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光伏投資将首次超過石油

作者:酒死了
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今年光伏新增裝機再次超預期發展。

12月15日,2023光伏行業年度大會在江蘇宿遷舉辦。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下稱光伏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會上表示,今年光伏行業增長勢頭強勁。

1-10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142.56 GW,同比增長145%,創曆史新高。截至目前,全國新增發電裝機一半以上都來自光伏發電。

根據光伏協會資料,同期中國光伏制造端(矽料、矽片、電池、元件)産量也再創曆史新高。其中,多晶矽産量約114萬噸,矽片産量約460 GW,電池片産量約404 GW,光伏元件産量約367 GW,同比增長均超過70%。

即便行業變化不斷,但光伏需求增長依然有着高确定性。

王勃華表示,全球清潔能源相關投資已連續八年超過化石能源。預計2023年太陽能投資将達3820億美元,石油投資将達3710億美元。這意味着太陽能投資在曆史上将首次超過石油。

在這種情況下,光伏協會第二次上調2023年裝機預測,預計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由305-350 GW上調至345-390 GW;中國光伏新增裝機由120-140 GW上調至160-180 GW。

從今年新增裝機的類型看,分布式占比略高于集中式,但集中式增速更快。前三季度,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61.79 GW,同比增長257.8%。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67.14 GW,同比增長90%,其中戶用增長近乎翻倍,超過工商業光伏增速,兩者裝機量近乎持平。

“前三季度,集中式發力更加明顯。由于第一批風光大基地要求必須在年底前并網,是以四季度集中式發展可能還将更快。全年整體裝機結構中,集中式占比會同比有所提高。”王勃華表示。

雖然需求不減,但産業鍊價格下降給光伏行業帶來了一定沖擊。王勃華稱,中國光伏出口變化比較大,去年在“量價齊增”的态勢上,出口額在大基數基礎上仍增長超過八成,但今年“價”減得比較厲害。

光伏協會資料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光伏産品出口總額約429.9億美元,同比下降2.4%。

從“量”上看,受市場需求帶動影響,國内光伏産品出口量仍然增加。矽片、電池片、元件出口量分别為55.7 GW、32.4 GW、177.6 GW,分别同比增長90%、72%、34%。

相較去年同期,前三大出口市場佔有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元件出口市場更趨于多元化,前十大市場以外的區域份額增加明顯。

歐洲依然是最大的中國元件出口市場,約占出口額的52.9%,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占比有所下降;出口到亞洲的元件出口有所提升。

全球光伏投資将首次超過石油

“如果要說今年行業熱詞,一個是過剩,另一個是降價。”王勃華稱,從2月開始,光伏元件價格一路走低。10月起,多家企業光伏元件開标價格單瓦最低值跌破1元。

除價格外,今年光伏在資本端也已經開始遇冷。

“上次報告,我還在大肆誇贊光伏在金融領域左右逢源,但現在發生變化了。首先,8月後金融政策出現了階段性收緊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行業上市融資情況。”王勃華稱。

據光伏協會不完全統計,2022年上市光伏企業15家,今年截至目前隻有5家,約有40家光伏企業已進行了IPO的更新,正在等待上市,但進度可能會延緩,企業終止IPO的消息也時有傳出。

“盡管目前産業面臨風險挑戰,但産業整體向好的趨勢沒有變。”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資訊司處長金磊在上述會上表示,本周剛結束的氣候變化大會,相關代表承諾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産能增至兩倍,這些為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當地時間1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達成共識,各國需在能源系統中淘汰化石能源,以便全球到2050年實作淨零排放。

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30%,2030年将上升到近50%,屆時,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2.4倍,在淨零排放情景(NZE)中增長3倍,其中,近95%的增長來自太陽能光伏和風能。

協會同時指出,受消納、電力市場化交易、源網建設進度等不确定因素影響,未來市場将更加難以預測。

在新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已成趨勢。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李碩在大會發言中提到,貿易風險仍需警惕,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目前走出去的企業存在對海外投資風險認識不足、對當地政策了解不全、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滞後等問題。商務部将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為推動光伏産品貿易高品質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金磊表示,工信部電子司将釋出2024年新版光伏制造行業規範條件,提升相關技術名額要求,深入實施推動能源電子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光儲端性的融合發展,适時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調節,擴充行業的應用。

同時,工信部将推動産業創新、加強行業自律和配套建設、深化國際合作和機制,落實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搭建光伏對接合作平台,支援拓展國際合作的新模式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