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作者:青議史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文|青議史

編輯|青議史

«——【·前言·】——»

清朝成立初期,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推出了一系列關于服制的法令,其中就包括強制漢族人民更換滿族服飾、發型的“剃發易服”令。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然而,該政令的強制推行導緻滿漢沖突激化,使得各地抗清鬥争愈發激烈。為了緩和沖突,滿族統治者又針對漢族服裝提出了滿漢各異的“十不從”要求。此後漢族男性被強制要求剃發易服,但漢族女性的服裝卻得以保留。

清代的文化交融背景

而為了維護滿族女裝的民族性,避免被漢族同化,清代統治者也下達了各種诏令對滿族女裝服制進行規定,這使清前期女裝具有滿漢女服形制完全不同的獨特特點。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然而,處于漢人聚居的中原地區的環境中,滿族女服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族女裝風格的影響。

在清朝發展的過程中,滿漢兩種女服間的交流始終存在,尤其是對于滿族女服來說,漢族文化元素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滿族女服的服飾形式。直至清末,兩族女服最終走向了融合。

清代作為一個由滿族統治者統治的朝代,在中國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滿族、漢族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盡管統治者釋出的諸多政令使得兩族女裝一直保留了各自的特征和文化,但兩族長期的雜居共處,以及後期的通婚使得兩族生活文化融合發展。

清代前期,滿族統治者對儒家文化的全盤接受已經改變了滿族人生活中的一些習俗。到清中期以後,逐漸出現了滿漢交融現象。

尤其是在婚喪嫁娶等方面,兩族風習的交融展現得十分明顯。這也給兩族女裝的融合提供了寬松的社會氛圍。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漢化的生活環境對清代滿族女裝漢化的影響

清代滿人女裝繼承了滿人入關前女子穿袍的傳統形制,與漢族女子兩截穿衣、上衫下裙的形制有顯著差別。

清初滿族女裝與男裝差異不大,滿族男女均穿着上下相連的袍服。而漢族女裝則沿襲明制,保留了與男裝差别巨大的“兩截穿衣”習慣和極為女性化的服裝風格。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是以,為了維護滿族女裝的民族性,避免被漢族同化,清代統治者下達了各種诏令對滿族女裝服制進行規定。然而,在滿漢人民長期的雜居生活中,受到儒家思想和漢族審美的影響,滿族女裝的裝飾風格和服裝上的許多細節都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漢族女裝風格的影子。

滿族人在清代之前長期居住在關外,以遊牧為生,滿族女子為了友善騎射,并不追求服裝上的華麗裝飾。

入關之後,騎射不再是滿族人生活的必需,尤其對于滿族貴族女子來說,她們的穿着已經不再有講究實用性的必要。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随着時間的推移,滿族婦女開始模仿漢族婦女寬大華麗的服裝風格,部分滿族婦女甚至開始在非正式場合直接穿着漢族服飾。

為了避免漢族服飾文化動搖滿族文化傳統,清朝帝王曾多次釋出對滿族女性穿着漢族服飾的禁令。

然而,嚴苛的禁令不能動搖女性天然的愛美之心,更不能改變中國兩族人民共處的生活環境。滿族女裝漢化的過程也許曾因禁令減緩,卻不曾因禁令而停止。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不僅滿族女裝的演化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漢族女裝的演化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具有緊密的聯系。清朝建立之初,出于緩和民族沖突的考慮,漢族女性的服裝并沒有像漢族男裝那樣被要求改制。

另外,由于清朝是一個由外來民族建立的朝代,它的統治在其成立之初受到了許多漢族人民,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反對。

當時的漢族人民并不甘于受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出于對明朝政權的懷念、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清早期的漢女服飾仍延續了明朝的服制;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當時的漢族女裝承襲了宋明時代女子“上衣下裳”的傳統形制,且異族統治下的漢人為了抒發民族情懷,往往刻意在被保留的女性服裝上突出“寬袍大袖”的特征。

但到了乾隆後期,中國南方貴族士大夫開始沒落,北方滿族王公貴族的勢力逐漸占了上風,漢族女裝也受到大量出現的窄袖滿族服裝的影響,袖寬亦有變窄趨勢。

随着時間的推移,漢族女裝的種種細節開始逐漸滿化,而這種滿化的現象呈現一種在地域上由北向南擴散的趨勢。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清代滿漢女裝民族文化交融現象的具體表現

清代滿漢兩族女裝中文化交融的現象表現在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圖案紋樣的交融、造型款式的交融、流行風格的交融等。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巅峰時期。明晚期江南地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為清代部分地區紡織業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清政府也積極鼓勵紡織業發展,并撥款征工設立了江甯織造局等織造衙門。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紡織技術的發展和紡織業從業者的增多為清代服飾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除了紡織業以外,清代的其他手工業産業也都十分繁榮;在已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背景下,清代的市民階層實力逐漸壯大,世俗的思想開始向傳統、僵化的儒家思想發起挑戰。

曾經重農抑商的傳統尊卑觀念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遭到了颠覆,富有的市民開始追求能夠展示個人地位的華服美飾。這種思想影響了兩族人民。

随着社會的發展和滿、漢兩族人民的交流,曾經穿着風格簡潔、素淨的袍服的滿人也開始追求華服,并開始在服裝上采用受到漢族傳統文化影響的種種吉祥紋樣。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另外,漢族人所使用的部分服裝紋樣本身就帶有階級屬性,例如皇帝專屬的龍紋、文武百官補子上随着官職變化而變化的鳥獸紋等。

為了鞏固滿族皇權,當時的統治者不得不接納了這些來自漢族的服裝紋樣。這些紋樣不僅是皇族和官員的專屬,他們也被運用在特權階級的女眷服裝上來展現其主人尊貴的地位。這些漢族服飾文化中具有特殊含義的裝飾紋樣就這樣與滿族貴婦人們的衣袍聯系在了一起。

滿漢兩族女裝圖案紋樣的互相交融不僅展現在宮廷之中。在民間,滿漢兩族風習的交融也帶來了服裝文化的交融。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在清末民初之際的北京,一種被稱作“八團”的紋樣開始頻繁出現在漢族娶親時女子的禮服上。“八團”原是受到清代皇帝所穿的八團龍袍影響,後常用于當時後妃吉服中的一種紋樣。

清末漢人對于這種紋樣的模仿與使用展現了滿族統治者對漢族被統治者向下的影響:盡管在清朝統治之初,漢人對異族統治者充滿抗拒,滿族皇帝但到了其統治末年,漢族人民已經視滿族皇族所使用的紋樣形式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不過漢族婦女對“八團”的使用僅是借鑒了圖樣,她們的服裝形制仍保留了漢族女子兩截穿衣的傳統。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當時的漢族婦女所穿的八團禮服與上下一體的滿族袍服不同,仍是衣裙分離的。這種滿族圖樣與漢族傳統服裝形制相結合出現的新流行正是對清末時期滿漢女裝風格交融趨向的一種展現。

清初漢人女裝因未改制,依舊承襲原先明代時的服制,并保留了原先風格妩媚,充滿優雅的女性化特點。這些精緻美麗的服裝自然對剛入關不久,長期穿着男女同款,裝飾簡樸的滿族女袍的滿族女性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原先滿族女裝上的窄袖,馬蹄袖等特征在入關以後逐漸消失,轉化為平直,寬大的類似漢女服飾的袖口,滿族女裝簡樸無裝飾的服裝與也開始産生變化。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觀察傳世畫像等可以發現,雍正時期的滿女裝束雖然還保持着寬大等基本特征,但領,襟等部位已經開始出現了鑲邊等裝飾。

受到漢族女性服裝風尚的影響,滿族女裝造型的各種形式發生着變化,其服裝用料,配色,裝飾等部分也逐漸變得華麗講究。

到了清末,滿漢兩族婦女的服裝風格已經是一樣的華麗繁複,隻在形制上仍保留了滿族穿連體袍服,漢族穿分體襖裙的不同。但這種不同也在時尚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消融,在不知不覺中,滿族婦女傳統服飾中的許多細節都已被漢化了。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例如,滿族服裝與漢族不同的一大特點是滿族服裝的衣與領是分開的,滿族衣領與袍褂配套,起初滿族男女衣領差别不大,領式為簡單的圓領。後受到漢族服裝風格的影響,滿族女裝開始增添各種各樣的裝飾。

在圓領外添加一種稱作“卷領”的頸飾。它是一條有一定寬度的帶子,佩戴時一端掖進衣襟之中,另一端垂在胸前。

這種頸飾有多種材質,其上往往還會有與衣飾相搭配的繡花。滿族婦女的卷領往往與便服相配,其留存于世的實物最早見于道光朝。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由此可見,它是滿族服飾發展到一個較完備的階段後才與漢族服飾文化結合出現的産物.在卷領出現的早期,它與同時代的服裝風格近似,都看起來簡約樸素,配色為純素色,其上沒有裝飾,長度較短。

随着時間的推移,卷領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精美華麗。這種具有裝飾效果,模仿漢族服裝領子設計的卷領正是漢族服裝造型在滿族女性服裝上的投射。

及至清末,漢人在明代已經開始穿着的與衣物相連的立領又逐漸取代了衣與領分離的卷領,成為袍服上固定出現的一部分;這進一步展現了滿漢兩族服飾合流的過程。

清代女裝中的滿漢文化,如何互相融合發展的?

結語

來自關外的滿族統治者建立的清帝國的政權,使滿族的着裝風格以及民俗傳統被引入中原。清初滿漢女子服飾形制各自保留原先傳統的政策最終讓清代女裝展現出了滿漢女裝形制并行發展,互相影響,最終合流的趨勢。

在清朝發展的過程中,滿漢兩種女服間的交流始終存在,尤其是滿族女服,漢族文化元素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滿族女服的服飾形式。直至清末,兩族女服最終走向了融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