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實施人才興皖工程貢獻高校力量

作者:中工網

原标題:為實施人才興皖工程貢獻高校力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高品質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安徽高校要積極融入人才強省工作大局,充分依托自身資源禀賦,在人才培養供給、科技成果轉化、決策咨詢服務等多方面展現新作為。

堅持社會需求導向,建構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重要使命。安徽高校須結合安徽區域産業轉型更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實際,以地方人才需求為導向,建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一方面,要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科學謀劃人才發展。把準社會需求,建構科學合理的專業動态調整機制,進一步提升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産業結構的契合度,建立教育、産業、科研相銜接的學科設定和人才培養體系。對傳統不适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要适時進行更新改造,大力扶持有利于新産業發展的學科,對安徽十大新興産業叢集相關的學科要重點投入、重點建設。鞏固提升一批有基礎、有實力的特色優勢學科、潛力學科達到或接近國内先進水準,推動高峰學科提質擴容,建構優勢專業。另一方面,要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人才供給品質。抓好課程建設這一基本要素,調整優化課程設定、教學内容。建好優質通識教育課程,打造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科學設計并拓展專業技能應用和實驗實踐課程,完善創新創業課程,以突出創造力與勝任力培養重構課程體系圖譜,推出一批線上、線下一流精品課程。抓好教材這一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鼓勵通過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彙聚共建合力,推出一批展現最新教改成果的産教融合優質教材。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和校企合作機會,為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互動等學習品質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堅持人才引領驅動,激活高品質發展内生動力。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安徽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充分激發人才深度參與重大戰略實施的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一方面,以學科優勢為基礎,大力推進有組織科研。高校要主動作為、系統布局,充分發揮人才協同效應,推動學科“大交叉”、承擔國家“大項目”、打造攻堅“大團隊”,全力支援科研人員從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對數學、實體、化學、生命科學等探索性基礎研究,努力實作重大科學發現和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突破。積極投身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創新平台建設,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深化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激活創新創業活力。加強與企業、地方政府全面合作,整合教育鍊、創新鍊、人才鍊、産業鍊上的各個創新要素和創業資源,建構科學高效的協同創新體系。主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産業需求對接,探索“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政産學研用合作模式,聚焦重點産業和新興産業更新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大力支援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組建團隊開展中長期科研攻關。與企業共建聯合技術研發中心、産學研合作示範基地等,選派優秀科研骨幹、青年博士等進企業挂職。建設産學研結合管理服務團隊,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産出、轉化、應用的工作考評機制,激勵更多人才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施展才華、成就事業。

堅持資源供給保障,提升高标準服務社會效能。社會服務是國家、區域戰略發展所需。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密切社會服務與區域發展的聯系,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提升社會服務水準和品質。一方面,建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體系。把繼續教育納入到高品質發展的教育體系架構中,形成與大學生教育、研究所學生教育協調發展、分工協同的教育機制。堅持教育“供給側改革”,立足對象多元、類型多樣、範圍廣泛的需求實際,在教學設定、教學規模、教師隊伍配備等方面分類施策,大力推進各類非學曆繼續教育教育訓練工作,不斷擴大專業技術人員培養規模,充分發揮現代遠端教育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黨政管理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實用人才、高技術勞工、社會管理人才等各類高層次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夯實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發揮高校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綜合優勢,打造一批社會科學專題資料庫和軟科學研究基地,支援和培養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高端智庫人才和咨政研究團隊。圍繞黨的建設、行政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等重大課題開展深度調研、戰略研究和效能評估,為省委省政府了解黨情政情社情、繪制發展藍圖、作出科學決策等提出專業性、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政策建議,使高校真正成為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的“思想庫”“智囊團”“創新源”。

(汪緒吉,作者機關:合肥工業大學黨委組織部)

來源:安徽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