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作者:哈哈啦啦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歌裡,有這樣一句:鄉音無改鬓毛衰。其中,最後一個衰字,按照以往的規定,正确的讀音是“cuī”。如果在聯考或者中考中,給這個字注音為“shuāi”,那麼丢分是闆上釘釘的事情。

不過,現如今相關部門宣布,從此以後,在這句詩歌裡,标注為“cuī”是錯誤的,而标注為“衰”是正确的。這個規定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論,有人認為:這意味着文盲戰勝了有文化的人。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種改變其實也是一種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展現,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應該如何評判?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來源于網絡:衰的注音

一、糾結的讀音

1、常見的謬誤

漢語被視為全世界最難掌握的語言之一,漢字也因為自身的複雜而被視為最難掌握的文字,當然,中國人使用久了這種語言文字,會覺得漢語言文字十分簡潔。但對于外國人來說,最難掌握的,莫過于漢字中多音字的運用,因為事實上,很多中國人也弄不明白這些多音字的用法。

在生活中經常發現這樣的謬誤,很多人讀一些文字時,會經常讀錯音,比如:“校對”這個詞彙,很多人會把“校”錯讀成“xiào”,但是在這裡,這個字讀作“jìào”。

這樣的錯誤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單獨的單,在當作姓氏的時候,讀作shàn,仇恨的仇,在當作姓氏的時候,被讀作qiú,甚至樸素的樸,在當作姓氏的時候,會被讀作piáo,這些都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讀音錯誤。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學習漢字劇照

2、被改革的讀音

其實有時候,漢字的讀音标準往往在于人為的規定,這導緻或許十多年前國文考試中的标準答案,可能因為這個字的标準讀音被改革了,而成為了謬誤。

比如紀曉岚的紀,在平常讀作第四聲,但是,在當作姓氏讀的時候,原本是第三聲,但是最近這些年,由于相關部門考慮到适應人們的閱讀了解習慣,而選擇将這個音的标準音改為第4聲。

而本文最初提到的“衰”,其實也是因為标準音的改革而發生的變化,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騎,以前讀作jì,但是,最近這些年的改革将這些字的讀音改成了qí。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騎的錯誤讀音資料截圖

二、改革的探究

1、代溝

這些對漢語詞彙的一些讀音标準改革,引起了廣泛的争議,并且,引起的争議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改動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

這樣的改革産生了文化代溝,導緻80後和00後之間在文化看法上出現差異,比如80後認為“衰”、“騎”在上述的那些詩歌裡面,讀作cuī、jì才是正确的,這種讀音強制變革是錯誤的,而新生代則認為,這樣的改革是正确的,并不覺得這樣子有什麼不對。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漢字的讀音改革應該采取因地制宜的态度,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因為漢語漢字的形成曆史背景有着自身的特色。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00後上課劇照

2、漢語言文字背景

随着人類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倘若現代人真的能夠穿越回古代社會的話,一個問題就足夠讓現代人在古代社會寸步難行,這個問題就是語言壁壘。

現代和古代的漢語在發音上存在明顯的不同,甚至在古代不同時代,漢語在發音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比如春秋時代的漢語和隋唐時候就存在着差距,而宋朝時候的漢語和明朝時候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情況。

當然,這種情況在其他民族中也發生過,比如中世紀時候的英語,和現代的英語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而漢字不屬于拼音文字,是以,由于語言的變化,很多漢字出現了多音的情況,而導緻一部分多音字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照顧古代詩詞歌賦裡面的押韻問題。

比如“遠山寒山石徑斜”,如果讀作xié,那麼詩歌的韻律美也就沒有了,但如果讀作xiá,無疑就可以讓人感受到詩歌的音律美學。

此外,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的讀音,也和現代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比如古代西域月氏國的月,讀作ròu;再比如印度在東漢時的譯名身毒的身,讀作yuān,龜茲國的龜,讀作qiū。

這些名字的寫法和讀音,在現代人的視角看來無疑是存在差異的,但是在古代人的觀念裡,這些字的寫法和讀音是一緻的。是以,從不割裂文化曆史的角度來看,像這些詞彙的讀音,确實不能夠更改,畢竟,文字的讀音變化再大,但不應該改變人家國名的讀音。

總而言之一句話概括:這都是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由于漢語的發展導緻了漢字讀音的變化。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龜茲讀音備注資料截圖

3、争議的結論

有的漢字讀音,可以随着語言的發展而重新制定标準音,而有的則不應該被重新制定标準音,因為漢語詞彙的複雜性,決定這種情況不能一刀切。

比如曆史名詞(上文說的月氏)以及涉及到詩歌音律美學的讀音,就應該最大化的保證原先的讀音,不能因為這種讀法,導緻讀錯的人太多而被迫做出妥協,否則,就真的成了文明向野蠻低頭,文化向文盲讓步。

更何況,文學和學術其實是遠離大衆的,畢竟,能接觸到音律美學和古代曆史名詞的,按照人口比例來說,畢竟是小衆群體,是以,對于這種面向小衆群體的标準讀音,更應該照顧小衆群體,不應該做出變革。

至于其他的情況,比如校正、粳米、說客這些詞彙,由于并不會導緻音律美被破壞,以及專有曆史名詞的讀音受到影響,并且大衆使用這些詞彙的頻率很高,這些詞彙可以随着時代的變化,而重新制定标準音。

“鄉音無改鬓毛衰”shuai終究成了标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圖檔:研究文學劇照

總之,應該分門别類,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對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