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一臉殺氣質問大将費聚:“朕待你不薄,你為何要造反?”
“皇上明察,臣對大明忠心不二。”費聚極力辯解。
“李善長都招了,你還嘴硬?”朱元璋冷笑着說。
費聚聽了之後便不再說話,絕望地将頭垂下,他明白皇上一旦認定誰有罪,肯定會有“證據”,這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辯解根本沒用。
“認罪了吧。”看到對方不再言語,朱元璋鐵青着臉下了指令,“來啊,将費聚滿門抄斬。”
“皇上,微臣跟随皇上幾十載,出生入死,望皇上開恩,饒臣孫子一命,給費家留下一脈香火。”
朱元璋沉吟良久之後說道:“看在你為大明赴湯蹈火的份上,就免他一死。”
費聚一聽,激動得淚流滿面,不住磕頭:“謝主隆恩!”
可是費聚高興太早了,他的孫子最後還是被斬了首,不是朱元璋不講信用,是這個孩子說了一句話,犯了洪武皇帝的天威。
魯迅說過這麼一句話,奴才一旦當了奴才,比主人還要過分,朱元璋何嘗不是如此。
朱皇帝早年本來是混得最慘的一個草根,窮困潦倒,曾經沿街乞讨。父母死了,朱元璋連埋葬他們的墓地都沒有,眼看就要抛屍荒野,是一個地主出于同情心,給了他一片荒地,父母這才得以安葬。
窮則思變,朱元璋正是因為太窮了,才産生了起義的想法。
他投入到了紅巾軍起義的洪流中,為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沖鋒陷陣。
一不小心,朱元璋竟然獲得成功,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等競争對手,推翻了元朝政權,登基做了皇帝。
朱元璋出身如此卑微,當了皇帝之後是不是就該仁慈了?非也。因為越是這樣,他越覺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越想江山千秋萬代,越怕失去自己的江山。此次變得多疑起來,覺得身邊的人誰的腦後都像是長着反骨,都有可能謀害自己,奪取大明江山。
于是,那些曾經追随朱元璋,為他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兄弟,一個個成為倒黴蛋,被以各種罪名送上斷頭台,大多數人的罪名是“謀反”。
其實隻要用腦子想一想,這些罪名都是“莫須有”。
固然,這些将領的職業生涯中都是殺人如麻,沒有一個是善茬。但是他們最後選擇跟随朱元璋不是偶然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各方面都不如老朱。
試問,誰不想當老大,誰不想稱王?奈何鐵的事實證明,自己隻是将才,綜合能力不如人家朱元璋,隻能讓人家當頭。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們隻能跟定朱元璋,死心塌地為人家打江山,對方吃肉,自己喝湯。
既然如此,他們怎麼會造反?
其實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造反需要時勢,需要機遇,而且成本效益特别低,一旦起義失敗,擁有的榮華富貴都沒了,還會丢了身家性命。
如果真的想挑頭造反,朱元璋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做個陳友諒、張士誠,才是最佳機會,新皇帝登基之後,人心初定,百廢俱興,老百姓都想多安穩日子,造反的最佳機會失去,不是被逼上絕路,誰也不會拿身家性命開玩笑去造反。
是以說,那些被殺的功臣,大多數都是冤枉的,歸根結底的朱元璋出身卑微,沒有自信。同樣是開國皇帝,大将後代趙匡胤就很有自信,隻是杯酒釋兵權,沒有采取過激方式上演“兔死狗烹”的大戲。
不管怎麼說,遇到朱元璋這樣的老大,是他們倒黴。
那麼,朱元璋一共殺了多少功臣?
根據史料記載, 明朝有影響的開國功臣是34位,其中有30個被砍掉腦袋。其中的李善長,被殺的時候已經退休,年逾古稀,也沒有幸免,被斬首滅族。
朱元璋殺李善長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此案來達到清除“隐患”目的,牽連更多人,為殺人尋找借口。
文章開頭提到的費聚,就是李善長案的犧牲品。
費聚是安徽五河人,朱元璋的老鄉,他家境貧寒,也屬于社會底層。費聚雖然吃不飽穿不暖,卻長了一副好身闆,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天生就是個将軍的料。算卦的告訴費父:“這孩子可不簡單,是國家棟梁。”父親聽了深信不疑,就讓兒子跟着名師習武,學會了十八般武藝。
這天,朱元璋在大街上要飯,受到惡少奚落。
“喊聲爺爺,我手裡的東西就是你的。”惡少拿着一張烙餅,裡面還夾着一塊肉,香味誘人。朱元璋聽了七竅生煙,對惡少怒目而視,但他是外地人,也隻能忍氣吞聲。
就在這時一個少年挺身而出,指着惡少說:“哪來的混賬東西,在這裡胡言亂語,吃我一拳!”說完,一頓老拳下來,打得惡少哭爹叫娘,夾着尾巴溜了。
這個路見不平的少年,就是費聚。
朱元璋一看少年相貌不凡,就跟他成為莫逆之交。
朱元璋跟郭子興起義後,得知一條重要消息:安徽定遠張家堡有一支民兵隊伍,他們沒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是以混得很慘,連飯都吃不上了。
郭子興知道後,産生了派人去招納他們的想法,但是沒有合适人選。
朱元璋聽說之後大喜,這時候,他剛剛将郭子興的養女(後來的馬皇後)追到手,在起義軍中還沒有威望,亟需立功來證明自己。于是朱元璋便來到營帳中對郭子興說:“嶽父大人,讓我去!”
郭子興一聽,當即表示同意。
朱元璋沒有武藝,他敢于前去完全是因為有小弟費聚給自己壯膽。在費聚的協助下,他們到了寶公河,鎮住了這支部隊,收編了三千多人。
經過此事,郭子興更加器重朱元璋。後來,費聚再接再厲,又出面收編了豁鼻山的一支武裝。
其實,相比之後費聚的功勞,這都不值一提。
此後,在朱元璋的率領下,費聚奪靈璧,攻泗、滁,平江東,戰長興,過關斬将,所向無敵。讓費聚輔佐耿炳文,擔任元帥。也正是在費聚的協助下,朱元璋戰敗了競争對手張士誠,除掉了稱帝路上最大障礙。
朱元璋也待費聚不薄,在洪武三年,封他為平涼侯,每年俸祿就有一千五百石。費聚受到鼓舞,再立新功。洪武四年,雲南發生叛亂,費聚跟着傅友德前往,經過一系列艱苦戰鬥,擒獲叛軍首領。
雲南平定後,費聚馬不停蹄,一鼓作氣奪取大理,安定了西南局勢。明朝政府軍撤走不久,各少數民族重新叛亂,費聚當仁不讓,再次出征,終于将“蠻地”平定。
朱元璋大喜,讓費聚擔任當地行政首腦。洪武十八年,費聚又出兵平定了廣東叛亂。這時候的費聚,簡直成了朱元璋的滅火隊員,哪裡有危險,就出現在哪裡。
可是,随着局勢的漸漸穩定,費聚對大明來說已經成為多餘,到了鳥盡弓藏的時候。洪武二十三年,在雲南擔任長官的費聚突然接到朱元璋的聖旨,說“朕想你了”。
費聚對朱皇帝也有感情,看到聖旨之後沒有多想,動身回京。誰知道一回京城便被控制,五花大綁捆了起來。
他一邊掙紮一邊質問:“為什麼抓我?”
“你圖謀造反。”大理寺長官冷冰冰回答。
“你們這是誣陷,我要見皇帝,他老人家是英明的。”
“别自作多情了,沒有皇帝聖旨,誰敢抓你?”
“我是對大明有功的,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哼,論功勞胡惟庸、李善長不比你的功勞大?認命吧你。”大理寺長官冷笑道。
費聚一聽,如夢初醒,他忘了曆代開國皇帝在打下江山之後,如此操作屬于基操,再也正常不過。那些皇帝大都一個德性,隻能共患難,不可以同安樂。他不是不懂曆史,而是抗拒不了誘惑,做不到跟範蠡那樣急流勇退。
如今,人頭即将落地,還能怪誰?費聚無力地垂下了頭,徹底絕望。
可是在執行的前一天,或許是朱元璋念及舊情,出現在天牢中,這讓費聚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這就出現了文章開頭一幕,朱元璋法外開恩,決定放過費聚的孫子——10歲的費興,為費家續香火。
此時手下來報,在朱元璋耳邊說了一句話:“費興那小子在我們抄家的時候,說了8個字。”
“哪八個字?”朱元璋好奇地問,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朱元璋一聽,臉色陰沉,殺心再起:這孩子小小年紀能說出這話,長大後那還了得?看來我不能存有婦人之仁,不然的話,養虎為患,後患無窮。跟着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費家人一個不留,全部斬殺!
大多數反派的宿命——死于話多,同樣很不幸地落在了10歲的費興身上。
參考資料:《明史·費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