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作者:史為今用

前言

劉邦,一個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的人,在秦朝末年動蕩的社會環境下,他似乎永遠都注定了要過着平凡而又枯燥的一生。他與生俱來的才能好像完全沒有機會施展,甚至他的父親都曾評價他是“爛泥扶不上牆”。但是,他真的就隻能淪為一個無所事事的混混嗎?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平凡人家,卻有不平凡之處

劉邦生于前256年,出身于沛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根據記載,他自小體格弱弱,不擅長農活,常被他勤勞能幹的哥哥比下去。不過,劉邦有一個與衆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性格熱情開朗,非常會交際應酬。這或許是上天賦予他的一種補償。

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劉邦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他樂天知命的性格讓他學會了了解和包容這一切。他經常邀請村裡的朋友喝酒作樂,有時甚至不惜砸鍋賣鐵也要盡地主之誼。他的這一仗義疏财的做法讓劉邦結識了很多朋友。盡管他們大多數都是基層平民,但這種人脈關系在後來劉邦建立事業的時候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曾幾何時,劉邦隻想靠這一身仗義疏财的美名混一個小官兒,安穩度日。但是,上天注定他要成就一番大業!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機緣巧合,迎來人生轉折點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先舉旗反秦。此後數月之間,各地響應者衆,揭竿而起者不下十餘人。其中以陳勝、吳廣、項梁、項羽的軍隊實力最為強大。

與此同時,沛縣縣令為了自保,決定在本地也舉兵反秦。他聯合劉邦的老友蕭何等人商議。根據蕭何的提議,他們決定推舉縣裡的犯人劉邦作為旗手,作為保護自己的一層殼。

當這一建議被傳達給四十多歲的劉邦時,他欣然接受。或許是覺得自己一生無所成就,倒不如孤注一擲;又或許是他敏銳地嗅出這是上天給他翻身的大好機會。于是,在老友和鄉紳的支援下,劉邦很快就聚集了三千兵馬,正式揭竿而起。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起初,劉邦并不覺得自己能成事。他主動讓出頭銜,隻想暗中支援。但是幾個月後形勢大變,各路起義軍紛紛失敗,劉邦成了最有希望的力量。在蕭何等謀士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劉邦麾下,其中就有後來的樊哙和五大将軍之一的夏侯嬰。一時間,劉邦的聲勢大漲,軍隊發展到十幾萬人。

偶然的機遇讓劉邦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一個本該平凡一生的中年男子,開始了他不平凡的征程。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鴻門驚魂,立下漢王體制

前206年,秦朝滅亡。此時僅用一年時間,劉邦就已經是最有實力争天下的軍閥之一。特别是在鴻門宴中僥幸逃脫後,更讓劉邦看到稱王的希望。

其實在劉邦眼裡,自己的實力仍然不足與西楚霸王項羽一較高下。但是他深谙兵法,知道“趁熱打鐵”的道理。于是他在鴻門宴後不久即閃電進軍,攻占鹹陽,殺死秦始皇孫子嬰兒帝。随後他趁勢稱王,建立漢王政權,自封為漢王。從此,西楚和漢王兩大勢力正式形成鼎立之勢。

在這一系列行動中,劉邦展現出了他果斷機警的一面。他善于抓住時機,多次從絕境中突圍成功。同時,他也看到隻有建立自己的政權,才能在這場天下大亂中立足。正是憑借着這種果決和政治手腕,劉邦奠定了漢朝的基業。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樊哙谏言,立下民心所向

在擊敗秦朝軍隊後,漢王劉邦希望能迅速平定天下。然而此時距離天下真正統一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同樣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兩軍的首次大戰很快在春申君範增的調停下打響,結果是西楚軍取得勝利。

此敗對漢軍打擊很大,士氣低落。很多将領主張暫時回防,重新整頓軍隊。然而此時車夫出身的樊哙卻進谏漢王,他指出現在西楚軍剛取勝志得意滿,正是漢軍反攻的大好時機。如果此時退兵回防,反而會讓西楚軍有喘息之機。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劉邦聽後大悟,即刻調轉車頭重新出兵。最終漢軍如願以償,在彭城與西楚決戰,大敗項羽主力。這場戰役完全扭轉了漢軍的頹勢,也讓項羽由攻轉守。從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楚漢相持。

在這場拉鋸戰中,劉邦看清自己實力不足的問題。為了赢得民心支援,他開始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輕徭薄賦、自由買賣的措施,這重新燃起了百姓的生産熱情。也正因如此,到漢朝建立前後,全國各地紛紛表示歸順劉邦,這為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假意退兵,建立漢朝江山

從彭城之戰開始,漢軍的聲勢如日中天。然而漢王劉邦也清楚,想要赢得徹底勝利還為時過早。因為相比之下,西楚軍仍然占據人才物力絕對優勢。是以,劉邦選擇繼續韬光養晦,向西楚稱臣納貢。

前202年冬,劉邦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悄悄調撥大軍,假借迎接美人許後為名,從另一路小道直取西楚都城彭城。項羽聞報大驚,立即親率大軍折返解救都城,卻在途中中計,陷入漢軍重圍。經過連日激烈戰鬥,西楚軍終于支援不住潰敗。項羽見大勢已去,在烏江自刎殉國。

至此,項羽一生戎馬倥偬,最終卻因為一時大意而葬送。而劉邦憑借多年積累的軍事經驗和政治手腕,終于如願以償,統一了這場曆時5年的天下大亂,建立漢朝江山,開創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序幕。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人生奇迹,混混登基為帝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像劉邦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很多偉人開始都并不為世人矚目,甚至被視為無用之人。然而,卻在時勢、機緣等多方面的契機下,成功開創一番新天地。

劉邦也不例外。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原本隻不過是個地方小吏。但是,卻在機遇之神的眷顧下,在短短8年時間裡完成從混混至帝王的華麗轉身,實屬人生奇迹。

當然,劉邦個人的奮鬥曆程也值得人們學習。比如他善于運用人才的眼光,比如他審時度勢的政治手腕,再比如他臨危不懼的果決性格。可以說,正是這一系列品質的綜合,成就了他從無到有,最終稱帝稱雄的輝煌人生。

年近四十還是混混的劉邦,卻在短短八年内稱帝,為何他能成功?

結語

人生在世,不易完美。劉邦這一生也有很多遺憾,比如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冷酷,比如他為争奪皇權大開殺戒等。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充分肯定他一生不平凡的成就。他為後人留下的不僅是一方盛世和文明昌明,更是寶貴的樣本,激勵着每一個平凡之人也可以通過自身奮鬥改變命運,開創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