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财聯社11月29日訊(記者 吳雨其)今年以來,ETF規模進一步擴容,資料顯示,截至11月29日,全市場共有872隻ETF産品,總份額高達1.98萬億份,較2022年底增長17.68%,總規模較2022年底增長22.98%,規模走出逆勢增長的勢頭。

從持有人的情況看,ETF的規模攀升有外資助力,财聯社記者發現,除了長期持有的ETF外資機構外,近期新發ETF的重倉持有人名列中,外資更是頻繁現身,巴克萊銀行、瑞銀等外資巨頭均在列。

此外,近期多家外資機構公開表态,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競相唱多A股。

外資借道ETF積極配置中國資産

進入下半年,外資機構在國内市場布局積極,近幾個月内新發的ETF産品吸引了多家外資巨頭投資,包括巴克萊銀行、瑞銀集團。

如11月17日上市的易方達上證科創闆100ETF中,第一大持有人為外商獨資的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持有份額為544.20萬份,持有比例為1.21%。

再如10月11日上市的華夏中證港股通内地金融ETF,瑞銀集團在該産品成立時,投入認購資金2000萬元,占總份額9.57%,為其第二大基金持有人。英國銀行業巨頭巴克萊認購了4.79%的份額,與華夏基金并列為第三大持有人。

時間線調至9月,截至9月8日,巴克萊銀行持有博時上證科創闆100ETF份額為1000萬份,位列第十大持有人。該基金于9月15日正式上市交易,是國内首批追蹤科創闆100指數的ETF之一,截至10月30日的最新規模約為31.91億元。

除了新發ETF,記者還注意到,外資機構也對績優ETF青睐有加。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28日收盤,共有18隻ETF漲幅超過20%,其中便有11隻産品的前十大持股人中出現了外資機構的身影,包括巴克萊銀行、瑞士銀行、摩根士丹利國際等。

具體來看,截至中報期末,華安納斯達克100ETF第三大持有人為巴克萊銀行,持有份額為1.35億份,持股比例為3.18%。

廣發納斯達克10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有三家外資機構的身影。其中,第二大持有人為巴克萊銀行,持有份額為11.28億份,持股比例為5.56%;第三大持有人為美林國際,持有份額為6.18億份,持股比例為3.04%;第四大持有人為彙豐銀行,持有份額為3.41億份,持股比例為1.68%。

國泰納斯達克100ETF則有兩家外資持有,第一大持有人為巴克萊銀行持股比例為4.85%;第三大持有人為瑞士銀行,持股比例為1.73%。華夏納斯達克100ETF第一大持有人為巴克萊銀行,持有份額為1.13億份,持股比例為7.84%;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此外,還有不少外資機構長期持有ETF,如新加坡政府投資、日興資産管理公司、三菱日聯國際資産管理公司等,已連續多期進入華夏上證科創闆50ETF、華安上證18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新加坡政府投資還于二季度首次出現在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列中。

外資巨頭不斷買入中國股票

除了加速配置ETF外,國際資管巨頭也正瞄準國内A股市場。

日前,全球知名資管巨頭景順的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已經削減日本股票的頭寸,轉而買入估值相對便宜的中國股票。

據彭博社消息,去年表現優于91%同行的英國景順太平洋基金,押注日元暴跌即将結束,并已将做多日本出口企業的收益收入囊中,轉而買入估值相對便宜的中國股票。

從QFII持倉情況似乎也能與此應證,四季度以來,在一大批上市公司密集釋出回購公告的背景下,部分QFII等最新持倉動态也随之浮現。

如三花智控近期公告顯示,截至11月6日,該公司在四季度獲得了科威特政府投資局的增持,現持股總量為1754.65萬股。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中東第一大主權基金阿布紮比投資局增持了48.48萬股海大集團,截至10月31日,該機構累計持股1597.45萬股。記者注意到,阿布紮比投資局此前便連續加倉海大集團。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另外,科威特政府投資局還在四季度增持拓邦股份59.93萬股,持股數量增加至1703.83萬股。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摩根士丹利則再加倉安井食品37.03萬股,累計持股數量為273.61萬股,占總股本的0.93%。

外資狂買ETF!借道指數産品布局A股,大摩、巴克萊、瑞銀等都在行動

截至三季度末,QFII進入了超800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統計發現,大摩、小摩、以及高盛等知名外資機構以及陸股通資金三季度增持或建立倉多家公司,合計持倉市值達到1418.31億元。從持倉變動上看,與二季度末對比,QFII對121家公司進行了進一步加倉;還有545家公司被機建構立倉。

展望後市,興業證券研報認為,外部環境正在逐漸改善:一方面,美債收益率快速回落,此前海外資金無差别流出新興市場的态勢已逐漸被扭轉;另一方面,近期外資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也在持續修複,并已率先反映在A50指數期貨的市場表現上。

外資機構近期唱多中國市場

11月份以來,高盛、巴克萊、摩根資産等外資金融機構接連發聲,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看多中國資産配置價值。

高盛研究部在11月中旬釋出的2024年中國股票市場政策報告中表示,如果按照每股收益預計增長10%以及估值适度上漲驅動,預計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在2024年将分别上漲12%和16%。同時,維持對A股的增持立場。

在2023年巴克萊亞洲論壇上,巴克萊亞太區主管Jaideep Khanna也認為,中國、日本、印度和東盟國家等主要受到内需推動,将繼續保持強勁經濟增長。亞太地區持續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成了全球經濟的主導性力量。

富達國際亞太區股票投資主管Marty Dropkin指出,聚焦亞洲市場,MSCI亞太區(日本除外)指數中超過一半的指數成分股其預期市盈率低于15倍,反映出整體市場估值偏向具有吸引力的風險回報水準。這種樂觀情緒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企業盈利前景改善所帶動,鑒于政府推出的經濟穩定措施,推動了企業盈利複蘇,中國上市公司盈利在第三季度恢複增長,随着中國經濟韌性增強,這一勢頭或會繼續提速。

近期,摩根資産管理釋出了《2024年長期資本市場假設》,摩根資産管理亞太首席市場政策師朱超平指出:“雖然新興市場經濟體相對成熟市場經濟體仍存在增長優勢,但兩者的差距正逐漸收窄。過去兩年,我們的長期經濟增長預測幾乎沒有改變,但鑒于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産力,我們在今年略微提高成熟市場的增長預測。與此同時,我們認為中國仍有可能實作高于成熟經濟體的長期經濟增速。”

摩根資産管理環球多資産政策師盛楠表示:“從估值角度而言,考慮到我們預測人民币将逐漸升值,中國股票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以,積極重新調整和分散新興市場的資産配置,将是捕捉投資機遇和管理風險的關鍵。”

(财聯社記者 吳雨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