中建這種傳統的金融機構,是中石油這種傳統的資源型企業,甚至還有諸如茅台之類與科技無關的公司。這樣一種結構,不利于引領大陸經濟結構向高度化發展。就債市而言,目前中國債市市值也已經是世界第二,但跟世界上的任何國家都不一樣,中國的主體債是地方債,信用風險很大。

第三,财富總量及結構。中國政府的财富超過了美國政府的财富。中國之所能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底氣和韌性。由于體制不同,美國政府的财富大概占全美财富的負1個點,英國也差不多;在中國,則是正15個點。這就是差距所在。另外,像德國、日本這類大陸型市場經濟國家,其政府财富占GDP之比也就正2個點左右。

第四,金融科技發展狀況。中國大概在全球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美國,幾乎所有的基礎技術、算法的發源地都在美國。排名第二的是英國,因為那裡各種制度比較完善,特别是保護知識産權、個人隐私方面,在世界領先。中國排在第三名,主要是因為我們人口足夠多,市場夠大。顯然,中國要想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與美國一争高下,必須在守住人口衆多的優勢基礎上,大力發展基礎科學研究,不斷完善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

第五,國際投資頭寸。中國是國際頭寸比較大的國家,而且,我們對外的資産是正數,美國則是負數,也就是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我們是較大的債權國。但是,美國對外投資頭寸的總收益是正的,中國雖然是淨債權國,但我們的對外投資頭寸的收益是負的。這就意味着,我們的負債成本很高,資産收益很低;美國則相反。

第六,貨币的國際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持續下降,但下降不多,我們的人民币國際上的地位在不斷上升,且上升很快,但由于基礎較差,起點較低,我們的人民币目前還不能算是重要的國際貨币。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也明确而指出:要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币國際化,針對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七,金融基礎設施。應該說,廣義的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全面落後于美國。其中特别是支付體系、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評估等等,更是落後較多。目前,我們仍然是在用别人的體系。

第八,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力,我們顯然還有待提高。

綜合來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強國,我們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差距也比較明顯。然而,我們肯定是大有希望的:我們的特色是别國不可比的,在可比的部分中,我們的距離在逐漸縮小。是以,我覺得,隻要持續努力,我們的這個目标就一定能夠逐漸實作。

未來五年,我們要實作八個變化——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完善、金融機構布局更加完善、直接融資比重穩步提升、金融監管權責清晰、金融法治建設明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人民币國際化穩慎紮實推進、金融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到2035年,我們要在金融調控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金融監管體系方面,在金融産品發展、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治理體系建設方面,有明顯的進展,金融治理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基本建成金融強國。我認為,實作這一宏偉目标,是大有希望的。

謝謝各位。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