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

作者 | 柯基的柯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華為一聲“号令”,帶動了整個汽車大盤的高漲。

11月28日下午,華為舉行秋季全場景新品釋出會,正式釋出了智界S7等新品,餘承東在會上首次公開确認華為車BU将走向獨立營運。

“華為車BU業務走向獨立營運,華為已向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發出股權開放邀請,并希望中國一汽集團加入,歡迎中國有實力的車廠,比如一汽,來參與共建、共同打造最領先的、極緻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産品。”餘承東強調,幫助車企造好車,幫助車企賣好車仍是華為堅定不移的方向。

早在11月26日,長安汽車就釋出公告稱,華為拟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産、銷售和服務的公司,而長安汽車拟出資擷取目标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40%。

截至11月28日收盤,首批參與合資公司的長安汽車股價漲9.82%,一汽解放、一汽富維雙雙漲停,北汽藍谷大漲8.31%,江淮汽車、賽力斯等跟漲。

似乎,随着華為明确自身定位之後,整個新能源汽車的賽道有了重新洗牌的迹象。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定心丸

華為此舉,算是明确自己在汽車業務上走“賣鏟人”的模式,以契約形式限制“不造車”的行為,給一衆合作夥伴吃下了“定心丸”。

華為在汽車業務方面有三種合作模式,一種是零部件模式,一種是華為HI模式,還有一種是智選車模式,第三種是合作最深的模式,賽力斯、奇瑞汽車、北汽藍谷以及江淮汽車均是該模式的主要合作夥伴。

無論是長安,亦或賽力斯、江淮這類車企,普遍以下特征:完備的汽車生産條件和經驗,卻沒有自主研發高端智能純電車型的能力;陷入轉型危機,銷量低迷;以及,較為弱勢,對代工不排斥。

對于上述轉型不順的車企來說,如果跟不上智能化與電動化的潮流,無疑是慢性死亡。“讓渡一部分靈魂”給華為,起碼能讓自己留在牌桌之上。

能夠說服上述車企安心與華為合作的關鍵因素有兩點:一是華為的實力幾何,二是華為的行為邊界在哪裡。

華為通過賽力斯的案例已經證明,自己具備幫助車企實作轉型的能力。

因背靠華為,賽力斯AITO問界新M7系列在去年以全年7.5萬輛的銷量成為業界“黑馬”,還被李想官方蓋章“打殘理想ONE”。但新能源補貼退坡和特斯拉降價卻打了問界一個措手不及。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月,問界系列銷量僅4475輛,環比下跌56%。

就在賽力斯進行調整的關鍵時刻,華為的“不造車”事件擾亂了節奏。今年8月傳遞量問界隻有5018輛,同期的理想卻傳遞34914輛。

後來又因華為的全力搶救,賽力斯奇迹般地重回新能源汽車的競争序列當中,9月12日問界新M7釋出至10月初的一個月内,首銷已經超過5萬台大定,相比于老M7今年1-8月平均不到1000輛的銷量來說,日均2000輛的新M7可以稱得上是奇迹,也難怪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會用“起死回生”來形容。

接下來,華為就要向車企展示自己的行為邊界,唯有保證不親自下場“造車”,才能徹底消除車企的顧慮。

華為已累計發展了超過300家産業鍊上下遊合作夥伴。包括智能汽車數字平台生态圈的100多家生态夥伴、智能駕駛計算平台生态圈的70多家生态夥伴、以及智能座艙平台的150多家軟硬體合作夥伴。

公開資訊顯示,截止2022 年底,華為已上市30 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已經發貨近200 萬套部件,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電動、智能車雲、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網關、雷射雷達、算力平台、ARHUD、T-Box 等産品與解決方案。

可以說,除了親自下場造車的“臨門一腳”,華為基本上已經具備了新能源汽車的“全産業鍊”能力。

那麼對于車企而言,與華為的合作可能不止是“讓渡部分靈魂”,極有可能演化為自己被“以虎謀皮”,成為華為親自下場造車提前練手的“測試版”。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甩包袱

作為“寒氣論”的始作俑者,華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内,将貫徹“降本增效”的核心戰略。

去年8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刷屏網絡。當時他表示,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砍掉一切不賺錢的業務。

今年3月,在華為年報會議上,時任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直言,“在2023年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内,持續生存和發展都将是華為公司戰略的核心命題。”

任正非還點名華為車BU,稱其“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線,要減少科研預算,‍‍加強商業閉環,研發要走子產品化的道路,‍‍聚焦在幾個關鍵部件作出競争力,剩餘部分可以與别人連接配接。”

車BU成立的初衷原本就是為了彌補華為手機業務下滑所造成的虧損,但幾年折騰下來,反而陷入了虧損泥潭。資料顯示,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華為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2022年,華為汽車業務營收20.77億元,研發支出超103億元,淨虧損達82億元。

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内卷還在加劇,華為馳援的大多數車企經營狀态并不樂觀,導緻華為這套“賣鏟人”邏輯在短期内很難從車企直接獲得預期的現金回報。

況且,華為的手機業務即便挾“遙遙領先”強勢回歸,但也是聚焦在高端機領域,貫徹執行“降本增效”之風,不敢貿然進行全價格帶的攻堅。

與此同時,從華為體系中獨立的榮耀以中低端機型為基本盤,成為了國内手機“一哥”。根據Counterpoint資料顯示,從銷量來看,榮耀是今年三季度國内排名第一的廠商,市占率高達18.3%;緊随其後的是vivo、OPPO、蘋果、小米、華為,市占率分别為17.8%、16.0%、14.2%、14%、12.9%。

已經完全“分家離婚”的榮耀,正在籌劃着獨立上市,不會拱手讓出中低端機型的市場佔有率。對于餘承東而言,在整個公司“降本增效”的基調之下,手機業務複興在即,需要調動更多的資源與人力投入其中。相比之下,原本就是手機“替代品”的汽車,在虧損的狀态下,就顯得有些累贅。

與其肉眼可見的虧損,不如自己也讓渡部分的“靈魂”出來,将大家綁到一起共渡難關,畢竟唯有“活着才有機會繼續輸出”。

江淮放棄靈魂,竟成華為“心腹大患”

江湖話事人

餘承東之是以堅持讓華為混迹在“汽車圈”,源于他看到了華為對部分車企“雪中送炭”的能力,是具備成為“帶頭大哥”的潛質。

餘承東帶領着一衆意圖在新能源賽道中“彎道超車”或“後發制人”的傳統車企,向着特斯拉、比亞迪以及一衆國産造車新勢力發起沖擊,目前,餘承東計劃讓智選車車型形成差異來避免沖突與直接競争,扮演着各方勢力的平衡手角色。

智界S7之後,奇瑞還計劃推出一款純電SUV EHY,北汽和江淮也是華為智選車合作夥伴,其中江淮可能推出售價約100萬元的MVP。

宣布投資意向後,長安阿維塔釋出一張海報,稱長安與華為的關系從合作夥伴成為股東方,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的更新将第一時間享受到,華為研發的高端科技會優先落地阿維塔車型。

與此同時,與華為綁定最深的賽力斯也坐不住了。在微信公衆号“賽力斯集團”釋出情況說明,回應華為成立智能汽車新公司的事情時表示,已收到共同投資的邀請。并表示自己是華為車BU合作最深、範圍最廣、裝車量最大的整車合作夥伴。

賽力斯此舉被一衆散戶調侃為“我為華為流過血”。其實與華為合作以來,賽力斯雖一度是資本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但類似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的銷量,着實讓賽力斯遭受過來自市場的擔憂。

并非所有人都對華為趨之若鹜,總有另類者打着自己的算盤。

江淮汽車在11月27日晚間公告中表示,2019年公司與華為開展戰略合作,但目前未存在實質性進展,故前期未進行相關資訊披露。此外,公司未收到華為共同投資邀請,且未參與投資及資本合作相關事項。

雖為國内車企的二三線地位,但江淮汽車的背後站的是合肥的國資委,安徽出于發展全省汽車産業的考量,也舍得在江淮汽車上砸錢。江淮汽車也曾花費23億元為蔚來單獨建了一座号稱世界級的工廠,該工廠擁有國内自主品牌首條高端全鋁車身生産線。

2022年7月,方正證券曾在一篇研報中指出江淮汽車未來的兩個發展方向,其一是專注代工的代工廠,與華為的合作,既能發揮代工能力,又能為江淮留下一個自有品牌,其二是發展自主品牌。

“代工廠”的說法雖然難聽,但相關财務資料并不難看,根據蔚來的财報顯示,2018年-2022年,公司向江淮支付包括代工費用在内合計超過30億元。而且,江淮汽車2017年與大衆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将在未來兩年顯現出合作效應。

産銷快報顯示,10月江淮汽車銷量為5.32萬輛,同比增長31.23%;1-10月累計銷售49.44萬輛,同比增長19.93%,其中乘用車累計銷量30.07萬輛,同比增長24.62%。

或許,一旦車企甘心隻做“代工”,不在乎未來的靈魂歸屬,那麼華為的那套“賣鏟人”模式也就未必吃得開。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 《華為成立智能車新公司,賽力斯江淮接連表态,這個“朋友圈”還差誰?》

每日經濟新聞 《華為再度出手,汽車智能化加速》

次世代車研所 《華為重構“汽車局”:追求利益最大化,控制車企“靈魂”》

飯盒财經 《華為汽車拆分了技術,留下了銷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