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 | 警惕基層形式主義新動向

作者:春河月亮

少數地方基層出現了過程管理機械過度、技術賦能成“數字負擔”、調查研究含金量不高、考評考核存“資料依賴”等形式主義新動向

優化過程管理應以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為前提,力避重“痕”不重“績”,留“迹”不留“心”

從根本上提高群衆滿意度,必須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工作幹好、服務做優,讓工作成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群衆的評價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形式主義,是幹部群衆深惡痛絕、反映強烈的問題。特别是基層,形式主義不僅加重負擔,割裂幹群關系,還會導緻政策執行環節變形走樣。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作為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内容來抓。各地區各部門持續發力,解決了一批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刹住了一些歪風邪氣。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近日公布了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情況月報資料。通報顯示,今年10月,全國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4131起,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6389人。

需要注意的是,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反複性。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個省(市)采訪發現,少數地方基層出現了過程管理機械過度、技術賦能成“數字負擔”、調查研究含金量不高、考評考核存“資料依賴”等形式主義新動向。力戒形式主義,需一以貫之優化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一抓到底,常抓不懈。

重“痕”更要重“績”

因留痕要求過嚴過細導緻的形式主義問題,在一些基層地區比較普遍。事事時時留痕,易引發以過程導向的“做過了”,代替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解決了”“做好了”,未能解決實際問題,徒增基層負擔。

過度留痕“一刀切”。有的地方開展“馬路辦公”活動,要求下轄所有部門和鄉鎮每周進行一次馬路辦公,并且拍照留痕。拍照“場景”換成田間地頭或村民家中都不行。“我們清塘修路時忘了拍照,還得把忙活了一天的人都喊回來再重新拍照。”中部某省某村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

量化管理“背景嗨”。有基層幹部反映,完成一件任務不僅要按時交賬,還要過程控制,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一年,都得有台賬和彙報。基層花費大量時間應付各種清單和報表。“過度展現量化名額,容易忽略對百姓獲得感的衡量。”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表示。

成績不夠,材料來湊。有基層幹部反映,一天到晚忙于寫材料,沒有時間和精力了解基層真實情況。東部沿海某市一街道辦事處的從業人員自嘲是熬夜寫材料、造概念的“縫紉工”。“天天在基層,卻沒空下基層”。

受訪幹部和專家認為,優化過程管理應以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為前提,力避重“痕”不重“績”,留“迹”不留“心”。

“應加強源頭治理,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幹部評價機制,引導幹部樹立正确政績觀,把精力用到抓落實、幹實事上來。”中共天津市委黨校政治學與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張亞勇說,最好的“留痕”,是百姓的口碑。

治理創新謹防急功近利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為創新而創新。有的“徒有其表”,精力用在美化材料、宣傳造勢上;有的“急功近利”,開展工作不看長遠、不成系統,追求形象工程,缺乏科學論證。

幾年前,為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衆生活品質,西南某省多地着力打造新農村庭院經濟更新工程。前不久,記者在當地部分農村地區看到,昔日如火如荼打造的“美麗鄉村”風光不再——棚架倒塌,栅欄損壞,果樹死亡。

“當時要求我們砍樹伐木搭棚架以友善乘涼,可我們這裡是出了名的避暑消夏去處,從棚架進入家中僅一步之遙,有必要建嗎?”一位村民說。

華北某市一街道從業人員認為,為創新而創新現象,既有工作作風漂浮不務實的原因,也跟一些地方考核過分強調“創意”“亮點”有關。

一些受訪基層幹部認為,基層治理需要創新,幹部也有創新的動力和經驗,但創新應以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好群衆、落實好政策為前提。忽視問需于民、缺乏科學調研,就容易導緻創新欠缺适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淪為“自嗨”,乃至浪費資源。

呂德文認為,面對基層治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線人員和政策研究部門需要共同研究、科學謀劃,明确創新方向,及時調整細節,不斷完善創新舉措,使之符合基層實際。

技術賦能莫成“壘包袱”

一些基層幹部反映,近年來,政務新媒體發揮了推進政務公開、優化政務服務、創新社會治理等作用,但也出現了技術賦能變“指尖上形式主義”等問題。

華北某市于2019年上線全市一體化社會治理資訊化App。當地一位社群黨組織書記告訴記者,App建成之初,推動各級部門關聯,更好地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但後續落實過程中,有形式化傾向。“比如,隻允許填報自行處置的問題,不允許填報‘吹哨’問題。這就導緻‘單打獨鬥’解決不了的問題依然難以解決;而社群能自行解決的問題,還需在資訊系統裡展現,增加負擔。”

有基層幹部反映,上級部門以問題填報多少為标準來考核社群。“我們隻能每人每天填15條類似撿垃圾等‘不算問題的問題’。後來發現考核排名還是靠後,現在已經改成了每人每天30條。”該社群黨組織書記說,“現在每天花在這上面的時間,至少一小時。”

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袁柏順建議,應科學評估和精準衡量政務App實際效能,對功能冗雜、意義不大的堅決去除,确有保留必要的可內建為統一的資訊平台,推進政務資源互聯互通、資訊共享。

有基層幹部反映,一些職能部門紮堆下考核任務,壘起了“資料包袱”。

華東地區某經濟發達地級市的縣級市下屬鎮,提供了這樣一組資料:2022年度,該鎮共接待了23個部門督查組,督查内容涉及60個方面。一些基層幹部表示,曆次督查涉及的統計資料中很多可以“合并同類項”,但因上級部門資料不聯通、重複排程,導緻基層重複做功,擠壓用于其他本職工作的時間和精力。

受訪專家表示,“以督查促落實”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在實踐中應把握好督查檢查的層次、頻次、方法,統籌協調、精簡合并,切實為基層治理減負。

調研“含金量”需提升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在調查研究中存在隻見主題不見問題,選擇枝節問題回避重點問題,多個問題并行但主要問題模糊等情況,影響調查研究走深走實。

個别地區調查研究“嫌貧愛富”。一些基層幹部反映,在調研點選擇中,沖突集中、問題堆積的落後樣本或非典型村少有人問津,而亮點多、成就大、經驗豐富的部分典型村、示範村卻是“明星點位”和“經典線路”,幾乎“天天有學習觀摩,周周有上司調研”。村支書忙于講解接待,村幹部不堪其擾。

有的上司幹部“彗星式調研”走馬觀花。“有的調研,隻是站一站、看一看、轉一轉,不出思路,也缺少服務”。華北某市一民營企業創始人說,不同部門上司來企業調研過多次,但沒解決什麼實際問題。

受訪專家認為,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成因複雜。其中,既有心态消極等主觀原因,也有調研能力不足、調研制度缺位等客觀原因。調查研究力戒形式主義,需多管齊下,在樹立正确認識、不斷提升調研能力、持續優化調研過程管理、完善和落實調研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跳出滿意度調查“滿分怪圈”

目前,不少部門機關用滿意度調查作為衡量工作成效、評價工作作風的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地方在考核壓力下出現了“讨好評”情況,讓滿意度調查走形。

中南某市屬醫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99%的滿意率”,可能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服務行業都是高分。但在當地醫療系統,這個成績卻可能會被問責。

據了解,當地面向全市服務部門制定考評機制,友善辦事群衆衡量政務服務成效,評價工作作風。“在實際運作中,考評結果跟問責挂鈎,本來就很忙碌的臨床科室,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盯掃碼評價、防被差評,一線從業人員壓力巨大。”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随着時間的推移,考評資料越來越誇張。一開始,90%的滿意率很正常;如今,不是100%就有可能被問責。”記者了解到,今年9月,該院50多個科室中滿意率100%的有近40個,最差的成績是滿意率99.92%。

多位基層幹部和群衆認為,從根本上提高群衆滿意度,必須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工作幹好、服務做優,讓工作成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群衆的評價。

“擺脫滿意度考核的‘資料依賴’,要樹立以為民辦實事為目标的正确政績觀,更要轉變考核考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張亞勇建議,将群衆評價、業内評價、上級部門評價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更科學反映部門工作的評價機制。 (參與采寫:胥舒骜 席敏 熊琦 尹思源 蔣成 邵琨 韓朝陽 孫清清 謝奔 張漫子 安路蒙 黃浩然 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