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選》(第一卷)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

作者:楊谷讀經典

列甯: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屈指算來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蒼顔老者,無非就是3萬6千天,這還是算高壽的。

念國小的時候,詞彙量也不豐富,寫作文時通常會使用的句式:我這一生或我這一輩子。

這時候老師總會說:你才多大,就一輩子了。

現在想來也是有趣,轉眼之間已至而立之年,曾經的點滴仿佛在就在昨天清晰可見。

時間真是不等人,流速真的好快,我現在越來越了解為什麼人們通常把時間比作河流的意義,潤物細無聲、悄無聲息之間在身邊溜走。

你能夠感受到它,也能看得到它。

它是我們步履蹒跚的腳步,是眼角逐漸深刻的皺紋。

流淌着生命之水的這條河流,有歡笑,有淚水,有成功,也有失敗。

而在這條河流中,理想是我們的航标,它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迷失方向。

既然有理想就要努力去實作哦。

既如此唯有通過深入思考和理論創新,才能夠推動理想和人生的進步和發展,最終指導我們的生活。

因為大家都知道,理論最終還是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指導實踐。

毛主席在《實踐論》裡曾這樣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關于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主席認為:如果隻到理性認識為止,那麼還隻說到問題的一半。

而且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說來,還隻說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主席認為:理論是重要的,但也僅僅如此。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論,隻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

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抓住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再用到生産的實踐、革命的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去。這就是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

許多自然科學理論之是以被稱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學家們創立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後的科學實踐所證明的時候。

馬克思列甯主義之是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後革命的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的實踐所證明的時候。

辯證唯物論之是以為普遍真理,在于經過無論什麼人的實踐都不能逃出它的範圍。

《毛選》(第一卷)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

真理的不完全性

人類認識的曆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

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

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标準,所謂“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斯大林說得好:“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說到這裡,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嗎?

我們的答複是完成了,又沒有完成。

社會的人們投身于變革在某一發展階段内的某一客觀過程的實踐中(不論是關于變革某一自然過程的實踐,或變革某一社會過程的實踐),由于客觀過程的反映和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得人們的認識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體上相應該客觀過程的法則性的思想、理論、計劃或方案,然後再應用這種思想、理論、計劃或方案于該同一客觀過程的實踐,如果能夠實作預想的目的,即将預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在該同一過程的實踐中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那麼,對于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

例如,在變革自然的過程中,某一工程計劃的實作,某一科學假想的證明,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農産的收獲,在變革社會過程中某一罷工的勝利,某一戰争的勝利,某一教育計劃的實作,都算實作了預想的目的。

然而一般地說來,不論在變革自然或變革社會的實踐中,人們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毫無改變地實作出來的事,是很少的。

這是因為從事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着許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

在這種情形之下,由于實踐中發現前所未料的情況,因而部分地改變思想、理論、計劃、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有的。

即是說,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部分的或全部地不合于實際,部分錯了或全部錯了的事,都是有的。

許多時候須反複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到達和客觀過程的規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夠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即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

但是不管怎樣,到了這種時候,人們對于在某一發展階段内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運動,才算是完成了。

總結和思考

這一篇有些繞,需要大家靜下心來看。

實際上主要觀點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再次思考、總結後又指導實踐的辯證循環往複過程(一句話說完了:認識是螺旋式上升的)。

回到文章開頭說的,了解、學習哲學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是為了笃行。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老祖宗已經教給我們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典出:《禮記·中庸》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也好,學習某種技能也好,都得經過反複訓練才能完成。

“有弗學”的意思是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如果學了還不會,“弗措也”,也就是說絕不放棄。

這段話,不是對天才,而是對一般人說的,聰明人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

隻要有這種韌勁,開始哪怕遲鈍一點,會變得聰明的;開始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這既是學習的五個階段,也是人生的五重境界。

博學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如同海洋般浩渺無垠。隻有通過廣泛的學習,我們才能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審問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當我們擁有了廣泛的知識,接下來就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審問是對知識的質疑和挑戰,是對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慎思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當我們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後,就需要對其進行慎重的思考。慎思是對知識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是對其内涵和外延的全面認識。

明辨是人生的第四重境界。在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時,我們需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對事物的清晰認識和準确判斷,是對真理的堅守和追求。

笃行是人生的第五重境界。當我們具備了博學、審問、慎思和明辨的能力後,就需要将這些能力付諸實踐。笃行是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是對真理的驗證和證明。

這五個詞語不僅代表着我們對知識的追求和了解過程,更代表着我們對真理的堅守和實踐過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超越自我、實作自己的價值和理想。

下一篇:《毛選》(第一卷)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

期待大家關注、點贊、轉發,讓我們跟着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往期文章:《毛選》(第一卷)實踐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毛選》(第一卷)曆史唯物主義總結

《毛選》(第一卷)曆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和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