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好用活博物館資源 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光明網

作者:楊榮(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曆史的儲存者和記錄者,也是連接配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文化自信是基于中華民族曆史發展而生成的對于中華文化的信心和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博物館收藏并展出的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産是文化的載體,用好用活博物館資源,“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是增強人民群衆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上司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博物館承擔着儲存、展出、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責任,對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别作用。

博物館記錄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滋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文化沃土,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延綿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适應中國傳統社會的數次巨大變革,完成了對天命與人事、個人與社會、天理與人性等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奠定了中華文化人文價值、倫理價值和理性價值的傳統,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展現出強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實作了繼承與創新的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樣态。博物館記錄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續發展的各個階段,展現了中華文化積澱,在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起文化共鳴、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

博物館銘記着革命文化的曆程,重塑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誕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是革命文化的實踐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迹,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财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我們要利用博物館大力宣傳紅色精神,切實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精神力量,讓博物館成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

博物館展示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果,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新中國成立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迎來春天,大陸博物館事業也伴随着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發展起來,博物館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博物館展覽中展現的雷鋒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進入新時代,博物館應該持續挖掘文化潛力,不斷創新策展理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創産品,圍繞文化發展建設大局,為培育公衆的文化自信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老專家回信時,強調要“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推動博物館文物的活化利用,需要運用各方智慧,聯合多主體力量,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不斷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首先,創新博物館的叙事方式,提升公衆文化體驗。運用博物館增強文化自信的起點是吸引公衆走進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觀衆。這就需要創新博物館的叙事方式,提高公衆對博物館的認知和興趣,在沉浸式體驗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博物館主題叙事的常見方式是展覽,展覽應立足觀衆需求對展品進行闡釋。除了展品的基本資訊,還可将展品的流傳曆程、發掘狀況、修複經過等進行展示,豐富展品的文化資訊和展覽的文化内涵。運用新技術手段,使觀衆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安排“點單”操作,激起觀衆的探索興趣,從一件文物的視角窺見文化傳承的坎坷與不凡,在提升觀衆的文化體驗中不斷激發觀衆的文化熱情,提升其文化認知,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與自信。

其次,挖掘博物館藏品的文化特質,強化公衆文化認知。藏品是博物館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魅力所在。挖掘博物館藏品的文化特質,強化公衆的文化認知,是培育和增強公衆文化自信的前提與基礎。通過博物館藏品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深深蘊藏于各類珍貴文物中,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獨特辨別”。例如,觀衆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時,既是觀看國家寶藏版的中華文化發展史,又能夠通過藏品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通過博物館藏品也能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博物館藏品中包含的中華文化樣态豐富,既有物質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還蘊含着民族多樣性。如,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它帶給觀衆直覺審美體驗的同時,也将其中蘊含的民族交融的資訊傳遞給觀衆。博物館藏品還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性。中華文化的創新性首先是内生的,它來源于中華民族長期的生活生産實踐,也展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這些創新不僅是外在形态的改變,而且是中國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自主選擇,展現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性和以我為主的創新精神,其核心是深厚的文化自信。

再次,擴大以博物館為紐帶的文化交流,促進公衆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它有利于構築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博物館的國際交流既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文化成果,又可以讓公衆不出國門便了解其他國家的文明,了解各國的曆史文化交流,增進合作共識等;博物館的館際交流能夠讓觀衆從不同側面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進一步明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發展脈絡,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成過程,增進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

最後,重視博物館資源的開發利用,鼓勵公衆投身文化實踐。文化自信不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也是對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自信不僅是内在的情感和理性,也是外在的行動彰顯,是内在信念與外在行動的高度統一。擁有文化自信,公衆會熱愛并推廣自己的文化,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博物館主題文創産品是行走的文化代言人,可以讓公衆深入感受博物館所傳遞的美學、意境、生活情趣、器物文化等,引導公衆于箪食瓢飲、交往禮儀、精神追求上彰顯中國式的文化品位,這是文化自信最好的外化方式。此外,還要鼓勵和吸引公衆參加博物館文化創意活動。公衆消費、推廣、參與博物館文創的行為,有利于在社會層面營造深厚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強化文化自信。擔任博物館志願者也是公衆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途徑。博物館要重視志願者的招募、教育訓練、管理工作,讓志願者在博物館的專業教育訓練中提升文化品位和相關業務能力,更好地為觀衆服務,同時吸引更多博物館愛好者加入志願者隊伍,讓志願者在服務觀衆的過程中成為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和代言人。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