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熙華檢測IPO再進一步,遞表前二股東七折清倉套現

作者:藍鲸财經
熙華檢測IPO再進一步,遞表前二股東七折清倉套現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财經記者 李明昊

近日,深交所官網顯示,上海熙華檢測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沖擊創業闆IPO之路有了新進展,公司已對深交所第二輪稽核問詢做出相應回複。

熙華檢測此次IPO計劃募資7.56億元,其中5.56億元用于生命科學事業部及産業化解基地項目建設,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熙華檢測2015年在上海成立,成立之初以生物分析業務起家,正值"722新政"仿制藥一緻性評價的大背景,随之大力拓展國内化學仿制藥BE服務,之後業務逐漸擴充至藥物分析、DMPK、資料統計分析等層面。

熙華檢測在招股書中介紹自己是一家以生物分析、藥物分析為核心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提供商,緻力于為全球制藥企業提供高品質、高效率的臨床前DMPK、臨床階段生物分析、資料管理與統計分析及藥學研究(CMC)的全流程、一體化服務。

從業績表現上看,熙華檢測在2020年至2022年增長比較穩定,淨利潤表現卻難言樂觀。在中國龐大的CRO市場中,熙華檢測的份額雖逐年提升,但份額比例仍處于較低水準。

規模處同行業尾部

熙華檢測的主營業務可以劃分為生命科學和CMC兩大闆塊,其中生命科學業務闆塊主要包含生物分析服務、資料管理與統計分析服務和臨床前DMPK服務;CMC業務闆塊主要包括藥物分析、原料藥(API)與制劑的工藝開發與優化等。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熙華檢測實作營業收入2.12億元、3.56億元、4.67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别為7824.80萬元、4921.54萬元、7283.1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熙華檢測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8.34%的前提下,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降22.61%。

熙華檢測表示,公司收入增速高于淨利潤,一方面系報告期内公司不斷拓展新業務,新增業務在開辦前期人工、裝置、廠房等固定投入較多,緻使成本、費用增長先于收入;另一方面系公司對生物分析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毛利率較高的一緻性評價生物分析業務收入占比持續下降。

在熙華檢測的招股書中,公司選取了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美迪西、陽光諾和4家作為行業可比公司,但事實上,從規模上看,熙華檢測目前仍處于行業尾部位置。

2022年,藥明康德實作營業收入393.21億元,康龍化成實作營業收入102.4億元,美迪西實作營業收入16.59億元,陽光諾和實作營業收入6.76億元,熙華檢測實作營業收入僅4.64億元,收入規模與其他四家同行相差甚遠,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營收分别是熙華檢測的84.74倍、22.07倍。

從淨利潤表現上看,2022年,熙華檢測扣非淨利潤為6255.3萬元,僅達到藥明康德的0.89%、康龍化成的5.18%,即便是四家中扣非淨利潤最少的陽光諾和,其扣非淨利潤也比熙華檢測多了近一倍。

熙華檢測也在招股書中表明,藥明康德、康龍化成二者成立時間、一體化轉型期較早,業務綜合性較強,實驗室分布較廣,并與國際接軌,市場佔有率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二股東七折清倉套現

作為一家還未上市的公司來說,熙華檢測的股權相對比較分散。

招股書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為邢金松,其直接持有公司21.2509%的股份,通過擔任蘇州熙坤、蘇州熙高持有公司4.2502%、4.2502%的股份,并通過與麗水熙康及其執行事務合夥人禹家義(系邢金松親屬)達成一緻行動關系進而控制公司6.0187%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35.77%的股份。

有業内人士表示,實控人持股比例30%多屬于持股比例較低的情形,若成功發行後實控人持股會進一步稀釋,容易引發市場對公司上市後控制權穩定的擔憂。

邢金松為1968 年生人,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系,2005年 5 月至 2014 年 8 月,于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任副總裁。正是因為藥明康德的這段經曆,讓邢金松創辦的熙華檢測納入了衆多“藥明系”成員。在公司的五位進階管理人員中,有四位都有“藥明系”的任職經曆,此外,公司三位監事會成員中,有兩位也來自“藥明系”。

在深交所的問詢中,熙華檢測的一位非“藥明系”成員成為了深交所重點問詢對象,此人就是熙華檢測的發起人之一、公司現任人力資源總監沈曉民。

招股書顯示,熙華檢測創立之初,沈曉民持股35%,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20年,公司引入沈曉民之父沈根融100%持股的熙弘生物。2022 年 6 月 22 日,熙華檢測最後一次增資完成,熙弘生物以14.4035%持股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

2023年3月,也就是熙華檢測遞表的三個月前,熙弘生物以合計約6.05億元總價将其持有的5703.30萬股轉讓給上海康鋆、紅杉雅恒、君度景明、君度晟弘、張科禾潤、揚州沣華、安元創新、海甯翰馳、青島景暢和平潭寶鼎等10名外部股東,轉讓完成後,熙弘生物不再持有熙華檢測股份,沈曉民個人還持有熙華檢測0.0453%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該交易價格對比熙華檢測60億元估值打了七折,按照轉讓價格10.61元/股計算,更是相當于一年前外部股東增資價的一折左右。

天眼查資料顯示,熙弘生物當初對熙華檢測的投資金額為950.55萬元,熙弘生物清倉後,從熙華檢測身上賺了近6億元,投資回報高達63倍。

高額商譽壓力懸頂

熙華檢測的高額商譽也成了深交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熙華檢測高商譽的原因主要為,公司在報告期内先後收購了 Primera 和 TCM 兩家子公司,其中 TCM為熙華檢測報告期内前五大客戶。

Primera于2002年成立于美國,主要從事藥物分析等CRO服務。公司于2019年、2020年和2022年分三次合計花費4235萬美元收購了Primera 77.06%的股權,形成商譽2.25億,并于2020年5月納入公司合并報表。

TCM于2003年成立于美國,主要從事資料管理和統計分析業務。2022年6月,公司花費1860萬美元收購TCM 60%股權,形成商譽1.14億,并于當月将其納入合并報表。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熙華檢測合并财務報表中商譽的賬面價值為2.08億元、2.03億元和3.41億元,占資産總額的28.18%、22.56%和22.45%。

從熙華檢測的收入組成上看,其收購的兩個公司也确實為業績帶來了不錯的增長。熙華檢測第一大闆塊生命科學業務中的資料統計分析業務主要來自TCM,第二大闆塊CNC業務中的藥物分析全部來自Primera,原料藥與制劑業務與南方制藥高度相關。

2022年,TCM的資料統計分析業務和Primera的藥物分析業務營收合計分别為1.98億,而2022年全年熙華檢測的收入為4.67億元,僅收購的兩個公司貢獻的營收就占公司當年營收的42%。

雖然TCM和Primera為熙華檢測貢獻了四成以上的收入,但是高額的商譽也代表着收購時的溢價嚴重,一旦TCM和Primera業績出現問題,商譽就面臨着減值風險,進而讓投資者蒙受投資損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