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政策解碼 | 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

作者:春河月亮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向縱深演進,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做強做優做大大陸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必須築牢算力基礎設施的堅實底座

“資料向西,算力向東”服務東部沿海等算力緊缺區域,解決大陸東西部算力資源供需不均衡的問題。至此,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伴随算力經濟的發展,算力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讓智能計算中心成為新基建熱點,即專門用于人工智能計算的中心。截至2023年3月,國内有超過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能計算中心

文 | 餘曉晖

随着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如同農耕文明時代的水力、工業文明時代的電力,以一種新的關鍵生産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作為集資訊計算力、網絡運載力、資料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産力,算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是以,做強做優做大大陸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必須築牢算力基礎設施的堅實底座。

2023年10月,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制定了到2025年的主要發展目标,提出完善算力綜合供給體系、提升算力高效運載能力、強化存力高效靈活保障、深化算力賦能行業應用、促進綠色低碳算力發展、加強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等六方面重點任務,着力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

瞭望·政策解碼 | 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

成都智算中心 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夯實數字化轉型“算力底座”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算力發展,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前期,工業和資訊化部加快新型資訊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持續加強政策引導,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指導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布局多個樞紐節點,加快提升算力網絡能力,穩步推進産業自主創新,不斷夯實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算力底座”,取得積極進展。

算力綜合供給水準快速提升。大陸算力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超算中心、智算中心、通用資料中心等形态,都在同步建設中。2018年以來,大陸資料中心機架數量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截至2023年6月底,在用标準機架超過76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197E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居全球第二。

算力布局不斷優化,中西部算力設施占全國比例提升至41%,圍繞算力樞紐節點建立約130條幹線光纜,高速長距傳輸技術顯著改善跨東西部資料傳輸品質。高功率機架、液冷等新技術、新産品逐漸規模部署,有效降低機關算力所需空間和能耗。

2021年底和2022年初,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分别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内蒙古、貴州、甘肅、甯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

“資料向西,算力向東”服務東部沿海等算力緊缺區域,解決大陸東西部算力資源供需不均衡的問題。至此,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算力産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大陸算力産業鍊已初具規模,算力基礎設施、平台、服務、營運能力不斷提升,産業生态持續優化。通用伺服器、邊緣伺服器性能不斷提升,國産品牌伺服器競争力持續增強,伺服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計算類産品産量全球第一。

從人臉識别、智能語音播報,到自動駕駛、工業數字孿生,無數看得見的智慧應用背後,是看不見的智能算力在支撐。以北京為例,作為一座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048家、占大陸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總量近三分之一的城市,北京近年來持續加碼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北京市首個市場化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北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于2023年2月正式成立。

伴随算力經濟的發展,算力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讓智能計算中心成為新基建熱點,即專門用于人工智能計算的中心。截至2023年3月,國内有超過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能計算中心。

算力賦能千行百業穩步深化。從應用領域看,算力應用已逐漸從網際網路向制造、金融、交通等傳統行業、實體經濟拓展。從支撐能力看,依托堅實的算力支撐,生物醫藥、天文地理等科技領域産生一批研究成果,智能駕駛、影視渲染水準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衆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切身感受到算力帶來的變化。

如今,針對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新興領域強化算力支撐,通過網絡連接配接各類算力基礎設施資源,深化公共資料資源開發利用,加快資料全過程應用,建構規範化資料開發利用的場景,并建立以應用服務為導向的創新型算力服務平台,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持續賦能應用創新,形成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

算存運協調融合發展

近年來,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供給體系,培育激發市場需求,強化發展要素保障,《行動計劃》提出計算、網絡和存儲協同創新的發展理念,以系統工程的思維強調領先計算力、高效運載力和先進存儲力協調融合發展,促進大陸算力基礎設施整體能力提升。

資料存儲是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石。計算、網絡、存儲這三者要協同發展,隻有資料存得好、算得快、傳得穩,算力基礎設施才能發揮資料要素的價值。

計算力是資料中心對資料處理并實作結果輸出的能力。根據所處理的業務特性不同,計算力可分為通用算力、超算算力和智能算力等類型。随着全球進入到人工智能時代,特别是大模型的爆發,智能算力需求不斷提升。《行動計劃》明确提出,到2025年,大陸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從現在的25%将增長到35%。

運力是提升綜合算力、實作算力賦能和促進東西關聯的重要基礎條件。随着計算規模不斷增加,資料在處理晶片之間、伺服器之間和資料中心之間的傳輸能力将極大影響計算性能,建構更加高速泛在、彈性靈活、安全可靠、确定無損、智能融合的運力網絡勢在必行。《行動計劃》以網絡支撐算力應用為核心,從網絡創新技術、算力接入網絡、樞紐網絡傳輸、協同排程機制等方面進行引導,提升算力高效運載能力。

為充分釋放資料價值,保障數字經濟的發展,資料需“存得好、算得快、傳得穩”,這對存儲力提出更高要求。為不斷完善存力靈活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算力賦能成效,《行動計劃》聚焦算存運的融合發展和産業賦能,制定加速存力技術研發應用、持續提升存儲産業能力、推動存算網協同發展三大任務。

推動算力賦能千行百業

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更好彙集算力資源、發揮算力價值,建構泛在融合的“算力+”行業應用體系,對于培育資料要素市場和激活資料價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有利于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行動計劃》指出要圍繞工業、金融、醫療、交通、能源、教育等重點領域,各打造30個以上應用标杆。

“算力+工業”定制化服務工業場景,全面推動大陸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通過對工業場景海量資料實時分析,實作智能化輔助決策,可優化工藝流程,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

“算力+金融”建構安全穩定的數字金融基礎,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建設多地算力基礎設施,打造應用系統多活能力,保障線上支付、量化交易、融資租賃等業務的穩定運作。

“算力+教育”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能夠提升教育品質,加速科技研發。算力通過支撐數字課堂,以線上教育的形式促進教育資源快速流通,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正在成為加快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發展的關鍵。

“算力+交通”滿足智慧交通應用場景需求,加速自動駕駛産業發展。算力應用一方面優化交通流量,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語音互動、自動泊車和自動駕駛等提升智駕能力。

“算力+醫療”建設雲邊端結合的全民健康算力平台,打造“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應用體系,實作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下沉,助力滿足人民群衆健康需求。

“算力+能源”支撐能源智能排程體系建設,實作能源流、業務流、資料流的“三流合一”,輔助能源領域的智能決策,依托數字化手段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算力開始賦能千行百業離不開多方合力。《行動計劃》的落地實施,需要各級政府以及基礎電信營運商、第三方資料中心服務商、網際網路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營運中發揮各自優勢,互促互補、形成合力。

一是加強統籌關聯。加強部門協同,分工做好重點任務組織保障,合力推進算力設施發展。

二是加大金融支援。加大對算力基礎設施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援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算力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援。

三是深化交流協作。充分發揮産業聯盟、标準組織的組織引導作用,推動交流與合作。支援算力企業走出去,加強國家交流與合作。

四是強化平台支撐。完善中國算力平台和資料采集機制,探索算網存資源的協同對接,有效推動産業鍊上下遊技術創新協作、資源共享。

(作者為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