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在劉備建立蜀漢的輝煌時期,廖化作為後起之秀,默默追随在英勇無畏的關羽将軍麾下;他目睹了夷陵一戰的慘烈與江東軍師的沒落;他追随蜀漢忠臣志士,誓要還舊都于漢室;他拼盡全力保衛劍閣,卻敗在主公投降的無奈之中

一生跌宕起伏,廖化曆經風雨,最終在孤獨的路上咽下最後一口氣。蜀漢覆滅之後,世人隻記得那句“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譏諷,卻忽視了他卓絕的勇武與忠誠。

這位功過參半的老将,他的一生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波瀾壯闊?當他白發蒼蒼時,心中又懷揣着怎樣的想法?他又将為何人所記住?讓我們一一道來。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山賊出身,懇求體統關羽麾下

公元184年,東漢末年,廖化出生于巴蜀一帶。當時正值黃巾之亂,中原動蕩,四方割據。廖化本是當地一名普通百姓,卻因家鄉遭遇戰亂,無奈之下走上了山賊的道路。

如此“不入流”的身份,卻成就了他與衆不同的一生。當廖化得知軍威赫赫的關羽将軍從北方來到荊州,心中便産生了前去拜會的念頭。

此時的關羽剛剛被劉備委以重任,鎮守荊州以圖後方之安穩。廖化心生向往,便率領手下前往關羽大營,懇求将軍收留。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關羽見他衣衫褴褛而神氣昂揚,便詢問緣由。廖化毫不避諱自己的身份,隻求一死于将軍帳下。關羽聞言大為贊賞其豪氣,當即收留其為帳下主簿。

自此,廖化便開始了跟随關羽征戰的生涯。他深深感激關羽的知遇之恩,發誓要為主公建功立業,以報答大恩大德。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眼見關羽之盛,目睹蜀漢之強

主公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作為三國時代中疆域最小,但卻最具悲劇色彩的一方勢力,蜀國的建立充滿了波折。早期的漢末群雄中劉備是相對不入流的一位,一直被其它人所鄙夷,諸侯蔑稱其為"織席販履之徒"。

盡管如此,劉玄德還是靠着一份仁德仁義,在漢末那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并且吸引了衆多熱血之士一步步建立起了蜀國。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蜀國的建立是劉備功業的巅峰,也是他麾下衆多志士的心血結晶。在劉備集團逐漸崛起的過程中,廖化親力親為,自豪地看着主公一步步從漢中到益州,從一個寄人籬下的流浪漢,成長為蜀漢的開國之君。

随後,關羽受劉備所托,前去荊州。廖化自然繼續追随,任職主簿,處理文書軍務。在關羽麾下,荊州之地久經戰亂,百業蕭條。廖化深感民不聊生之苦,便在軍務之餘,四處走訪百姓,慰問疾苦,頗受軍心民心。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而後,關羽的軍功愈發顯著。在與曹操的對峙中,屢屢告捷。此時荊州已成為蜀漢安全的屏障,民脂民膏供給軍需,士氣高漲。廖化也為主公日漸強盛的勢力所振奮,誓要奮力一搏,别再辜負知遇之恩。

可這美好的盛景并不長久,也正應了杜甫的感慨——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後來孫權于水火之中奪取了荊州,關羽被擒遇害。廖化也在戰亂中被俘,命懸一線。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鞠躬盡瘁狡兔死走狗烹

在被俘之初,廖化便意識到性命堪憂。但餘生的價值似乎已在主公身上耗盡,此時此刻,活着又有何意義?

然而,報主公之仇的念頭始終揮之不去。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便已是強弩之末,廖化仍期望為主公盡最後一點心力。于是他開始了在江東假意投降,蟄伏之計。

孫權見廖化表現投誠,加之他從關羽處得諸多機密,便逐漸放寬了警惕。終于有一日,在一次巡視途中,孫權的衛兵疏于看管,廖化趁機殺出重圍,奪馬而逃。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逃亡的路上,廖化精疲力竭,幾乎喪失生機。然而一想到主公的遺恨未報,他便咬緊牙關,一步步向前。這一次,他要親自去見大王劉備,述說南方之機。哪怕為這仇報個痛快,也在所不惜。

可就在離蜀地已近之時,廖化的馬匹突然絆倒,重重摔在地上,昏死過去。當他再度睜開眼時,發現已經被蜀漢大軍救起,正躺在軍醫帳中。原來劉備正率軍東征,準備為關羽報仇。所幸巧遇廖化,這才救了他一命。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見到劉備之後,廖化哽咽道出在江東時聽聞的種種,以及主公被擒的細節。劉備聽後,悲憤交加,當場泣不成聲。他寬慰廖化已經盡力,并即刻任命他為宜都太守。

雖然最後依然以失敗收場,劉備也在白帝城駕鶴西去。但廖化始終無悔這一番心血。即便是狡兔死走狗烹,他也要盡到最後一點殷殷之情。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北伐終身,誓要還舊都

劉備去後,廖化自然追随漢室忠心耿耿的丞相諸葛亮。當時正值蜀漢内亂頻生,諸葛亮先後平定南中叛亂與綿竹之亂,廖化也屢建戰功。

事後,諸葛亮北上祭拜劉備墓,廖化亦随行加入。當兩人并肩站在白帝城邊,凝望主公的墳冢,都沉默了很久很久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而後,為了報答主公未盡之志,諸葛亮發動了北伐中原的戰役。六出祁山,誓要還舊都于漢室。廖化自然也在此列,屢建奇功。

其時年已花甲,廖化仍然神勇異常。他親自率部沖殺敵陣,斬首十餘級。有敵軍見他白發蒼蒼,放松警惕欲求活命。廖化大怒,一記重劈将其斬為兩段。自此,敵軍無不聞風喪膽,視廖化為洪水猛獸。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在一次北伐中,廖化直接沖入司馬懿大陣,追殺他于山谷之中。司馬懿驚駭逃竄,陣亡殆盡。所幸諸葛亮及時趕到,司馬懿才保住小命。此時此刻,廖化心中暗暗慶幸,自己終于為主公出了這口大惡氣!

自那時起,廖化的名頭也越發響亮。他升遷為廣武都督,統領一方之衆。當諸葛亮于五丈原駕鶴西去後,廖化甚是傷感。他再次目睹了一代謀主的離去,前路渺茫,心中難免一片蕭條。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後世常以“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一句诟病廖化,語帶譏諷。殊不知,這正是對當時蜀漢兵弱将少的無奈寫照。年已古稀的廖化不得不再上前線,可見蜀國已是強弩之末。

當時姜維接替諸葛亮,多次率軍北伐。然而戰況并不理想,屢戰屢敗。廖化也多有勸谏,但姜維仍然我行我素。此時的廖化,内心無比傷感與失望。

他親曆過主公的輝煌,也經曆過國家的衰弱。如今這支北伐大軍,不複當年氣勢,也難以喚起他的鬥志。但轉念一想,自己仍是大漢最後一點血脈,這守土之責仍需盡心竭力。于是他咬牙再次上陣,為蜀漢發起最後的反擊。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然而,鄧艾終究是料敵制勝。姜維兵敗被殺,劉禅打開城門投降。廖化在長時間激戰中已經精疲力盡,無力再戰。當他站在城頭遠眺,滿目瘡痍的蜀都,不禁紅了眼圈。終究還是守不住啊

那一刻,廖化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凄涼和孤獨。曾幾何時,自己也是威震華夏的猛将。從漢末追随關羽、劉備,再到如日中天的蜀國。可如今國破家亡,竟隻剩自己守着這座空城,心如死灰。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他又想起在夷陵逆戰的主公,想起北伐中慘死沙場的丞,終究,還是撐不到那一天。這三分山河,這故國遺民,從今而後,隻能寄托他人了。

最後的路途,沒有什麼人送行。廖化一個人跋涉前往洛陽,或許正如當年的逃亡。隻是這一次再也無處可去,命運的安排如此諷刺。在路上,廖化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在離洛陽不遠的地方,廖化再也支撐不住,一個人靜靜閉上了眼。

此人活過整個三國時期,親身扛起蜀漢興盛,後世卻用一典故嘲諷他

結語

廖化死後,世人常以那句俗語譏諷他,殊不知這隻是無奈。而其一生的曆練與堅持,恰如蜀漢的縮影。興衰榮辱,始終相随。

他死時已無遺憾,隻餘一點落寞與惆怅。曾幾何時,金戈鐵馬,氣吞山河。今朝朝風雨,石不轉也,常言道,大丈夫當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廖化正是此等人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