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一大步,驚動汽車圈

華為一大步,驚動汽車圈

要不要登上華為這艘大船?車企該如何站隊?

華為一大步,驚動汽車圈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楊璐 任娅斐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華為汽車業務走出關鍵一步。

11月26日,長安汽車釋出公告,與華為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雙方協商,華為拟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的新公司,業務範圍包括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台、智能車雲與智能車燈等。

長安汽車及其關聯方将以投資的方式擷取新公司股權,持股比例不超過40%。

在此之前,市場便有消息傳出,華為車BU業務将要整體打包出售,第一大股東為重慶國資委。長安汽車是唯一參與收購的汽車公司,作價375億元獲得華為車BU 15%的股權。

華為一大步,驚動汽車圈

攝影:任娅斐

針對此傳聞,《中國企業家》向華為方面求證,華為表示并不知情。

如今從公告資訊來看,華為車BU業務并非是要整體打包出售,而是華為試圖通過成立新公司,注入相關技術、資産和人員,同時開放外部融資,以謀求更大發展。

此舉是否意味着華為車BU将會完全獨立?科爾尼管理咨詢大中華區董事桂靈峰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取決于此次合資公司的成立是否将“替代”華為車BU,還是與之“并存”,如果是替代關系,後續其他車企會審視自身機會成本,“因為這次合資公司的成立專門強調了是‘開放股權’,是以對于潛在合作車企而言也是有吸引力的”。

現在,擺在車企面前的是一道非左即右的選擇題:要不要登上華為這艘大船?

在長安公告發出當晚,賽力斯已經同步更新公告,稱華為車BU此次戰略調整,不會影響華為和賽力斯的繼續合作,也不會影響對賽力斯的零部件供貨關系。“目前賽力斯已收到關于共同投資目标公司,共同參與打造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台的邀請,公司正積極論證參與投資與合作的相關事宜。”

對于長安汽車與華為此次合作,有資深汽車行業人士将其定義為“一定會影響汽車産業發展格局的大事件”。

華為解決“燒錢”的車BU

2022年12月8日的華為内部會議上,餘承東表示,車BU是華為一直燒錢的項目,要在2025年實作盈利。

華為車BU設立于2019年,定位是增量零部件供應商,起初由華為ICT業務管理委員會直接管轄,2020年11月,車BU并入華為當時的消費者業務集團(後更名為華為終端有限公司)。車BU是華為智能汽車相關技術主要載體。

眼下,離餘承東提出的盈利時間還有不到2年,要如何安置車BU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華為汽車業務有三種商業模式:零部件供應商模式、提供全棧內建解決方案的HI模式,以及智選車模式。

華為車BU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做智能汽車市場的Tier1,華為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雷射雷達等超過30個以上智能化部件的全自研技術,面向車企合作,稱之為華為HI(Huawei Inside)模式。

彼時,華為與主機廠就HI模式的合作推進并不順利,此前HI模式共有三家合作車企,分别為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和廣汽埃安。第一款合作車型極狐阿爾法S HI版在2021年4月開始預售,但直到2022年7月才開啟傳遞。後來北汽極狐将要更新為智選車,廣汽埃安退出合作轉為自研,阿維塔品牌仍在合作名單上。今年9月份有媒體爆料華為HI模式再下一城,随即被華為否認,至此HI模式沒有新的進展。

今年2月,原華為車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産品線總裁王軍被停職,當時由餘承東接管全部業務。外界認為,王軍離職與HI模式業務未達目标有關。

一向擅長銷售的餘承東全面接管車BU後,在智選車模式上發力,其中最典型代表是與賽力斯共同打造的AITO問界。今年7月,雙方深化合作,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全面負責營銷、銷售、傳遞、服務、管道等業務的端到端閉環管理。

在2023年價格戰中,問界表現積極,是緊随特斯拉調價的第二家新能源車企,該政策并沒有給銷量帶來明顯起色,直到問界新M7上市後局面有所改變。

問界新M7是智選車模式下率先搭載華為ADS 2.0高階智駕系統的車型,相當于智選模式和HI模式的共同碰撞。上市兩個半月,問界新M7累計大定突破10萬台,10月AITO問界總銷量1.27萬輛,其中問界新M7傳遞超過1萬。

華為一大步,驚動汽車圈

攝影:任娅斐

目前華為已相繼與賽力斯、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北汽極狐等敲定智選車業務合作,華為智選車模式也于今年11月初更名為鴻蒙智行。

不過,一系列操作仍難掩華為汽車投入遠大于回報的現狀。

2022年,華為首次披露了智能汽車業務的收入為20.77億元,占華為總營收的0.3%。今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0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仍然為0.3%。

去年7月,餘承東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談到,華為車BU業務1年需要花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其中70%研發人員都在研發智能輔助駕駛。

但這唯一虧損業務也是華為的長期戰略點,一直被傳出将獨立的消息。

今年8月,有媒體曝出華為有意推動車BU獨立營運,目前正與重慶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随後被華為否認,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華為沒有與重慶國資委洽談車BU相關事宜”。

再往前推至2021年,當時傳聞稱華為将與大衆汽車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由大衆出資成控股方,華為提供智能化技術,最終未能成立。而在2023年7月,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對小鵬汽車進行戰略少數股權投資,簽訂股份購買協定。

華為牽手的對象,也從傳聞中的大衆汽車變成長安汽車。

有觀點認為,華為此舉也是在試圖挽救HI模式。而在桂靈峰看來,與其說挽救,不如說是智車模式的倒逼,“已經建立合作的主機廠肯定在看到了技術和市場紅利之後,會追求更深層次的綁定,而股權合作是相較于采購供應等其他模式綁定更深的一種做法。”桂靈峰表示。

為什麼是長安汽車?

作為中國汽車四大集團之一,長安汽車跟華為的親密接觸由來已久。

新能源汽車品牌阿維塔正是由長安汽車、華為、甯德時代三方打造,長安持股40.99%為最大股東,華為不參股,主要負責提供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也就是HI模式。

長安旗下的另一新能源品牌深藍汽車,也與華為往來密切。

今年8月,深藍汽車與華為簽訂合作架構協定,雙方将聚焦汽車智能化領域,共同推進新技術在智能電動車領域的研發與應用。10月7日,華為車BU相關高管到訪深藍汽車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出。此次華為與長安汽車的簽約現場,也有阿維塔董事長兼CEO譚本宏、深藍汽車CEO鄧承浩的身影。

桂靈峰表示,華為與長安的合作有前期業務合作的積累,是以從高層支援到落地資源調用都有基礎。

關于新合資公司的股權結構,目前暫未公開。雙方拟注資的具體金額、持股比例、高管人員等細節也未披露。據備忘錄内容,新公司将基于市場化原則獨立運作,采用市場化的管理體系及薪酬激勵架構,并将對車企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股權比例不超過40%。

這意味着,長安汽車不會是唯一一家參與合資的車企。就在備忘錄釋出的同一天晚上,賽力斯也釋出了情況說明,稱已收到邀請,公司正積極論證參與投資與合作的相關事宜。由此看來,與華為合作密切的奇瑞、江淮、北汽等是否會投資入股,也是未知。

桂靈峰對此表示,鑒于對智駕技術的共同渴望和近年來不斷提升的試錯成本,如果華為背書的智駕方案能夠持續獲得市場認可,那這一合資公司股份的含金量肯定會一路走高,或許會向T3(一汽、東風、長安)為代表的國家或地方央企發出邀約。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中國企業家》雜志表示,華為模式讓主機廠比較忌憚,大廠進入是不太容易的,是以,華為現有的合作車企基本是二線品牌。

相比之下,跟賽力斯同樣位于重慶的長安汽車,在變革的力度和速度上可謂突出,在電動化方向的轉型表現在今年有轉折之勢。其中,深藍品牌的S7車型上市後,單一車型已月銷過萬;阿維塔12于11月10日上市,6天大定超1.5萬輛,這兩款新車被視為提升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主力。

長安汽車計劃在2025年推出20餘款車型,其中阿維塔計劃在2024年前完成4款純電車型的投放。此次長安汽車率先占據與華為深度合作的有利地位,意在確定對華為智能汽車技術的優先上車權。

“汽車行業會越來越複雜,車企也會涉及到零部件的投資、研發、生産,這是智能汽車行業的一個新特征。”張翔說。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