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2023 年要結束了,但價格戰還沒結束。

文丨趙宇

編輯丨王海璐 黃俊傑

定價權是品牌最重要的資産。巴菲特曾說:“如果你有能力提高價格而不會輸給競争對手,那麼你的生意就非常好。如果你必須在将價格提高 10% 之前就向天祈禱,那麼你的生意就很糟糕。” 

在 2023 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如果一個品牌隻降價 10% 就能守住份額,已經屬于成功的典範。

今年 1 月,特斯拉率先在中國市場降價以提升訂單量。随後數月,一衆電動車廠商和燃油車廠商跟進,汽車價格戰在全行業打響。至 2023 年 12 月,這場價格戰已經持續近一年時間,激烈程度超出預期。

長安集團旗下電動車品牌深藍汽車 CEO 鄧承浩今年 4 月曾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年會論壇上稱,如果新能源廠商想要做到 50%-80% 的市占率,就一定會對燃油車發起價格戰。

到了 12 月,鄧承浩在 2023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的表态變成了,“價格戰打得此起彼伏,很多産品的價格遠遠偏離價值,其實這并不利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真正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顔偉說,今年汽車行業這場價格戰讓大家認識到:汽車廠商之前強調的服務、營運、産品定位等競争壁壘,都變得不再那麼有效,隻有降價才是最有效的。

相較于燃油車,電動車或許有着更大的降價空間。一位動力電池行業的從業人士告訴《晚點 Auto》,年初至今,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碳酸锂的價格從每噸約 60 萬元下降至約 10 萬元,這讓每輛電動車的平均電池成本降低約 1.4 萬元。

近一年的價格戰中,大多數汽車廠商隻能選擇以價換量,由于降價幅度遠高于成本降幅,個别廠商甚至在以負毛利賣車。一位汽車市場觀察人士對《晚點 Auto》表示,雖然大多數廠商因為價格戰折損了利潤,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能赢得市場佔有率其實就算是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比亞迪和理想今年引領了節奏,這兩家廠商的年銷量同比增幅有望達到 50% 和 180%。特斯拉作為最早發起價格戰的廠商,年銷量有望實作 33% 的同比增長,達到 60 萬輛。

新勢力廠商中的小鵬、蔚來則無望達成年度目标,預計會在年銷量同比增幅均不超過 30% 的情況下,雙雙錄得百億元以上的淨虧損。至于 BBA 甚至保時捷等傳統豪華品牌,雖然基本能夠維持銷量,但正面臨更大的競争壓力。

特斯拉引發價格戰

持續一年的降價是從特斯拉開始的。

今年 1 月,特斯拉中國宣布下調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全系車型售價。其中,Model 3 後輪驅動版的價格由 26.59 萬元降至 22.99 萬元,Model Y 後輪驅動版的價格由 28.89 萬元降至 25.99 萬元,兩款産品的一次性調價幅度均超過 10 個百分點。

在特斯拉之後,問界、小鵬兩個品牌迅速跟進降價。其中,問界 M5、M7 的價格下調 2.88 萬-3 萬元不等;小鵬 G3i 的價格下調 2 萬-2.5 萬元,小鵬 P5 的價格下調 2.3 萬元,小鵬 P7 的價格下調 3 萬-3.6 萬元。

理想沒有直接跟進降價,但在 2 月推出了價格更低的入門版車型。理想 L7、理想 L8 的 Air 版上市,相較于 Pro 版價格低 2 萬元,拉低了購買門檻。8 月,理想延續上述打法,推出 L9 車型的 Pro 版,其價格相較于 L9 Max 低了 3 萬元。同期,理想還面向在一個月内新定購理想 L9、L8、L7 中任一車型的使用者推出了限時 1 萬元的保險補貼政策。

比亞迪在增補入門款車型方面同樣引領市場。比亞迪今年 2 月推出秦 PLUS DM-i 冠軍版,起售價下探至 10 萬元以内,變相降價 1.4 萬元。汽車市場資訊與咨詢服務機構傑蘭路的研究員江璇瑤對《晚點 Auto》表示,這樣的定價政策當時在市場上引起很大震動。

受此影響,2 月 20 日,與秦 PLUS DM-i 同級别的燃油車日産軒逸開啟 7.98 萬元起售的 “限時降價” 活動,降價幅度為 2 萬元。後來,基本上比亞迪品牌的所有主流款型都推出了冠軍版。

蔚來也沒有直接降價,但通過把換電權益解綁,使得全系車型的起售價下調 3 萬元。蔚來鼓勵使用者換電,每個月贈送 4 次或 6 次換電權益。但 6 月将換電權益解綁之後,以此方案購車的使用者每次換電需支付 100-150 元費用。

燃油車市場的價格戰同樣慘烈。3 月,湖北省政府宣布對産自當地的部分燃油車型提供補貼,東風集團旗下包括東風雪鐵龍、東風日産、東風風神、東風标緻等 7 個汽車品牌的 56 款車型推出 “限時促銷” 政策,政府疊加企業綜合補貼最高可達 9 萬元。這一事件成為合資燃油車參與價格戰的導火索,近 40 家車企在較短時間内陸續跟進。一些原本還在猶豫的公司也都被一個個帶進來。

江璇瑤對《晚點 Auto》回憶道,“當時市場降價降得特别厲害,整體降幅達十幾個百分點,感覺所有燃油車廠商都打起了價格戰。”

豪華車放棄溢價,新勢力打破承諾

李顔偉将今年的汽車價格戰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兩場。上半年是以特斯拉為首,其在 1 月的降價直接帶動部分品牌跟進,此後燃油車的國六 A 車型清庫,又引發燃油車大面積降價。

下半年的降價主要發生在國産新勢力品牌,如極氪、蔚來的全系降價,以及新款問界 M7、小鵬 G9 和 G6 等改款車型的低價上市。

汽車價格戰發展到後來,即便是燃油車的一線豪華品牌,其部分重點車型也開始大幅降價,且不再追求豪華品牌溢價。

例如,奔馳的電動車 EQE,官方标價 50 萬元,今年下半年的市場成交價降到 35 萬元;寶馬的電動車 X5,官方标價 75 萬元,市場成交價是 47 萬元;一款路虎衛士的售價已經由官方标稱的 104.9 萬元降至 81.9 萬元。

一位豪華品牌的經銷商人士告訴《晚點 Auto》,價格戰讓傳統品牌的經銷商壓力很大:“因為虧錢是虧到我們頭上。”

他表示,今年以來,居民收入不達預期,導緻售價在百萬元級的豪華車型消費受到壓制。“像奔馳、寶馬的高端車型和保時捷這樣的豪華車型,日子也不好過。保時捷已經在今年正式下調了中國市場的銷量預期。”

豐田旗下的雷克薩斯品牌此前常年享受高端品牌溢價,産品價格很少受到市場波動的幹擾,卻也在今年下半年加入降價大軍。

據《晚點 Auto》了解,在去年大部分時間,雷克薩斯 ES 系列車型的市場行情十分緊俏,消費者即使願意加價,也大機率無法買到現車。随着價格戰的持續進行,今年以來,雷克薩斯 ES 系列車型逐漸經曆了一個從 “加價才有現車”,到 “不加價就有現車”,再到 “不僅有現車且降價 4 萬元” 的過程。

就連豐田旗下最著名的豪華 MPV 車型埃爾法,終端售價也同樣受到了價格戰的影響。過去,一輛埃爾法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在 80 萬元左右,消費者如果想要購買,不僅需要加價 80 萬元,在一些熱門城市,可能還需要排隊數月甚至數年時間。

《晚點 Auto》了解到,由于競争加劇,今年一季度,中國消費者購買一輛埃爾法的加價幅度已大幅降至 40 萬元左右,四季度又進一步降至 17 萬-18 萬元。

燃油車廠商普遍采用經銷商模式,其降價就展現在終端優惠上;而電動車廠商更多采用直營模式,他們會把很多降價動作放在購車權益裡,例如贈送保險、減免尾款等,盡量不直接做終端降價。但在今年下半年,電動車廠商也開始采取更加直接的降價方式,力圖刺激消費者購買。

阿維塔 11 鴻蒙版的價格比之前低了 2 萬-5 萬元;目前市場上最火爆的新款問界 M7,則是從老款所在的 30 萬元價格區間直接降價 4 萬-5 萬元,進入 25 萬元左右價格區間;2024 款小鵬 G9 共推出 5 款車型,相較老款最高降幅達 11 萬元,最低降幅也有 4.6 萬元。

今年 5 月,在 2023 年一季度業績溝通會上,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表示,在競争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小鵬希望采用規模優先的平衡定價法。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何小鵬當時 “規模優先” 的提法,實際上已經為小鵬 G6、2024 款小鵬 G9 的低價上市埋下伏筆。

至于沒有老款車型包袱的新品牌,其降價舉措顯得更加為極緻。11 月 30 日,剛上市一個月的極越 01 全系官降 3 萬元。對于已經下定或提車的老車主,極越直接給予 3 萬元現金補償,這是特斯拉老車主所不曾享受過的待遇。

比亞迪和理想可能是最後跟進顯性降價的兩個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進入四季度,兩家廠商都改變了此前隻線上下終端放出優惠政策的做法,轉而直接線上上官方管道釋出車型降價資訊,全力沖刺年度銷量目标。

以往,理想管理層時常會用産品價格強調其豪華品牌的形象。今年 1 月,理想 CEO 李想還在微網誌發文稱,“理想 L9 會堅守 40 萬-50 萬元的價格區間,理想 L8 和 L7 會堅守 30 萬-40 萬元價格區間。” 但進入四季度,理想 L7 的終端起售價已經低于 30 萬元。據《晚點 Auto》了解,目前理想的終端優惠幅度最高可達 3 萬元以上。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乘聯會與第三方市場咨詢機構安路勤聯合釋出的報告顯示,從 2023 年 1 月到 10 月,乘用車市場的平均降價幅度已經由 1.70 萬元波動上升至 2.47 萬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平均降價幅度則由 0.56 萬元波動上升至 1.19 萬元。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在汽車價格戰中,新能源品牌比傳統燃油車品牌更為強勢,而在新能源車企陣營内部,自主品牌廠商又會比合資車企更加主動。江璇瑤認為,包括新勢力在内的自主品牌廠商屬于在市場中主動打價格戰,而不是等到其他廠商的價格下來之後,再被動接受事實,調整産品價格。

她認為,新勢力廠商的生存壓力很大,一些品牌發展時間不長就消失了。如果沒有更強烈的占領市場的欲望,那麼新勢力廠商可能就會被從市場競争中淘汰。短時間内,隻有用利潤來換市場,才可能有後續的發展機會。

頭部新勢力廠商 “以價換量” 的政策總體上達到了預期效果。各家車企公布的銷量資料顯示,理想、蔚來、小鵬、零跑、哪吒、極氪等新勢力品牌 11 月的銷量均較 1 月實作大幅增長。其中,零跑的同期銷量增幅更是超過 1500%,11 月的銷量達到 1.85 萬輛。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價格戰的戰火還延伸到了資本市場。9 月 12 日,新款問界 M7 釋出,官方資料顯示,這款車型的累計大定已超過 10 萬輛。截至目前,理想汽車股價已較今年 8 月的高點跌去超過 25%。多位二級市場人士告訴《晚點 Auto》,新款問界 M7 的熱銷雖然沒有影響到理想的銷量和訂單量,但大幅壓縮了理想在 2024 年的單車利潤預期,這是引發理想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不同類型汽車品牌來說,新能源滲透率越高,其在價格戰中的态度就越強勢。在價格戰中首當其沖的,就是以新勢力廠商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乘聯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從約 44% 提升到 60% 以上,而豪華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目前為自主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雖然所有提升,但仍未超過 7%。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由于新能源市場的同比增速遠高于燃油車市場,對電動車傾斜更多資源的自主品牌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乘聯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累計增長約 6 個百分點,目前已穩定占據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豪華品牌和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降價一年,但還沒結束

在 2020 年初的一場線下分享活動上,李想曾表示,一個汽車品牌的銷量要往上提升,隻有兩個手段:提升産品價值或者降低産品價格。

今年以來,多數廠商選擇的是後者。然而,盡管已經曆這樣一輪全面而持續的價格戰,整體市場的增長仍然有限。乘聯會資料顯示,2023 年 1-11 月,中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為 1934.5 萬輛,同比增幅僅為 5.3%。

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累計同比增幅達 35.2%,月度同比增幅基本保持在 20% 以上。燃油乘用車的市場佔有率雖然仍然占到乘用車市場大盤的 65% 左右,但在今年前 11 個月中,其銷量有 8 個月出現同比負增長,累計銷量同比下滑 5.9%。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前述汽車經銷商人士認為,今年售價在 30 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銷量增速非常快,但這背後不一定完全是消費更新,反而可能是消費降級的結果。“消費者原本計劃買 60 萬、70 萬的寶馬 X5,現在買了 30 萬、40 萬的理想,最受傷的是二線豪華品牌。”

目前,汽車廠商向經銷商積壓庫存的情況較為普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資料顯示,2023 年以來,無論是豪華 / 進口品牌、主流合資品牌或者自主品牌,其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始終保持在 50% 以上的高位。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庫存預警指數以 50% 作為榮枯線,50% 以下為合理範圍。庫存預警指數越高,反應出市場的需求越低,庫存壓力越大,經營壓力和風險越大。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解釋稱,由于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位于 50% 的榮枯線之上,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已經處于不景氣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價格戰曠日持久,但截至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并未出現有效的市場出清,頭部廠商的市場集中度也基本保持穩定。乘聯會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銷量排名前十位廠商的月度市場佔有率(CR10)保持在 60% 左右,CR5 和 CR3 則分别保持在 40%、28% 左右。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2023 年 3 月,王傳福曾表示,“在 10-20 萬元的價格帶,比亞迪有定價權,我們也希望平穩一點,不要搞得大家很難受,别人都沒活路。”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比亞迪還是中國汽車市場,一整年來的價格波動并不平穩。進入 11 月,比亞迪又對旗下王朝網和海洋網的多款産品啟動新一輪降價促銷。财報顯示,比亞迪三季度的汽車毛利率約為 22.2%,比特斯拉高出 6.5 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比亞迪仍然有較為充足的降價空間。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輪汽車價格戰發生并且持續的根源,主要在于供需關系的變化。

在市場需求層面,《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從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間,中國 20-49 歲人口數量減少約 1.04 億。這部分年齡段的人口是主力購車人群,中國汽車市場基本告别以首購為主、銷量連年高增長的 “黃金時代”,逐漸進入以增購 / 換購為主、總量相對恒定的新階段。

汽車價格戰持續一年,沒有赢家

前述國内頭部汽車經銷商人士說,2017 年以後,中國汽車市場的年銷量再也沒有超過 2500 萬輛,如果對比美國市場來說,這個數字整體是被壓抑的。

在市場供給層面,由于疫情消退和供應鍊恢複,2023 年以來,中國汽車産業的供應能力不斷提高。李顔偉說,一方面,市場參與者的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每家廠商能夠提供的新車數量也大幅增加,這讓原本就競争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變得更加擁擠。

與此同時,汽車産業屬于規模效應很強的制造業。就像王傳福在比亞迪 2022 年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到的,“月銷 3 千台和 3 萬台的差距非常大”,伴随生産規模的擴大,汽車産品的固定成本不變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這使得汽車生産的邊際成本遞減,汽車廠商天然有動力通過提高銷量來攤薄成本。

一位汽車産業的資深從業者曾對《晚點 Auto》表示,每一次汽車價格戰都是一輪車企淘汰出清的過程。

2018 年,中國車市寒冬疊加國六排放标準臨近施行,寶馬在當年 1 月發起價格戰,5 系豪華車降價 4.7 萬元,此後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陸續參戰。

在五年前的這次價格戰中,日本鈴木以 1 元價格出售在華股權,徹底退出中國市場;重慶力帆、觀緻汽車等在這一年之後基本從大衆市場消失;國内首家登陸 A 股的汽貿公司、市值一度高達 800 億元的龐大集團破産。

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哪家知名車企或汽車經銷商集團因價格戰被淘汰出局。是以,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并不會随着跨年鐘聲的響起戛然而止。2024 年,汽車價格戰很有可能還會以某種方式繼續下去甚至變得更加激烈。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