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傳統大學老路?新型研究型大學不能“迷失自我”

作者:NewEconomist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溫才妃

走傳統大學老路?新型研究型大學不能“迷失自我”

火箭發射是垂直上升狀态,運作過程中遇到阻力就會進入曲線狀态。以此類比新型研究型大學,就是最初發展勢頭很猛,但到一定時間會進入趨緩階段。

“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學有可能在主辦方态度、政府控制力度、社會聲望升降、學校上司換屆、财政狀況松緊、教師流入保持等方面發生各種變化。上述變化将直接影響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可持續發展程序。”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沈紅指出了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各種可能。

作為大陸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已走過13個年頭。不久前,在該校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論壇上,專家學者針對“新型研究型大學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展開了熱議。

評價帶來同質化風險

“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核心是要破解高等教育同質化問題。”廈門大學副教授陳興德的這句話,促使與會者思考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評價方式、産教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否真正實作了大膽創新探索,并與傳統大學相差別。

“如今還沒有一個為新型研究型大學量身定制的評價體系,用于判斷其辦學效果的好壞。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将它與傳統的研究型大學作對比。比如,它的某些科研名額上升得很快,就認為它辦得好。”同濟大學副教授張端鴻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會使新型研究型大學有意無意往傳統大學的道路上走。”張端鴻說,在建設初期,新型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引進上往往不拘一格。但一段時間後,一些學校便會強調“帽子”人才數量、注重排行榜評價,而不是期待引進的教師有改革銳氣、與産業有強關聯,進而推進學校的改革發展。“如果不能抵住誘惑,在追求各種人才的過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學就可能迷失自我。”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賈永堂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打破組織慣性,必須盡快實作組織創新,扮演探索者角色,不僅要增加資源支援,更要變革制度環境。

在擺脫排名架構的問題上,陝西科技大學副教授武建鑫建議評測“創新驅動”的程度,新型研究型大學創新驅動既要回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又要打破傳統大學知識轉化不暢的現狀,以有組織創新為社會作貢獻;評測“組織健康”程度,即教師在組織中能否以一種健康、舒心、愉悅的狀态工作;評測“制度先進”水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考核、評價,特别是對青年教師的評價給予較長時間的穩定支援機制。

高度依賴财政怎麼破

“我們動辄以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為榜樣,但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被關注的美國名校大多是私立大學,這意味着它們與公立大學面臨的壓力不同。”北京大學教授王蓉指出。

特别是大陸大學采取歐洲大學的固定支援方式,又傾向于支援美國大學對于教師的聘用和獎懲制度,在外部支援上維持以重點大學為主要投入對象的模式,緻使不能形成教師對于大學的反向倒逼機制。“如此下去,大陸高等教育可能得歐洲與美國模式之弊,而不得兩者之利。”王蓉說。

近年來,受多方因素影響,大陸的經濟形勢下行壓力較大,擁有較高财政依賴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面臨巨大挑戰。如何進行多元化籌資是新型研究型大學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新型研究型大學要通過産學研合作,以及外部募款的模式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同濟大學研究員蔡三發說。比如,西湖大學的辦學就是外部募捐的典型事例。

廈門大學教授王洪才指出,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形成内生動力的關鍵。“目前,高校的很多學術性工作占比較大,實用性不強,校企之間有一條鴻溝,對此我比較擔心。鴻溝一旦邁過,新型研究型大學就是一片坦途,否則便難以持續。”

此外,北京大學助理研究員周森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學沒有發展的曆史包袱,能否大膽地做一些新探索?比如,能否效仿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在收取較高學費的同時做好内控工作,控制好生均公用或生均人員支出?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應該考慮的問題。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優勢怎樣凸顯

在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改革探索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沈紅提出了新型研究型大學的4個内在特征,第一就是堅持将大多數學生培養為未來的拔尖創新者。

在研究中,蔡三發團隊給新型研究型大學畫了像。他們發現“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優勢尚未凸顯”。

如何在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盧曉中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守其作為研究型大學的“研究性”之正,要創“學科交叉融合、基層學術組織變革”之新。

他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在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領域發揮“領頭羊”作用。積極主動關注新領域、新賽道,更多了解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形成的生産力。同時,還要進行與學科發展相一緻的基層學術組織變革。

他舉例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樞紐和學域”取代傳統的“學院和系”。該校希望通過改變基層學術組織,真正實作學科交叉融合。

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看來,研究所學生教育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關鍵點,應該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真正的個性化教育在研究所學生階段。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在研究所學生階段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現。”

李志民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必須堅守幾個基本要求——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敏銳的靈感、豐富的想象力、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較好的表達能力。“如果沒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一個人的研究就會出現方向性問題,特别是在數學領域,缺少相關知識、素養是無法取得突破的。”

正因如此,蔡三發表示,要把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與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更好地結合起來,推動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這是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入的話題。

《中國科學報》 (2023-12-12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