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編輯|summer

你以為你在獨立思考嗎?

你以為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嗎?

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就是你以為的麼?

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如今的我們已經進入了以情緒煽動取代事實分析的後真相時代。

事實上,早在2016年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後真相”就成為了全民讨論的熱點,并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所謂“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從投票選舉到衆籌詐騙,再到病毒營銷,無論是在政治、傳媒,還是商業領域,後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

當時間的指針進入2023年,《韋氏詞典》将“真實性”選為今年的年度詞彙,這一詞語恰恰與幾年前的“後真相”彼此呼應。

過去一年,随着AI技術的更新及全面普及,公衆對清晰性的追求導緻“真實”一詞搜尋量激增,因為區分事實與虛構難度也逐漸更新。在科技推動之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革,ChatGPT、人工智能應用Pika、文心一言、騰訊混元等等大模型的推出,讓真相、真實與虛拟、科幻的邊界越來越難以區分。

而智能算法的普及,則不斷強化引領着大衆原有的立場,甚至原有的新聞媒體機構的公信力不斷下降。權威層面的缺失,讓人們對于“真相”的判定标準也随之改變。

人們對何為真實的判斷開始變得模糊,甚至在資訊繭房中迷失自我?面對技術變革的沖擊,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基于此,TOPHER特推出本期特别策劃,希望人們能在《後真相時代》找到自洽的方法。

PART 1 人們為何重視真相?

在這個假新聞和另類事實大行其道的時代,公衆重視對真相的關注,并且強烈要求政客、商業領袖、社會活動家和其他職業溝通者為個人言論的真實性負責。因為,人們重視真相,願意為之抗争。

由為世界頂尖企業提供商業咨詢的說故事大師赫克托 麥克唐納所撰寫的《後真相時代》一書,則用生動的故事向我們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資訊傳達者肢解、扭曲和掩蓋的。

他在大量執行個體的基礎上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同時告訴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争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作為後真相時代的資訊消費者,上當受騙有時在所難免。唯有洞悉真相的運作模式,我們才能更有智慧地處理資訊,甚至通過改善真相的講述方式達成目标。

本書談論的是真相而不是謊言,盡管其中的許多内容涉及如何像使用謊言一樣使用真相。作者認為,導緻溝通者說謊的本能、壓力和動機也會驅使他們以極具誤導性的方式使用真相。通過展示他們的做法,作者希望鼓勵更多人發現和指出具有誤導性的真相。

例如,可以通過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使用不同形式的真相,起到團結、鼓勵和轉變的作用。因為合适的真相可以團結一家公司,鼓舞一支軍隊,加速新技術的發展,為政黨召集支援者,激發整個組織的活力、創造性和熱情。

本書是為所有願意真誠溝通但也知道真相需要選擇的人寫的。它是為所有厭倦了被政客、營銷人員和公關人員用符合真相定義的言巧語牽着鼻子走的人寫的。

哪些真相能夠最有效地說明你的觀點?哪些真相可以鼓勵你的組織?哪些真相最符合道德?哪些真相可以被用來說服我們采取違背個人利益的行動?我們如何挑戰具有誤導性的真相?《後真相時代》應該可以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

最後,作者指出,真相是個多面體,别有用心者隻描繪其中的一面,因而我們必須擦亮雙眼,看清真相如何被别有用心者挑選、加工和塑造。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圖檔來源: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薦書:《後真相時代》

作者: [英] 赫克托·麥克唐納

譯者: 劉清山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品方: 後浪

副标題: 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PART 2 人們如何審視真相?

登陸一個網站,打開一個APP,我們享受其中的優質内容,并沉浸其中,然而,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并非它原本的面貌。這是因為其背後隐秘且龐大的内容過濾機制,已經事先為使用者掃除了無數劣質、不良的内容。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套商業過濾機制的操控者,以及具體實施篩查工作的執行者,仍然是活生生的人。

進入社交媒體時代,網際網路上的内容日益混亂駁雜,商業性内容稽核已成為一項廣泛存在、極為必要的工作。基于此,數以百萬計的稽核員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他們評估社交平台使用者上傳的資訊,篩選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論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種原因,這個行業長期遊離于社會關注之外,從事相關工作的稽核員群體也不被大衆所知。

在一個自動化、智能化的時代,網際網路的商業性内容過濾機制為何仍然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從事這項工作的普通員工,他們每天如何開展工作,面對的是什麼,又遭遇了什麼?他們的經濟權益、身心健康是否得到了保護?他們對于自己的勞動、社交媒體經濟乃至網際網路的文化和政策,又有哪些敏銳的了解和洞察?

在由撰寫的莎拉·羅伯茨《幕後之人》一書中,作者曆經2010—2018年長達八年時間的調查,基于對從矽谷到菲律賓、專業稽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體的一線員工的采訪,對商業性内容稽核這一行業進行了充分的社會研究。

本書對這個不被人所知的行業進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網際網路商業性内容稽核工作的不同類型,包含短期合同工、專業公司、外包、零工等,揭示了稽核員們的社會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職業發展等,并針對内容稽核過程中出現的政策争議、犯罪制止、社會影響等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除了突破了網際網路公司保密協定、地域限制等重重阻礙,采訪到商業性内容稽核員之外,莎拉·羅伯還與學者、律師、記者等在内的更大群體進行溝通,使得内容更加詳盡。

本書對于網際網路内容稽核員這一“幕後之人”群體的揭示性調查,不僅對商業網際網路的現實做出了獨到的描述,還提供了對數字時代全球化勞動力未來的洞察。作者從同情和共情的角度出發,深刻了解了内容稽核員在全球數字勞動力市場中的位置。羅伯茨巧妙地戳破了社交媒體上内容自由流動的神話,并且引起了對數字勞動者工作的批判性關注。

無論你之前如何看待網際網路的運作方式,現在都要準備好重新審視它的一切。所有使用、信任網際網路客觀性的人,都須閱讀該書。我們相信,這本書将會令人們對現代網際網路的思考更為清晰。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圖檔來源:廣東人民出版社

薦書:《幕後之人》

作者: [美]莎拉·羅伯茨(Sarah T. Roberts)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标題: 社交媒體時代的内容稽核

譯者: 羅文

PART 3 人們如何了解真相?

人們交談着,卻無法互相了解;表達着,卻越發感到孤獨。或許這正是當代社會的一大通病,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活在一個旁觀的世界中,然而當某些公共事件發生時,又以“真理戰士”的形象出現在衆人眼前。

尤其是在“後真相”時代,資訊迅速傳播讓人們對社會事件的翻轉習以為常,“陰謀論”更是參與其中煽風點火,沒有人關心真相是什麼,人們統統都是在宣洩情緒,随之而來的便是肆意泛濫的網絡言論。

《消失的塞布麗娜》一書,則為人們重制了這種社會困境。本書主人公塞布麗娜失蹤後,周圍人的生活随之發生了劇變,她的男友特迪變得精神恍惚、一蹶不振,她的妹妹桑德拉則在渾渾噩噩的等待中幾欲抓狂。與此同時,一名美國空軍士兵也是以而陷入了猜忌與陰謀組成的謎團……

正當事件陷入迷局之時,一盒寄給報社的神秘錄像帶引發軒然大波。透過錄像畫面,人們窺見了一場真正的災難:那些不知姓甚名誰的網友,躲藏在鏡頭背後的記者,使用化名的電台主播……他們反客為主成為了“塞布麗娜失蹤案”中的主角,甚至不惜采取謾罵、侮辱、恐吓的方式,叫嚣着要得到所謂的“真相”。

但是,這一切隻是為了最大化地利用這場災難的價值,而非真正關心塞布麗娜的下落以及她的家人的感受。此時,“真相”已然不再重要,“人性”隻能淪為這場怪誕表演中的裝飾品。虛假新聞泛濫、網絡暴力猖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消失的塞布麗娜》深度剖析了當代人時刻面臨的嚴峻問題。

通過發生在塞布麗娜身上的種種,本書作者尼克·德納索對我們生活的世界進行了一場冷靜的旁觀,探讨一個我們非常熟悉卻又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

的确,人們真的關心真相嗎?《消失的塞布麗娜》中那些所謂的“生活法官”又是不是真的懷揣同情呢?面對當下這個世界,當與事件不符的另一種真實發生時,我們又該如何判斷真僞呢?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那群自認為認清真相的人們開始捍衛内心的所謂正義,發送郵件并向事件的相關人員提出死亡威脅,他們用言語化成利劍傷害着無數無辜的人員,而非尋求背後的真相。

實際上,作者通過本書為我們警醒,類似塞布麗娜的故事在未來會發生的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或許擁護的不是真正的正義,而是内心已經固化的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塞布麗娜》以圖像小說的形式展現在衆人面前,通過那些沉靜、極簡、陰郁的畫面,以嚴肅的态度探讨網際網路時代的道德狀況,為讀者帶來了與衆不同的閱讀體驗。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圖檔來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薦書:《消失的塞布麗娜》

作者:[美] 尼克·德納索

譯者:李溪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後浪

PART 4 技術如何改變真相?

1964年,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曾指出:“電子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在其與古騰堡技術的碰撞中,我們變得麻木,又聾又瞎又啞。”

的确,數字化資訊交流的提升讓我們變得愈加麻木和疲憊,這種狀态被稱之為「資訊疲勞綜合征(IFS,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也是由過量資訊引起的一種心理疾病,通常IFS患者會抱怨分析能力不斷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普遍焦慮,或者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

1996年,英國心理學家大衛·劉易斯對此病做出定義。起初,IFS患者主要為需要在工作中長時間處理大量資訊的人群。如今,我們每一個人都被IFS波及,原因在于,我們所有人都面對着快速增加的大量資訊。

現在的人類雖然擺脫了工業時代奴役、剝削的機器,但數位裝置同樣帶來了一種新的強制,一種新的奴隸制。基于可移動性,它把每一個地點都變成一個工位,把每一段時間都變成工作時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的剝削甚至更為高效。

另外,智能手機在給與更多自由的同時,從中也産生了一種災難性的強迫,即交流的強迫,而社交媒體大大強化了這種強迫。

那麼,數字技術的背後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交流形式的變化讓情感更加枯竭還是豐富?網絡媒體時代帶來新的倫理困境又有哪些?以上問題在韓炳哲撰寫的《在群中》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韓炳哲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精神分析師,他指出,我們如今正邁向數字精神政治的新時代,監視社會擁有進入集體潛意識的通道,以此幹涉大衆未來的社會行為,并且由此發展出極權主義特征。

與此同時,數字媒體在主觀判斷之外,極大地改變着我們的行為、感覺、情感、思維、生活,然而,我們卻無法對結果做出全面判斷,這種盲目,以及與之相伴的麻木共同構成了當下的思維危機。

通過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韓炳哲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推進了大衆社會考察的很多關鍵範疇、重新連接配接了哲學與經驗,進一步揭示了數字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了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或許看完本書你會明白,大資料時代之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架構,以此來指導生活。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圖檔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在群中》

作者:[德] 韓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見識城邦

副标題:數字媒體時代的大衆心理學

PART 5 真相是否為幻象?

“我們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覺的人民。我們不敢破除迷惘,因為幻覺是我們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們的新聞、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冒險、我們的藝術形式、我們的所有體驗。"

造星運動、觀光景點、文學改編、門面組織、品牌廣告……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其實皆是人為捏造的“幻象”。幻象充斥我們的體驗,技術進步令其愈發多彩、愈發有說服力、愈發“真實”,最終圍剿現實。

由曆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撰寫的最具突破性的作品《幻象》一書,則敏銳地描述了大衆文化轉型的方方面面:新聞業不再忠實報道,轉而炒作熱點;媒體迎合公衆,量産朝生暮死的娛樂明星;觀光景點專為遊客定制,卻又顯得千篇一律;營銷廣告亦真亦假,鋪天蓋地;文學改編層出不窮,花樣翻新……

作者全面觀察美國新聞行業發展和社會變化,系統回顧了公共意識從注重真實轉向愛好虛假的過程,準确剖析了大衆媒體興起和技術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内容涉及新聞、選舉、旅行、出版、電影、廣告等多個領域,深度剖析我們為何沉溺幻象無法自拔。

本書為20世紀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一經出版即在學界和社會引發熱議,啟發《娛樂至死》《景觀社會》《消費社會》等多部經典著作。

即便在出版半個世紀後,也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如此成功地塑造大衆媒體時代美國文化轉型的觀念,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美國人的意識如何從注重真實轉向愛好虛假……

作者将在本書中,帶你戳穿失真濾鏡,走出自欺困境,助你在海量資訊中辨認出真相,清醒生活。

特别策劃 | 你以為真相就是真相嗎?

圖檔來源:新經典文化

薦書:《幻象》

作者: [美] 丹尼爾·布爾斯廷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

原作名: The image

譯者: 符夏怡

真相的缺失,

新聞機構權威性的弱化,

并不意味着我們不需要真實性,

相反,它意味着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應當擁有比過去更高的資訊素養。

我們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

掌握分辨各種不實資訊、謠言和惡意的方法,

并利用技術,積極應對變革。

盡管前路漫漫,

但是尋找真實,相信真實,判斷真實

對于生存在數字時代的我們來說,

至關重要。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資料增長決策|高淨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