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作者:地球村見聞錄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在迪拜氣候變化大會期間,許望(右一)為非政府組織“可持續發展關鍵行動”主持了一場媒體釋出會。

12月13日落下帷幕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被認為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以來最重要的一屆會議。本屆會議不僅完成了對氣候行動的首次全球盤點,并且就制定“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達成了一緻。而對于來自中國的青年氣候倡導者許望來說,這次會議同樣意義非凡,因為這标志着他與氣候變化大會共同走過十載。在與《聯合國新聞》鄒合義的對話中,許望分享了這十年來他本人和廣大青年群體在氣候議程中的角色蛻變,以及對于推動實作氣候目标的切身感悟。

“對于氣候變化這個議題,青年人有着表達自己聲音的天然權力”,正是帶着這一信念,許望從北京一路求學到巴黎,又在學成之後往能源轉型的“前線”搭建自己的職業通道,目前在中國一家太陽能光伏企業供職。

他想用實踐來證明,在氣候行動中,青年人能夠成為加速政策與産業對接的“助推器”。

(出于篇幅和行文的需要,采訪内容有所編輯。)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聯合國新聞:你全程參與了這一次在迪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作為這樣一個年度場合的“常客”,你是怎麼跟氣候變化這個關鍵詞結下不解之緣的?這是不是跟你的工作和學習的經曆都有很大關系?

許望:我第一次參與氣候變化大會,其實是在(國際關系學院)大學期間參與了一個社團,當時我們社團的目标是鼓勵青年人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當中。一開始,我們的定位其實更多的是在校園或者是社群層面,其實并沒有到聯合國這樣的高度。

當時是在2010年左右,可持續發展這個話題還是相當的小衆。但是在聯合國層面其實已經非常地關注,并且希望能有來自中國民間或者青年的聲音。是以我們也是很幸運,有機會參與到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一些行動和議程裡面。

我自己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實踐經曆以後,在之後的(巴黎政治學院)研究所學生學習當中選擇了公共政策這個專業,同時把可持續發展和能源作為細分的領域。我之前是在法國最大的能源公司——法國電力集團有過實習,現在是在國内的光伏企業工作,其實這兩個經曆都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氣候變化的視野。因為最終所有的氣候目标都需要落地執行,而這些落地執行離不開私營部門的參與,離不開企業的推動。這個工作就使我跟氣候大會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許望。從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左)到2023年迪拜氣候大會(右),許望沒有錯過十年間的任何一屆會議。

聯合國新聞:那現在算起來,你總共(到現場)參加了幾屆氣候變化大會?

許望:2013年波蘭華沙氣候大會是我第一次參與,那麼現在算下來也是将近連續十年參與氣候大會了。

聯合國新聞:是以你見證了2015年《巴黎協定》的通過?

許望:是的。《巴黎協定》通過的時候,我就在會議現場,我也見證了敲槌通過氣候決議這麼一個曆史性時刻。

聯合國新聞:那你覺得氣候變化大會對于青年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青年在大會當中現在又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許望:我覺得氣候變化這個議題本身對青年人來說就非常重要。可以直白地說,現在一些掌握決策權的所謂的“成年人”,他們做的任何決定都需要現在的年輕人在未來去承擔(後果)。是以,我覺得在氣候變化領域,青年人其實是應該大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捍衛和表達自己的立場。

這也是在可持續發展當中所謂的“世代公平”的概念,因為現在任何的決策都必須要為子孫後代的未來考慮,不能在一切都無可挽回之後才去追悔或者反思。

我有幸參與了将近十年的氣候變化談判。那麼我也看到,當初一起參與氣候大會的一些青年人,他們随着年歲的增長、随着社會閱曆的豐富,開始真正地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擔起大梁。甚至有很多的青年代表,他們進入到自己所在國家的政府代表團,作為氣候談判的一個中堅力量。

聯合國新聞:包括這一次和你以前參與的氣候變化大會當中,你覺得有沒有這樣一個很好的機制,就是說讓青年人的聲音可以被其他的人聽到,尤其是世界上司人?

許望:我覺得這個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好。聯合國或者說大會組委會其實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一些機制或者管道。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包括企業、科研機構,都能夠有一個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聲音,包括但不限于邊會和媒體釋出會。

在曆屆的氣候大會當中,聯合國秘書長、包括每一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的執行秘書,他們都會抽出一個時間段來跟參與本次會議的青年人進行會談。這個會談和見面并不是形式性的,或者禮節性的。青年人都會在這個見面當中自由地、直率地提出大家的顧慮,以及對氣候談判的觀點和态度。是以,聯合國秘書長群組委會執秘也會将青年人的聲音傳達給其他參與氣候談判的政府代表和媒體,告訴他們青年人的心聲。

前幾年,大家都在關注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的事情。其實作在大家已經習慣了青年參與,也真地認為青年的聲音是一種力量,是以這絕對是一個好事。但隻不過說,當青年參與不再是個新聞點的時候,可能才會真正地被認真地去對待;而不是之前被一些媒體作為氣候談判當中的一個花邊、一個背景闆,而是成為主流叙事當中的一部分。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COP28/Anthony Fleyhan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國際青年氣候代表 合影留念。

聯合國新聞:那麼更廣泛的青年團體是以怎樣一種機制更好地融入到氣候變化大會的議程當中?比如說像你的話,真正的主業是給光伏企業工作,那參加氣候大會的話,是不是在另外一種機制當中?比如說你是代表某一個非政府組織,還是怎樣一個青年團體?

許望:我在大會期間參與的機構名稱叫做“可持續發展關鍵行動”(Actions Vitales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簡稱AVD。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它的目标就是鼓勵全球範圍的青年人能夠參與到可持續發展行動當中。

我們在大會期間主要是做了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我們會召集并且教育訓練優秀的青年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氣候行動,包括低碳減排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也希望把他們好的案例和優秀的行動,在氣候大會的現場進行分享,去感召和影響更多感同身受的年輕人,或者是去影響其他的社會各界。

第二方面,我們會積極參與類似YOUNGO(《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官方青年代表網絡)這樣的一些全球性的青年網絡,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參會者一起,作為青年群體代表在氣候談判當中去捍衛和表達青年的立場。

聯合國新聞:據你的觀察和了解,包括與全球各地青年的交流,你覺得青年群體對于這一屆大會最主要的訴求有哪些?最終這個談判結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阿聯酋共識”有沒有真正地去滿足這些訴求?

許望:首先,青年群體也并不是鐵闆一塊,(不是說)所有的青年人,他們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一樣。本質來說,大家都是希望整個大會更有雄心地去實作《巴黎協定》當中提出的1.5度溫控的目标。

這次大會的談判過程真地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所有參會者的心情也是有起有伏。這次大會也經曆了加時的談判,可見在最後階段還是有許多的争議和沖突,需要去協調和解決。我覺得,最終的談判結果裡面提到的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以及首次在大會決議當中明确提到了脫離化石燃料的這個方向,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确實是符合了青年群體對于大會的期待。

大會确立的目标一方面會激勵廣大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踐行低碳減排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是給整個社會傳達了一個明确的信号,即能源轉型終将實作。并且我相信,這會加速特别是私人資本和私營部門在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而不是化石燃料的生産。這樣也會為廣大的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能夠參與到能源轉型的行動當中。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CCAFS/Prashanth Vishwanathan。在印度賈加德裡,農民們使用太陽能驅動的抽水機

聯合國新聞:那像對于你現在正在工作的這個行業,就是光伏産業來說的話,對它的意義有多大?

許望: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号,因為我們每天的日常都是在踐行能源轉型,是以我們也知道我們前進的方向是正确的,并且有更多的社會各界力量來投入和參與到我們的奮鬥事業當中,應該說是會感到更強的信心。

對于真正在能源行業工作過的人來說,你會更深刻地了解這些氣候目标、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它是代表了一個個項目,代表了整個産業鍊、整個供應鍊的一些合作。我相信我在新能源行業的工作經曆能夠給更多的年輕人帶來一些輸出,讓他們真正地從産業的角度去了解氣候行動、了解能源轉型,而不是隻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政策。

同時,我也覺得,隻有在氣候大會這樣一個偏政府層面的會議當中,才能夠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決策層,進而在這個國家更好地推進光伏事業的發展。否則,如果隻是跟我們的客戶和商業上的夥伴合作,那永遠不可能涉及到政策層面。

像印度和東南亞,其實作在光伏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其中也面臨一些制約。比如說,印度一些地方有一些政府的保護主義,或者說一些關稅上面的壁壘和限制。那麼,我們也會與印度政府的可再生能源部的官員進行會談,了解他們對于産業發展的一個規劃,以及對于未來貿易壁壘方面的态度。

其實我加入這個光伏企業才一年的時間,是以本身還有一個很長的學習過程。我也在思考,在未來的氣候大會當中,或者說在平常的工作當中,怎麼去把兩者結合。

聯合國新聞:你也經曆了那麼多次大會的閉幕了,每次閉幕給你怎麼樣的一種感受?下一屆氣候變化大會,你是不是會繼續參與?

許望:雖然說經曆了28屆(大會),但是很多人還是會覺得談判的進展非常緩慢,不夠有效率。但這個其實也是多邊外交,包括聯合國這種機制一個無法避免的地方。因為你如何讓将近200個國家和締約方都一緻同意一系列的決議,這是一個非常考驗智慧和協調的場所。

我相信,氣候變化已經成為聯合國目前推進多邊外交的一個亮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青年人也能觀察到這種談判和協調的藝術。如果有機會的話,我自己還是希望能夠繼續參與到氣候變化大會當中。

那麼具體的計劃也在規劃當中,但是初步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打造一個青年人的活動場所;在大會期間凝聚青年人的力量,以一個共同的青年聲音和形象,去向其他的社會各界表達我們的呼聲和我們的願景。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許望

2017年,在德國波昂舉行的第23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許望與世界各地的參會者一道,考察魯爾工業園區的綠色轉型實踐。

聯合國新聞:像你這樣的來自中國的青年,在這些全球性的青年團體或者非政府組織當中所占的比重大不大?你有沒有一種想法,就是說去激勵更多的中國青年加入到氣候行動,或者說更多與全球挑戰相關的議題當中?

許望:我覺得中國青年的參與,有一個不斷向好的發展趨勢。因為我們國内其實對于“3060”雙碳目标(碳達峰與碳中和),其實也有社會各界、各方面的參與,其中很大的一塊就是教育,以及高校科研的力量。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其實有成立專門的環境學院,或者說氣候相關的專業。那麼其中的年輕人,他們就是參與氣候談判,包括參與能源轉型的生力軍。是以在這方面,我覺得中國是有大量的青年人關注氣候變化的議題。那麼隻不過說,在參與的管道當中,需要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我也可以分享一個小的例子。就是大概在2016年左右,我曾經組織的一個青年代表團當中的一個年輕人,他其實是一個學國際關系的學生,是以他參與氣候變化大會更多是沖着聯合國、國際關系、多邊外交這麼一些标簽。但實際上,等他真正參與到氣候大會以後,他真的被氣候變化或者說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所吸引。是以,他研究所學生就是學習的能源環境政策,并且在畢業以後也真正地進入到一家環境非政府組織去從事環境教育和氣候變化推廣的工作。

是以我也是非常地高興和榮幸,感到自己的一些行動能夠真正地影響到一些年輕人。我們也希望持續地去推動中國青年人,參與到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當中去。

以上是來自中國的青年氣候倡導者許望接受《聯合國新聞》鄒合義的采訪。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中國青年:青年不再是氣候談判的背景闆,而是行動落地的生力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