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确認放棄量子計算研發,投入6年的實驗室到底研究了哪些成果?|矽基世界

阿裡确認放棄量子計算研發,投入6年的實驗室到底研究了哪些成果?|矽基世界

阿裡确認放棄量子計算研發,投入6年的實驗室到底研究了哪些成果?|矽基世界

 阿裡巴巴集團Logo(圖檔來源:钛媒體App編輯拍攝)

近期,有市場傳言稱由于預算及盈利等原因,阿裡達摩院對旗下量子實驗室進行了大幅裁員,并可能裁撤整個團隊,涉及30餘人。

對于相關傳言,11月26日,阿裡對外回應稱,為了進一步推動量子科技協同發展,達摩院聯合浙江大學發展量子科技,将量子實驗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實驗儀器裝置捐贈予浙江大學,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開放。财新稱對于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的員工,浙江大學将采取“雙向選擇、公開招聘”進行安置。

投入研究近10年後,作為中國最早投入量子計算的科技企業之一,如今在大廠普遍進行“降本增效”環境下,阿裡巴巴決定讓量子計算研究回歸科研機構。

早在2021年,钛媒體App與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阿裡達摩院量子計算實驗室(AQL)主任施堯耘進行了一場專訪。施堯耘當時對钛媒體App表示,如果美國大學研究量子計算技術,申請經費需要很多條件,而阿裡對量子計算研究有很大興趣,其目标與施堯耘本人的大方向是一緻且互補的,他就是希望帶領AQL團隊推動量子計算技術的應用落地。

盡管目前尚不清楚阿裡後續是否會繼續選擇其他團隊嘗試量子技術研發,但面對此次變動,依然令人不免唏噓。

阿裡曾對外稱,其目标在2030年之前,開發出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

10年研究,設立三大量子團隊核心路線

阿裡巴巴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

據悉,量子計算是以量子比特為基本單元,通過量子态的受控演化實作資料的存儲計算。其具有經典計算無法比拟的巨大資訊攜帶和超強并行處理能力,以實作計算機算力指數級增長趨勢。如果将經典計算機的計算速度比作“自行車”,那麼,量子計算的速度則是“飛機”。

當下摩爾定律已接近極限、資料爆發式增長的需求背景下,量子計算擁有颠覆目前計算能力的一個潛能,可應用于複雜場景下的技術應用,比如說新材料、新分子的發現,大資料的分析等。

國内外的量子計算領域公司普遍以離子阱或超導量子比特作為主流量子計算研發路線,因為以穩定長相幹時間和高計算精度的特點被行業認同。但這兩種技術實作條件較為苛刻:一是需要在超真空和極低溫(接近絕對零度,約零下459華氏度)的實體狀态下進行,一般隻能在專業實驗室内實作;二是離子阱或超導的量子計算機體積過大,成本過高,對于運輸攜帶等租賃裝置來說,依然存在優化空間。

2015年7月,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的前身“量子計算實驗室”正式成立,由阿裡雲和中國科學院共建。實驗室當時設定了一系列研究計劃:

預計到2025年,量子模拟将達到當今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水準,初步應用于一些目前無法解決的重大科技難題。到2030年,研制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突破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的晶片工藝,從實體層設計、制造,到算法運作實作自主研發,全面實作通用量子計算功能,并應用于大資料處理等重大實際問題。

專家曾表示,量子計算要達到實用化的條件需要滿足如下條件:可定義的量子比特;量子比特有足夠的相幹時間;量子比特可以初始化;可實作通用的量子門合集;量子比特可以被讀出。

2017年的雲栖大會上,阿裡雲公布了全球首個雲上量子加密通訊案例。2017年5月,由中科大、中國科學院-阿裡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浙江大學、中科院實體所等協同完成參與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而阿裡與中科院聯合打造的量子雲平台也正式上線。

同年10月,阿裡巴巴成立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元投入量子計算、機器學習、網絡安全、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基礎科學研究。其中,量子計算作為達摩院主攻方向之一,

成立不久,2017年9月,實驗室就挖來了一位業界頂級大牛,世界頂級量子計算科學家、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擔任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建在美國西雅圖,以便更好吸引全球人才。此後,施堯耘又延攬了量子計算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馬裡奧·塞格德(Mario Szegedy)等進入該實驗室。

阿裡确認放棄量子計算研發,投入6年的實驗室到底研究了哪些成果?|矽基世界

施堯耘1997年大學畢業于北京大學,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是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的弟子。博士畢業後,他前往密西根大學任教。目前,施堯耘是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成就獎”(Career Award)獲得者。

钛媒體App了解到,過去6年,達摩院的量子實驗室一直以低溫超導硬體(晶片)研發為核心方向,高實用性應用操作為基礎,并且重點在不同于主流的量子比特中設計Fluxonium(高通量),來實作超高精度的量子比特。

從外部環境來說,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量子計算發展有幾個裡程碑階段:第一個裡程碑是實作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超級計算機;第二個裡程碑是實作專用量子模拟機,即相幹操縱數百個量子比特,用于解決若幹超級計算機無法勝任的實用問題;第三個裡程碑是實作可程式設計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即相幹操縱至少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同時将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錯門檻值(>99.9%)。

钛媒體App了解到,達摩院量子實驗室團隊更多攻堅第二個裡程碑上。

為此,實驗室内部主要分成了三個技術小團隊,分别主攻:計算機系統、測試實驗、設計自動化。

其中,計算機系統團隊主要是研制開源性量子計算系統,由下層的基礎代碼開發,中間的應用程式,以及上面效能運作三個部分組成,更多是為了用系統來解決場景中的實際問題;實驗和設計自動化團隊都是與晶片相關,以計算能力模拟為基礎,用大規模資料集來進行反複驗證,最終實作高精度、多數量邏輯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從公開資訊看,經曆6年研發,阿裡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确實對外拿出了一些不俗的成果。

2018年5月,施堯耘團隊宣布研發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量子電路模拟器“太章”,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模拟了81(9x9)比特40層的作為基準的谷歌随機量子電路(之前達到這個層數的模拟器隻能處理49量子比特)。2019年9月,量子實驗室宣布完成了第一個可控的量子比特的研發工作,設計、制備和測量全部是自主完成。2020年5月,團隊用“太章2.0”模拟了谷歌2019年提出“量子優越性”時的量子電路,将其設計的經典計算耗時超一萬年的任務,壓縮至20天内完成,實作原創性的算法突破。2020年底,阿裡對外釋出阿裡雲量子開發平台,并開源自研量子計算模拟器“太章2.0”及一系列量子應用案例。2021年,實驗室又進一步展開超導量子硬體項目的建設。2023年11月19日,社交媒體上有消息稱,該團隊研發出22比特超導量子晶片“荷花”。

總結來說,在量子計算領域,達摩院已配置了國際領先的量子實驗專用儀器裝置,建成Lab-1、Lab-2兩座硬體實驗室,具備量子計算軟硬體全棧開發能力,以及在晶片制備、比特相幹時長、門操控、量子糾錯,量子計算控制架構等領域取得了多個重要成果,包括高精度、多比特超導量子晶片,量子電路經典模拟器“太章”等。

此前交流中,施教授始終認為,他的團隊不會注重大規模量子比特提升,也不需要追趕與競争,團隊更多會放在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上進行研究,通過超高精度、多比特和高連接配接度的晶片,來實作糾錯的邏輯比特。

在他看來,阿裡量子實驗室研究量子計算的意義,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快、不同和酷。

目前據多個消息稱,不少阿裡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人員已經公布離職了消息。

持續降本增效,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難以“長期硬科技”

随着國内持續“降本增效”,阿裡、騰訊等中國網際網路已經逐漸把無法短期商業化項目裁撤。

今年3月28日,阿裡啟動“1+6+N”組織變革,設立阿裡雲智能、淘寶天貓、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各業務管理權相對獨立,并将根據自身情況開展獨立融資和上市。作為“N”的一部分,達摩院屬于短期難以大量創收的成本中心,也需要控制開支。

今年5月,達摩院宣布放棄自動駕駛業務,做商用車的人員被轉入阿裡旗下的物流公司菜鳥集團,做乘用車的人員被轉崗或裁員。

過去幾個月,阿裡雲和阿裡達摩院業務持續調整,據報道,阿裡旗下晶片企業平頭哥副總裁孟建熠已正式從阿裡離職,業界此前傳出孟建熠将離職的消息已有數月。2018年,阿裡收購中天微,曾任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孟建熠加入阿裡平頭哥,主要負責平頭哥的RISC-V 晶片業務。

除此以外,阿裡技術副總裁賈揚清,阿裡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阿裡巴巴集團進階研究員沈加翔(花名:五福),阿裡巴巴資深算法專家、阿裡AI模型研究負責人楊紅霞等技術人員均有離職。

根據阿裡财報統計顯示,2022年,阿裡巴巴集團合計減少員工19576人,2023年以來,最近半年多又減少14785人。

不止是阿裡,包括騰訊、位元組跳動等大廠也接連裁撤業務。

騰訊方面,其數字藏品平台幻核、騰訊PCG(平台與内容事業群)、騰訊教育等多個業務部門均有人員優化和調整崗位。财報顯示,2022年,騰訊員勞工數淨減少4335人,2023年的半年内已合計減少8268人。

位元組跳動方面,11月27日,位元組跳動也确認對旗下遊戲業務朝夕光年進行大規模業務收縮,對已上線的且表現良好的遊戲,會在保證營運的情況下尋求剝離;對還未上線的項目,除少量創新項目及相關技術項目外,均會關停。朝夕光年方面表示,未來将更加聚焦部分創新型遊戲及相關技術的探索。

阿裡确認放棄量子計算研發,投入6年的實驗室到底研究了哪些成果?|矽基世界

钛媒體App從網際網路上看到了一則傳聞的資料統計,2022年,在大廠普遍降低人員之下,阿裡的人效增長2%,騰訊則降低15%,拼多多增長了94%。

目前,騰訊、百度和華為依然在量子計算方向上進行研究,相關崗位仍在招聘。

騰訊量子實驗室,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張勝譽教授(也是姚期智高徒)帶隊,主攻量子計算雲以及器件,推出過量子開放系統的絕熱演化捷徑、自研量子參量放大器,今年主要進展集中在量子化學模拟、材料設計和新藥研發方向;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是由悉尼科技大學終身教授段潤堯帶隊,2022年,百度推出搭載10個量子比特超導量子晶片的第一台超導量子計算機“乾始”,以及量子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量羲”,今年的主要進展集中在金融科技、光量子和量子晶片領域。據規劃,2023年,百度量子晶片将達到超過100個量子比特,實作高潛量子應用;2025年,百度量子晶片将達到超過1000個量子比特,實作實際的量子優勢;2028年,百度量子晶片将達到超過10000量子比特,實作規模化商用及容錯量子計算。華為量子技術基礎研究實驗室,主要做量子計算的上層軟體平台支援,推出過量子計算模拟器HiQ雲服務平台等,2019年6月華為曾經推出“華為昆侖量子計算機”原型。2021年,華為董事、CEO任正非表示,在量子計算機出現後,幾百萬年破譯不了的資訊都能破譯,資訊安全是相對的。現在說區塊鍊多偉大,但在量子計算機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從目前來看,國内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想要持續投入“硬科技”、前沿技術,屬于比較難的方向。例如,量子計算的商業化似乎仍然較遠,今年5月麥肯錫預計,在2040年之前,能大規模運作的量子計算機可能都無法實作。

“如果按照經濟蕭條方面發展,量子科技可能真的會發生‘泡沫’危機;但在時間次元來說,量子計算的未來一切都未知,需要不斷資金投入,這個所謂的‘一場空’并不是泡沫,更多是科研過程中的試錯。”施教授曾對钛媒體App這樣表示,如果外部的企業技術戰略決策者們(CIO)想要深入了解量子計算,并且關注其未來發展,就需要不斷掌握知識,有一定的敏感度,而且需要讓更多人謹慎評估企業是否真的要使用量子計算,而非一擁而上蹭熱點。

CIC灼識咨詢經理陸佥慧對钛媒體App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下,網際網路大公司為確定盈利能力,節省成本,選擇關停一些試驗性質業務,或開始縮減短期内商業化前景并不明朗的項目。但與此同時,她認為大廠将依靠其原有優勢,将會布局盈利預期更為明朗的産業。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