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作者:脊柱醫師張風江

“早睡早起身體好”這句話,你是不是從小聽到大?

在我們的觀念中好像對早睡這件事特别的執着,一旦某一天晚睡,或是通宵熬夜了,就覺得這是對身體的一次損傷,可能需要好幾天的充足睡眠來彌補。

久而久之在很多人眼裡,早睡早起就成為了一種養生的方式,特别是一部分中老年人,很少見到有10點之後還沒有上床睡覺的。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很大一部分人還會為無法及時入睡而感到焦慮,甚至選擇服用藥物來幫助入睡,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這種做法真的正确嗎?

最近的一篇新研究可能要改變這種想法了,研究表示,睡得早,或許并不是一件好事,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研究發現:早睡早起長壽或是僞科學?

根據常理來看,大部分人都認為早睡早起,要比晚睡晚起對身體有益,但是現實中許多常識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确的。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次相關實驗,研究人員召集了近8萬名成年志願者,進行了約5年的跟蹤調查,經過對志願者的睡眠和健康資料進行收集分析後得出了結果。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其中發現,有超過四千名志願者患上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發展對身體健康和壽命都有極大的影響。而這些志願者有超過25%的時間都在淩晨12點之後才入睡,這似乎就驗證了晚睡對身體不利的說法。

不過還沒完,研究人員發現另外還有一批近四千名志願者,同樣也患上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這些人大部分時間都在10點之前就入睡了,隻有10點-12點之間入睡的人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最低。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大資料統計分析的方式,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研究人員們認為,睡得太早或者太晚都有可能導緻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者說兩者之間有某種聯系,但這并不意味着早睡晚睡就一定會導緻心血管問題。

不過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暫時還無法确定造成這種關聯的具體原因,因為患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很多,睡眠問題可能隻是其中之一。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但是研究人員根據資料推測發現,這可能與我們睡前的狀态和生活方式有關,例如食用含咖啡因等興奮劑的食物、劇烈運動和精神狀态不佳等,這些問題可能導緻在入睡過程中不能形成規律,經常無法在身體需要休息的時間入睡,心髒等重要器官很難及時調整運作平衡,增加了入睡後心血管器官的工作負擔而導緻。

而能夠保持10點-12點之間入睡的人群,受到上述不良因素的影響較小,身體在休息——活動之間的切換較為合理和規律,身體器官的工作和自我修複相對正常,是以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最低。

不過醫生提醒,關于睡覺,除了要關注入睡時間早晚的問題,還有幾點也很重要,關乎到了整個睡眠過程的品質。

二、睡覺除了注意早晚,這幾點也同樣重要

1、睡眠時長

根據美國睡眠學會的建議,成年人每晚的睡眠時長應該在7到9小時之間,這麼多的睡眠時長是為了確定身體能夠充分休息和修複。

睡眠時長較短的人,可能會因為休息不夠而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睡眠時長較長的人可能會因為長時間低活動狀态出現腰酸背痛、頭痛、昏昏欲睡等問題。是以,7到9小時之間的睡眠時長可以被視為健康的參考标準範圍。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2、睡眠環境

首先,保持良好的房間溫度是營造健康睡眠環境的重要因素。

根據研究,大多數人對室溫在18°C到22°C之間感到舒适,這有助于促進入睡和進入深度睡眠。過高或過低的室溫都會幹擾睡眠,導緻人體體溫的調節被擾亂,可能導緻難以入睡或易醒。

其次,環境噪音會幹擾我們的入睡狀态,導緻睡眠的中斷和淺化。這是因為噪音刺激會引起人體内部的壓力反應,導緻激素的分泌和生理狀态的紊亂。

是以保持睡眠環境的安靜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耳塞、調節居住環境或使用白噪音等方法可以有效減少環境噪音,進而幫助我們獲得更深入的睡眠。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3、睡前飲食

睡前最近一段時間的飲食對于睡眠品質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睡眠過程中大部分時間身體都是在靜止或低功率狀态中度過,消化系統也會相應的進入休息狀态,如果睡前飲食過量、高鹽、高脂、辛辣和含有刺激性等,都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是以健康的睡前飲食應以低脂、低糖為主,避免攝入高脂肪和高糖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建議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魚類、奶制品、豆類等,可以促進褪黑素的合成,提高褪黑素對睡眠的調節效果,進而達到深層睡眠的目的。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三、醫生提醒:有睡眠問題,找準根源最重要

首先,睡眠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

以較常見的失眠為例,可能由生活習慣、精神狀态、身體疾病等多種因素引起。是以,僅僅靠吃助眠藥來解決睡眠問題是不夠也是不正确的,必須先找準問題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助眠藥都是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來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臨床上常用的助眠藥物有苯二氮䓬類藥物(三唑侖,艾司唑侖等)和非苯二氮䓬類藥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這些藥物能通過影響中樞的興奮性,減輕失眠程度,提高睡眠品質。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然而,如果不恰當地使用助眠藥物,則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對藥物的依賴性及抗藥性。

當長期使用助眠藥物時,神經系統會逐漸适應藥物的作用,導緻藥效降低,需要逐漸增加藥物的劑量來達到相同的效果,由此産生了對藥物的依賴。如果停止服藥,患者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抑郁等不良反應。

是以對于睡眠問題的治療,應該先找準問題的根源,才能有更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如果失眠是由于生活習慣不良導緻,如晚飯太晚、睡前過度興奮等,那麼通過調整這些生活習慣,一般就可以達到改善睡眠品質的目的,完全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老人常說“早睡早起”,其實是一種僞科學?睡得越早,壽命越短嗎

如果失眠是與身體疾病有關,此時盲目的選擇服用助眠藥的弊端就更大,不僅要承受藥物可能的副作用,還會耽誤身體疾病的治療時間,導緻更嚴重的并發問題。

是以治療失眠必須首先咨詢醫生找準問題的根源,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而實作有效的改善睡眠品質的目地。

總之,常識思維中的早睡早起,可能并不是一種對身體有利的行為,過早、過晚睡可能都會增加身體患疾病的風險,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當然,睡覺的重要性也并不是單純的表現在入睡時間的早晚上,還與睡眠時長、環境和睡前飲食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是以在遇到睡眠問題時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根據醫生指導選擇正确的應對方案。

【參考文獻】

[1]吳楚添,張晨星,肖琳,et al.睡眠時長和睡眠品質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風險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 2020, 23(36):7.

[2]萬政策.睡眠時長與心腦血管疾病患病情況的相關性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9.

[3]李志輝,張紫燕,黃曉梅,等.環境實體因素對睡眠影響的研究進展[J].環境與健康雜志, 2019.

[4]徐哲,張金霞,張秀紅,et al.中老年人睡眠時間與全因死亡風險關系的隊列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23, 26(28):3507-3512.

#文章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