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作者:鄄城縣融媒體中心

近日,北方多地出現降雪,銀裝素裹的街道讓人們感受到了冬日的夢幻雪景。然而,氣溫驟降以及雪後濕滑的路面卻容易導緻突如其來的“災難”。12月11日,北京迎來2023年冬天的首場降雪,60多歲的市民崔阿姨是一位運動愛好者,每天早上都下樓活動,北京的這場初雪也未能阻止崔阿姨鍛煉身體的腳步。“沒想到快走到家了,腳底下打滑摔了一跤。”在摔倒的一瞬間,崔阿姨下意識用右手“撐地”,導緻桡骨遠端骨折,被家人送到社群醫院拍片,随後到積水潭醫院急診就診。和崔阿姨情況類似的患者不在少數,摔倒後最易骨折的三個部位是腕部、髋部和踝關節,其中,“大多數人滑倒後的第一反應是,導緻摔倒的力量經手腕傳導至前臂,進而形成桡骨遠端骨折。”北京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創傷骨科主治醫師王陶介紹。

雪天任何年齡段不小心都容易摔倒,但以老年人居多,摔傷的部位也有一定規律,第一位是手腕,第二位是腳踝,第三位是胳膊肘和肩膀,此外,腰椎骨折也是老年人坐地後容易造成的損傷。雪後建議市民盡量減少出行,尤其是雪被清理、地面殘留着薄冰時。但如果不得不出門,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可以防止受傷呢?萬一摔倒感到“不對勁”,緊急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Question1:雪後出行,防摔注意事項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一、看

時刻保持警惕,觀察路面情況。

下雪天,戶外有很多地方都是比較濕滑,容易滑倒,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心。尤其是很多路面雖然沒有積雪,但是結了薄薄的一層冰。這種情況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引起滑倒的。

二、穿

保暖但不要影響行動,避免安全隐患。

雪天出行,要戴手套,穿保暖的衣服;褲子不可過長,以免踩到褲腳發生跌倒;襪子合腳,不穿滑腳的絲襪;鞋帶要系緊并且鞋帶不可過長,以免踩到鞋帶引起跌倒;挑選合适的防滑鞋子。特别提醒:一些名為“雪地靴”的鞋子,并不适合雪天穿着,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既不防水也不防滑,下雪或者化雪的時候穿它不但很容易濕透,還可能更易滑倒。登山鞋等雖然溝紋深,但一般鞋底很硬,如果縫裡塞滿了雪,反而會更滑,并不适合雪天穿着。

三、穩

放慢速度、找平衡。

放慢走路速度

下雪天出行時,最好預留更多的時間。每一步都要踩實,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路才不會滑倒,尤其是碰到不平的路面,更要放慢步伐。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防滑步态:學企鵝走路步幅大時,腿部也擡得高,身體重心變化較大,更易摔倒。走較窄的路面時,兩腳左右間距不能太小,應保持約20厘米的距離。走在雪地上時,要把重心前移,盡量讓腳底全接觸地面,讓小腿與地面垂直。

避免黑暗中行走

在下雪天,光線不足增加了滑倒的可能性。是以要盡可能保證出行環境的光線充足,盡量避免在黑夜中出行,必要時可以攜帶手電筒。

老年人避免外出

老年人應盡量避免雪後出行,如需外出,盡量有家人陪同。如外出使用拐杖等輔助行走的器械時,切勿過分依賴,将全身重量倚靠在上面,否則一旦打滑将更容易受傷。

騰出雙手

不要玩手機!不要手插兜!不要提重物!避免注意力被分散,視野變窄,導緻身體失去平衡,且很難迅速做出反應。

Question2:雪後哪些地方最易滑倒?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01斑馬線

一些斑馬線是漆面材質,為的是在夜晚反光提醒路人,但雪後會比較滑;有些斑馬線本來不滑,但随着反光面被使用磨損,走起來也容易打滑。另外,斑馬線上積雪後,因人和車通行頻繁,雪踩實了也更加滑。現在已有很多城市開始使用防滑材質的斑馬線,這樣比較安全。

02車輛出入頻繁區域

例如停車場和加油站出入口,因汽車通行頻繁,雪會被壓得很實,加上輪胎摩擦,會變得非常滑。另外,這些地方也常有斜坡。同理,公共汽車站也是易摔倒的地方,尤其是上下車時重心容易不穩,要小心。

03地鐵或地下通道出口

這些地方人流量大,行人交織且速度較快,路面易有積水、泥濘,易結冰,特别是有台階或斜坡,非常危險。

04瓷磚地面

踩完雪地進入地鐵、商場、辦公樓等,鞋底嵌的雪接觸瓷磚會非常滑;最好在門口跺跺腳,除去部分鞋底的雪再行走。

Question3:摔倒後如何正确應對?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雪後骨折患者增多,如何預防意外發生?一些誤區要避免

雪天路滑,容易出現摔傷、骨折的情況,一旦摔倒,以下三點要特别注意。

1首先要保持冷靜,尤其是老年人,一旦情緒激動,極易引發各種問題特别是心腦血管方面的問題。2其次是不要着急起身。如果已經發生骨折,強行站起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應立即撥打120,等待醫護人員救治。3摔倒後若當時沒有異常感覺,但随後感到不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處理、早治療。

骨折後要“傷處制動”

老年人身體協調性較差,而且骨質疏松問題較多,一旦摔倒,下意識會伸手去扶地,導緻手腕骨折。此外還有膝蓋膑骨骨折,胯骨、腰椎,都是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摔傷骨折後要立刻進行“傷處制動”,也就是限制活動,以防止傷處移位。如果發現身體某個部位非常疼痛,切忌強行支撐,避免二次傷害。雖然,用手撐地是導緻雪後骨折的常見成因,但一旦面臨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況下,“用手撐地”卻是相對來講“最佳”選項。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護士長,主管護師趙霞表示,相對于臀部着地或一側身體着地,用手撐地給老人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的難度要小得多。如果摔倒的時候,用手撐地,往往損傷的是腕關節,頂多導緻尺骨遠端或桡骨遠端骨折。這種手臂骨折在護理上不需要卧床,而且康複訓練也容易做,更不會發生緻命的并發症。而老年人跌倒時坐到地上,支撐點落在臀部,很容易導緻股骨頸骨折或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摔倒後,通常倒在地上自己不能起來。骨折後需要卧床3個月,愈合非常慢。如果椎體壓縮超過1/2,情況就比較嚴重了,需要手術治療。如果可能的話,一旦感覺即将跌倒,盡可能降低身體的重心,減少滑倒時的沖擊力,但如果來不及反應,手撐地相對來講是合理的做法。

1比如常見的腕骨骨折,可以用另一隻手托住受傷手腕,或者用硬物(例如書本、紙殼)托着手及前臂,用帶子懸吊在脖子上,或用繃帶固定在胸前。2如果是胯骨或腰發生骨折,千萬不要背着或抱着傷者移動位置,一定要平躺位送醫。3如果情況嚴重,摔倒後發現存在流血創口,或觀察到骨骼直接暴露于開放傷口外,先用幹淨的紗布或毛巾臨時包紮,原地撥打120呼叫援救,不要擅自移動傷者,注意保暖,等待醫生處理。注意,如果是完全骨折,并且骨頭已經刺出皮膚外,千萬不要試圖把骨頭按回去。

“不太疼”也可能是骨折

骨折是摔傷的嚴重後果之一,但除了變形比較明顯的骨折,人們自己不太容易分辨是否骨折,是以受傷後要盡快送醫,這關系到傷者能不能順利康複。

此外,還有很多人是因為傷處疼痛不明顯,導緻忽略了病情而延誤時機。很多人以為骨折會特别疼,如果不太疼痛就應該是沒有骨折,其實是否疼痛和骨折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是取決于個人對疼痛的耐受力。特别是老年人,有的老人骨折、骨裂後疼痛不明顯,甚至可能不影響正常活動,就以為沒事,而忽略了傷勢。

先冷敷,消腫後再熱敷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外傷所緻的水腫,無局部皮膚破損,僅為軟組織損傷,這種情況下,24小時以内局部冷敷有助于收縮血管,防止水腫進一步增大,減輕疼痛症狀。待24小時後,傷處消腫,再進行熱敷,有助于活血化瘀,促進水腫的吸收。摔傷後,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揉傷處,覺得這樣可以減輕疼痛,緩解傷情,事實上,摔傷後立即按摩,不僅不利于傷處恢複,甚至還可能加重傷情。

來源:山東疾控、健康中國新視界【免責聲明:我們緻力于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資訊時侵犯了您的利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在24小時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