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作者:影探

前幾天,#協和醫生說噴霧爽膚水不補水#登頂熱搜。

看着雙11在某寶購入的各類護膚品,誰的心「咯噔」了一下我不說。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随即又看到一個部落客的連環誅心。

‍‍‍‍‍‍‍‍‍

“所有的眼霜都沒必要買。”

“所有的精華都沒必要買。”

“面膜沒用。”

尊嘟假嘟?

定睛一看,他是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的教授。

圖源:微網誌部落客林瘦貓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确實,化妝品本屬化學工業産品範疇,專業是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

‍‍‍

随即看到了這部紀錄片,想要一并分享給大家。

但先聲明一下,一切資料和結論都僅表明紀錄片立場。

‍‍‍‍‍‍‍‍‍‍‍‍‍‍‍‍‍‍

也許會沖擊你的認知,至于信不信,你自己決定。

「美容的真相」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One The Truth About Looking Good

2018.1.9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瘋狂拔草‍‍‍‍

2018年,BBC一部名為《美容的真相》的紀錄片誕生。

目的隻有一個:拔草。

‍‍

片中提到,在英國,每年購買化妝品花費的金額達90億英鎊(約800億人民币)。

‍‍‍‍‍‍

而這個資料,在中國2020年是3400億元,2022年是3936億元。

《特效化妝師大對決》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抛開宏觀市場資料,僅僅看個體。

之前聊過的卡戴珊家族,金小妹凱利·詹娜17歲推出自創美妝品牌。

一年全球銷售總額達4.2億美元,成為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化妝品行業的繁榮顯而易見,是網紅們的現金流,是明星們的代言費。

凱莉·詹娜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但在偌大的化妝品市場中。

有多少承諾是營銷手段?又有多少是基于科學和事實依據呢?

每一個為此消費過的人都不該被蒙在鼓裡。

‍‍‍‍

紀錄片就是基于此,尋找獨立科學家合作,對各類日常化妝品宣稱的功效進行測試。

成分黨有福了。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第一個就是——保濕面霜。

‍‍‍‍

這類産品總是會用某些專業名詞吸引成分黨,比如蜂毒、羊胎素、24k純金等。

又會用一些動詞吸引伸手黨,如提拉、緊緻、保濕等。

‍‍‍‍‍‍‍

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消費者幾乎被一網打盡。

但事實呢?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對此,紀錄片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

一、健康皮膚是否需要使用保濕霜?

二、保濕霜是否有長效的保濕效果?

紀錄片征集了25名志願者進行保濕霜的科學測試。

‍‍‍‍‍‍‍‍‍‍‍‍‍‍‍

在測試開始之前,科學家使用專業儀器對志願者測試了皮膚的含水量及健康程度(屏障功能)。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實驗根據暢銷程度選擇了三款不同價位的暢銷保濕霜,分為A\B\C組。

要求志願者每天在一邊臉上使用2次,另一邊不使用,21天後再次測試。

結果顯示——

使用保濕霜後,皮膚裡的瞬時水分确實增多了。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但并不是最貴的效果最好。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接下來劃重點:

保濕霜中最常見的保濕劑是甘油,它在産品配方表裡越靠前,保濕效果越好。

‍‍‍‍‍‍‍‍‍‍

故,可以忽視标價,根據配方來購買。

當然,也有一些面霜使用的是其他保濕劑,片中并未做實驗。

‍‍‍‍‍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還有一個重點。

根據三周的對照研究,科學家沒有測試到志願者皮膚表面或健康程度有任何變化。

即,基礎保濕面霜并不能提升皮膚的健康程度,保濕效果隻是即時的。

在資料面前,也許不得不承認,我們想要的、相信的那些廣告宣傳語,并不是真的。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紀錄片順勢提出第二個研究問題——如何抗衰老?

紀錄片主持人找到一位有40年駕齡的女客車司機,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她的右臉都暴露在陽光下。

是以右臉比左臉有更多的皺紋。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通過英國頂尖皮膚病學家克裡斯·格裡菲思的一錘定音:

陽光照射是造成皺紋的關鍵因素,占75%左右。

是以,抗衰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防曬。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實體防曬是抗衰最好的辦法,其次就是防曬霜。

選擇防曬霜也不能隻看SPF值,而是要認準兩個資料,SPF和PA。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即防曬系數,防護紫外線B和曬傷。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即防禦長波紫外線A的能力,防止皮膚變黑和老化。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紫外線A能夠穿透玻璃,冬天減少的是紫外線B,紫外線A幾乎一整年都維持相同功率照射在地表上。

是以冬天夏天、晴天陰天,隻要暴露在室外,都要塗防曬。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第三個問題——已有皺紋如何消除?

除了醫美外,隻有維A酸類産品有效果,可以改善皺紋、老年斑、色素沉着。

但也有很明顯的副作用,可能會産生紅腫、過敏、刺激和灼燒感。

此産品是處方藥,隻能通過醫院開具,使用時要遵醫囑。

還有一種松香油,是維A酸的替代品,但使用時要建立耐受。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接下來,記錄片中還展示了不同價格彩妝的優劣,消脂産品的效果。

都有實驗對照組,結果也證明了——

不是貴價就一定好,平價也有好産品,且好多都是智商稅。

當然,實驗結果隻針對本紀錄片中提及的産品,樣本也沒有足夠大,并不是萬無一失的結論,但還是給了我們很多資料參考。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消費主義陷阱

我們對護膚品總是帶有盲目的信任,以為錢花到位,就能抵抗時間。

功效欄越豐富,專利成分越晦澀,越覺得效果可信。

但這些術語,有多少是加了水分的呢?

紀錄片邀請了化妝品專家柯林·桑德斯,他也是生産商内部人員,來揭露術語内幕。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比如“醫學認證”。

消費者第一反應,具有“醫學認證”辨別的産品,應該經過大量醫學實驗并有明顯效果,才可辨別。

但事實上專家說,隻要産品能達到很微小的效果,即可算經過醫學認證。

即使這種效果在人臉上并不會有什麼明顯變化。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再比如“皮膚學認證”。

隻能說明該産品在皮膚上試用過,理論上隻要一個人試用過即可。

是以通過皮膚學驗證,不能證明該産品對你的皮膚是否安全。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那我們為何會輕易為這些“智商稅”買單?

哲學家鮑德裡亞說過——

“在消費社會,人們不再單純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開始追求商品的符号價值。”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紀錄片中布置了一個小實驗。

将相同的洗面乳配備不同包裝、不同銷售人員,放置在商場中。

一組是簡陋包裝, 身穿休閑裝的銷售助理。

二組是貴氣包裝,身着實驗服的銷售助理。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結果顯示,相同時間内,第一組有3人願意購買,第2組有8人。

這是心理學上一個有趣的理論叫“自我差異論”。

人會有一個“現實自我”,同時有一個“理想自我”,兩者有時會有差距,而人們會不自覺地想要縮小差距。

包裝華麗的産品會引起人的不安,購買它則能消除不安,實作有關财富、美麗與地位的虛幻滿足。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而還有一種焦慮,是顔值上的焦慮。

我們想要通過化妝品變美,實則是對自己外貌的不自信,一部分原因是受自尊心驅使。

又或者,是被營銷出來的,對衰老的恐懼。

某醫美廣告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事實上,在他人眼裡,我們原比自己認為的要美得多。

紀錄片中做過一組實驗。

設定7張同一人的照片,有原圖,有美化過的,有醜化過的。

在志願者們交談一陣後,要求單獨進入房間,在7張照片中選擇出最符合他本人的照片,包括照片本人也要選擇。

最終的結果很出乎意料。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在心理學上,這稱之為光環效應。

變美的壓力會導緻人隻關注自己臉部的不足,但其他人會在臉部特征的基礎上,加成個人品質特征。

也許用俗語來說,就是“面相”。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美容的真相》紀錄片僅僅聚焦化妝品行業背後的内幕,就足夠讓人突破認知。

而關于消費主義的陷阱,還有更多。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會被拿出來一遍又一遍重溫的存在。

片中通過采訪記錄和資料,稍微讓我們窺探到了消費背後的那隻手。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有故意操縱。

比如燈泡,最初研發出的使用壽命是2500小時,而電氣壟斷聯盟将其縮短為1000小時,這叫“計劃報廢”。

比如列印機墨盒,内置有計數器,打夠5萬張,就會提示墨用完了,實際重置後還可以再使用很用。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有販賣焦慮。

比如SUV,廠商多年來宣稱它的安全性,使得不少人為安全感買單。

但紀錄片中稱,SUV的翻車率是普通汽車的2倍。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狂賺3900億,這片竟然沒被禁

片中還有許多讓人目瞪口呆的營銷手段和産品内幕,此處就不贅述了。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觀看。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否定消費。

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被消費主義裹挾,不要單純相信買東西等于快樂這種屁話。

而是回歸理性,了解清楚營銷手段和産品本質後,再選擇是否消費。

畢竟,現在錢太難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