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編者按:不管你對氣候變化的成因持何種立場,但誰也無法否認,它已經真實發生。除了北冰洋海冰融化、東非幹旱加劇等看似遙遠的氣候變化征兆之外,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已經有足夠多的迹象正在彰顯這場全球變動的偉力。

是的,氣候變化并不隻是升溫、極端氣候這麼宏大,它也有許多細微的表象。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将和大家一起,發掘這些正在身邊的氣候變化故事。敬請關注~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家燕(Hirundo rustica),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自然精靈,這種小小候鳥喜歡在人的居所築巢,又擅長捕食害蟲,一直是備受矚目又頗受關注的益鳥。由于遷徙回歸的時節和農業生産活動高度吻合,又由于生活在人身邊的家燕很容易觀察,我們一直有觀測家燕回歸來指導農業生産的慣例。

然而近年來,許多地區的家燕卻表現出“遲到早退”的趨勢——它們回來的更晚了,卻更早的向南遷徙。這種現象背後,其實也離不開氣候變化的影響。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家燕的“遲到早退”

大陸是農業生産大國,是以對于能指導農業生産的自然現象的記錄持續至今,由此形成了一套用自然界中動植物行為來标記季節變化的特殊“曆法”——物候曆。而作為對季節變化十分敏感、又很容易觀察到的生物,家燕一直是大陸北方地區物候曆的重點關照對象。按照《農業氣象觀測規範》要求,各地對家燕的觀測主要集中在始見期和絕見期這兩項上,前者就是這個地區這一年第一次見到家燕回來的日期,後者是這個地區這一年最後一次見到家燕的日期,兩者之間的始絕見間隔期,也就是家燕今年在這個地區停留了多少天的意思。

由于各個地區的燕始見、絕見、始絕見間隔期都有不同,是以我以自己家鄉——山東青島——來舉例。在往年,青島地區的家燕一般是4/5月份開始出現,平均日期是4月19日前後,9/10月份南飛絕迹,平均日期是10月2日前後,間隔期在166天左右。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青島的家燕出現了明顯的始見期推遲,絕見期提前,間隔期縮短的趨勢,有些年份的波動甚至十分劇烈,比如在2017和2018年這兩年,家燕在9月6日就離開了青島,比正常年份提前了近一個月。

今年我自己的觀察也是發現,大概在9月13号前後,青島城區已經基本見不到家燕的身影(南部靠近日照市的鄉村裡倒是直到9月22日還能見到一些)。換算下來,青島市民每年能看到家燕的總時長減少了1/5~1/6,不可謂不顯著。

家燕的“遲到早退”是什麼原因導緻的呢?一般認為是氣候變化的影響。

你細品一下,是不是有點不對勁?不是全球變暖嗎?既然變暖了,燕子不是可以多留一陣子嗎?怎麼反而還走的更早了呢?

這就是我不建議大家把氣候變化簡單等同于“全球變暖”的原因,氣候變化遠比“變暖”要複雜的多,整體來看,确實有溫室氣體增多、氣溫整體攀升的大趨勢,但在具體時間段和具體地區,它更展現在降雨、雲量、風速、日照時數等諸多層面的紊亂上,而其中的許多因素變動,可能對動物的影響會比單純的溫度變化更顯著。

以青島地區的家燕為例,日照時數的變化可能起到了更決定性的因素。

日照時數,錯位的“鬧鐘”

日照時數是指是在無任何遮蔽條件下,太陽中心從東方露出地平線到進入西方地平線,其光線照射到地面的時長。最近幾十年裡,中國各地雲量增多,遮擋了更多直射地面的陽光,是以出現了全國性的日照時數的縮減趨勢,尤其是黃淮地區,在2000年後出現了日照時數劇烈減少的态勢,每年的日照時數減少速率約為9小時;華北、江漢、江淮和華南地區則以每年7小時的速度縮減;西南、江南、東北地區的縮減速率為每年3小時左右。總的來說,沿海地區的日照時數減少速度最快,夏季的日照時數減少最明顯,兩相疊加,青島正是大陸日照時數減少最顯著的地區之一。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而光照刺激對大多數動物來說,是訓示季節更替的最重要标志。在中高緯度地區,随着季節變化本來就會出現晝夜時長的變化,我們假設一個地區9月是230小時,10月是220小時,那麼像家燕這樣的候鳥就會感受到這種日照時數的自然縮短,明白自己該準備動身了。

現在随着氣候變化導緻的日照時數縮短,9月的日照時數已經變得和以前的10月一樣短,候鳥也就是以産生了“到時候了,該走了”的錯覺,催促它們更早動身,這也導緻了它們“早退”。“遲到”的原理也基本等同,北歸的候鳥在北上途中,也可能感受到“路上的日照時數還不夠,我的北方家鄉應該還沒到春天”,推遲了北上的腳步。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當然,日照時數還隻是“遲到早退”的原因之一,導緻它們“早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還和食物高峰的錯位有關。

昆蟲盛宴,但提早開宴

從傳回北半球栖息地開始,家燕就進入一場“生死競速”。老燕要尋找自己的舊巢修補翻新,新燕要尋找自己的築巢場所銜泥築巢,然後就是求偶、交配、生蛋、帶娃。新出生的雛燕更是争分奪秒,從破殼而出那天算起,第19天的雛燕就已經可以從高處飛往地處,第21天就能從地面飛回巢穴。為什麼這麼趕?因為能待在這的時間總共就這一百多天,雛鳥隻有這麼點時間來長大成熟,以完成鳥生第一次長途遷徙,而秋天可是眨眼就要來了。

在這一系列工作背後,都離不開一件天大的事兒——吃!燕以食為天,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後邊這一大堆活兒才能漂亮幹完。剛遷徙回北方的燕子體力透支,先好好吃一頓才有體力生出健康的娃。剛出生的娃胃口大,吃飽了才能長得快。南遷又是一條幾千公裡漫漫長途,不好好儲備營養物質好怎麼有力氣飛呢?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顯然,繁殖地的食物是不是充足優質,就成為決定一切能否按照時間表完成的關鍵。

然而氣候變化導緻的冬季積溫增多、春季升溫提前、雨水變化等等,對昆蟲越冬和複蘇的提前帶來顯著影響,也導緻了遷飛昆蟲更早的向更高緯度的地區遷徙。原本家燕回到某地進入繁殖高峰時,正好和昆蟲的爆發期重疊,家燕可以利用豐富的食物資源喂養幼雛,但現在,家燕還沒回來,昆蟲就已經進入爆發期,遷飛性的昆蟲已經開始向北擴散,盡管更長的氣溫适宜期可以讓多種昆蟲在一年裡多繁殖幾個世代,但這些新的繁殖高峰往往也是發生在它們向外(主要是向高緯度)遷飛的路上,和需要豐富食物的繁殖家燕出現了時間和地理上的錯位,導緻家燕繁殖成功率降低、幼雛發育更慢,進而影響幼雛向南遷徙過程中的存活率;或是導緻夏末秋初家燕難以更高效的擷取充足的食物,被迫提前南飛尋找食物。

舉個例子吧,有一種重要的農業害蟲——東方黏蟲,它們原本是大陸27°N~33°N的區域内越冬,越冬的最北限大概是在秦嶺淮河一線,春季,生活在這裡的黏蟲蘇醒發育成成蟲開始交尾的時候,遷徙到這裡的家燕也正好回來了;此後黏蟲向北遷飛,2~3個世代後到達大陸東北地區,這個時期東北的家燕也回來了,又正巧重疊。大量爆發的成蟲飛舞交配,為遷徙回來的家燕帶來充足食物來源,有利于家燕快速補充體能進入交配期。但現在,氣候變化導緻黏蟲的越冬區域向北拓展了1個緯度,暖冬和早春讓黏蟲的複蘇提前,相應的發育成成蟲、交配的時間也提前,家燕回來的時候,這些完成交配的黏蟲大部隊已經早就動身出發向北擴散了。而且黏蟲的擴散也更向北拓展,它們也會在更早的時候向南方的越冬地回遷,這也影響了秋末家燕儲備營養的時間點。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再看另一類昆蟲——蟬。蟬和家燕一樣都是物候的标志性生物,每年蟬鳴開始和蟬鳴結束的時期各地統計的也比較詳細,近年今年觀測發現,更早的春雨有利于蟬的更早出土羽化,夏季的日照時數和風速變化有利于蟬成蟲的交配,但是蟬這種昆蟲交配産卵後就死了,整體而言蟬在每年的消退(終鳴期)也提前了。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需要注意的是,蟬和黏蟲不是家燕唯二的食物,可能對很多地區的家燕來說,甚至都不是主要食物,它們活動規律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遠比我們剛才提到的更複雜,在這裡簡單舉例隻是為了大緻說明流程。這則故事也隻是氣候變化對許多農業害蟲影響的一個縮影,後邊有機會還會專門展開這個話題寫一下。

舊燕歸巢,無巢可歸

提到家燕的習性,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它喜歡在人的屋檐下築巢,每年老燕都會歸巢。這是家燕和人協同演化的表現,全基因組研究發現,大約7700年前,家燕從簡單的利用自然洞穴、岩石裂縫築巢,逐漸轉變為适應人類建築,這種築巢方式的轉變給家燕帶來了巨大優勢——人類建築周邊的家燕天敵(譬如蛇)更少,室内環境受到自然災害(暴雨、狂風)直接沖擊的機率也更低,而且早期的人類聚居區周邊,通常還有大量農耕地或者放牧區域,昆蟲也更聚集,從安全性和便利性上都更有利于家燕生活。現有研究也發現,家燕在使用人工建築作為築巢環境之後,全球種群數量迅速增加,即便是在家燕種群下滑最嚴重的北美加拿大地區,種群數量依舊比500年前(歐美殖民者定居點快速增加的時代)要多。

但在最近一百多年裡,全球城市化程序加速,農村的規模大幅度減少,生産模式也發生轉變,比如放牧轉變為集約化的飼養,種植業依靠農業殺蟲,這都拉低了“居住在人類身邊容易找到食物”這條優勢。

建築結構的轉變也影響家燕築巢,原本最适合家燕築巢的木結構梁椽被水泥、瓷磚牆壁替代,而這類結構很光滑,泥巴不易黏着,築巢難度增加,迫使家燕隻能在水泥建築上的釘子、燈具、電線等為附着點築巢。在農村地區,半開放式的谷倉、牛棚越來越少,原本為了采光換氣常開的室内屋門也因為玻璃窗、紗窗、油煙機等的普及而轉變為常閉。在城市中,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逐漸開始加裝單元門、封閉樓道玻璃窗,臨街店鋪的外立面裝修等等都給家燕使用人造建築築巢增加了阻礙,另一方面,幼燕生長期間排便導緻的污染,也讓搗毀燕巢越來越普遍。

你可能沒想到,遲到早退的“小燕子”,正經受氣候變化考驗丨地球呼叫

附着在電燈上的燕巢

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城市建築對家燕築巢而言并不友好,而在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多數人口正在向城市流動,這就導緻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能看到燕的頻率減少了,在城市的家中見到家燕築巢更是幾乎不可能,如果再疊加上因為光照時數和食物高峰變化而導緻的遷徙周期上的“遲到早退”,直覺上的感覺,當然是燕子越來越少了。

但“燕子越來越少”并不隻是個直覺上的假象,全球家燕種群的規模也的确在萎縮,而導緻這一結果的成因更複雜,卻也離不開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下一期内容中,我們将繼續為大家展開讨論相關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