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作者:霧雨點評室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面對死亡,很少有人能夠維持平靜,大部分人都會感到有些恐懼,而這種恐懼又是來自于未知,正因為我們不知道人死後會去哪裡,是以才會産生對于未知的敬畏。

要想解開這些未知,就需要相關的科研工作者們一步步的做出技術突破,當人類的死亡之謎解開時,可能我們還是不會坦然,但至少恐懼會少很多。

在2020年,加拿大的哥倫比亞大學就曾經做過有關死亡的實驗,他們采取對比的方法,找到了一些志願者,通過對聲音的腦電波接收對比,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他們讓志願者戴上相關的裝置,用以接收他們的腦電波信号,為了防止外界聲音的幹擾,從業人員選擇用一段獨特的音調來當做對比的材料,而且還多設定了一些裝置。

這些做法将實驗本身受到的幹擾降到了一個很低的程度,随後,研究人員将志願者們聽到聲音後産生的腦電波圖記錄了下來,再通過同樣的方法,采取瀕危病人或是死者的腦電波。

最後分别得到了三幅圖,但是,不管是他們找來的志願者還是瀕危人員,甚至是死去不久的死者,他們聽到聲音後的腦電波圖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對于研究人員來說也是始料未及的。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這個結果說明,就算人死後也可以聽見家屬或者朋友的聲音,甚至能夠通過自己的印象判别是誰在說話,為了确認這一點,實驗人員做了多組實驗,最後的結果都是如此。

不過,實驗人員也發現了一個例外,那就是對比正常死亡的人,如果屬于腦部死亡,那麼就會對聲音沒有任何反應,這表明隻有心髒受損或者衰老導緻的死亡才能對聲音有所反應。

而另一個疑問也随之出現,因為腦部存在記憶區域,我們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都會被存儲在這裡,形成我們的記憶,那人死後的腦部區域既然會産生反應,是否會産生記憶?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對于這個問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表明,這一點無從判别,大腦做出反應不代表能夠将其記錄下來,畢竟已死之人不可能配合實驗人員,而美國的研究機構又将其往更深處推動了一層。

在美國研究人員的腦部機構研究中,他們發現,當人體确認陷入死亡時,腦部并不是突然就陷入沉寂狀态的,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說法雖然殘忍但确是事實。

換句話說,當我們即将邁向死亡的時候,腦部是能夠清晰感覺到生命的流逝狀态的,不過前文已經提到,真正恐懼的是未知,對恐懼的事物更加了解,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觀念。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而且,對于醫學來說,探究人的死亡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人生有始有終,隻了解出生而不知曉死亡顯然是不太合适的抉擇,對于任何醫生而言,神秘的死亡領域都是引入關注的。

一般而言,人體在死亡時,首先會失去視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腦部還在保護人體機能,為了讓你維持生存,會立刻舍棄掉消耗能量較大的感官。

由于視覺資訊的處理對于這時候的腦部區域已經是負擔了,是以會率先被丢棄掉,随後,相應的觸覺和嗅覺也會消失,再之後就是體表溫度的流失。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發生血液溫度變化的原因也差不多,大腦為了維持最後的活力,會下達指令,調集體内剩餘的所有能量,聚集在腦部區域,是以人在瀕死之際基本體溫會降低很多。

而聽覺保留的原因是因為,聽覺是消耗能量最少的感官,是以就成為了最後留存的生理機能,這也是人體死後能聽到聲音的根本所在,隻要大腦還活着,最後的生理意識就會留存。

這同樣給大家解開了很多疑惑,比如看電視劇的時候,明明老人已經瀕臨死亡,為什麼聽到聲音卻流淚了,這其實就是原因所在,證明老人的身體還沒有陷入腦死亡的狀況。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科學研究:人在死亡後仍能聽到周圍聲音

是以,在以後進行死者告别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為最後離去的聽覺感官,很可能就能夠聽到我們的話語,不過,對于親屬來說,這可能也是一個好消息。

有很多人都想着在長輩彌留之際能多說兩句話,了解了相關知識後,應該能夠可以更好的表達自身感情,并且對死者表達我們應有的敬意。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