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編輯 | 文史紀談
文 | 文史紀談
前言
範雎有多牛?他一個政策就讓秦一統六國,但又用9個字逼死戰神白起。他的作為,至今仍讓人議論紛紛。範雎究竟隻是一個奸佞小人,還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天才?
涅槃重生,青年範雎的坎坷求學之路
範雎出生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貧民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從小就由一個傻啞的老妪撫養長大。
小時候的範雎就顯得極具天資,聰慧過人,經常一個人縮在角落裡看書學習。村裡有位老秀才,發現範雎不同凡響,便開始無償地教導範雎讀書識字。
在老秀才的悉心栽培下,範雎很快就學有所成,對六國語言、曆史、典籍了如指掌。
10歲的時候,老秀才就看出範雎的不同凡響,便勸說他要出去闖一闖,否則天資難以施展。範雎心中也早有這個覺悟,于是和老秀才商議,決定前往各國遊學增長見識。
老秀才幫他準備了一些幹糧,範雎就此踏上了流浪求學的道路。
範雎先後遊曆到了南韓、趙國、魏國等地,到處拜讀名師,學習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勢。他還廣泛接觸各階層人民,了解民間疾苦。這為他後來制定政策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範雎聰明好學,很快就在各國語言文化中獲得了系統的學習,并在思想上有了自己的見解。
20歲時,範雎傳回魏國,開始思考如何進入政界發揮所長。他四處遊說自己的理念思想,還寫信向許多重要官員表達政見,希望可以得到賞識。
但由于出身寒微,又無任何背景,範雎的才華沒有得到重用,許多見解都被當成是瘋話瘋語。
後來,範雎加入了魏國使團,作為一個小官員随同出使齊國。在一次宴會上,範雎冒失插話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竟然受到了齊湣王的賞識。
齊湣王送給範雎豐厚的禮物,表示歡迎他常來齊國。範雎由此一戰成名,獲得“三寸不爛之舌”的美稱。
但此舉觸怒了魏國使團的正使魏冉。魏冉認為範雎獨占了使團的功勞,回國後就誣陷範雎通敵叛國。在一個宴會上,魏冉命人當衆剝去範雎衣物,用荊條狠狠鞭笞,直到他奄奄一息才将他扔進肮髒的廁所。
在生死邊緣,幸運的是範雎得到了廁所清潔工的救助。他逃離魏國來到秦國,經過改名和殺伐的曆練,終于在秦國崛起,最終報複了曾陷害自己的魏冉。範雎的早期經曆充滿戲劇性的跌宕起伏,這為他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基礎。
助秦一統六國,功勞滿滿
範雎來到秦國後,起初并不順利。他苦思冥想,最後給秦王寫了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出許多治國政策。秦王看後大為贊賞,多次召見詢問國事。範雎的謀略令秦王刮目相看,遂重用他為客卿,後又升為相國。
在位期間,範雎推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先與遠方小國修好,再攻取近鄰大國。據此,範雎誘使秦王先滅了魏國,奪取魏國重要城池邯鄲。接着秦國又與遠方的楚國修好,轉而攻取近鄰的南韓。在範雎謀略的助力下,秦國版圖不斷擴大。
同時,範雎還在内政上輔佐秦王加強王權。他設法驅逐了秦國權臣魏冉,奪走了魏冉手中的兵權。魏冉被迫逃亡他國,終身未能回秦國。範雎由此一舉掌控大權,使秦王可以更加專注對外用兵。
如果沒有範雎的謀略助力,僅憑秦國君主的才能和國力,想要在那個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最終籠絡姓名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範雎制定的連坐法和減輕賦稅等内政策,也幫助秦朝鞏固了統一的政權。他主持下的文化統一、道路修築等舉措,也加速了秦朝中央集權的實作。
範雎還參與了推行标準貨币、度量衡和文字的統一,消除了六國遺留的分裂局面。他倡導修築直道,連接配接關中與關東,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此外,他還主持修建了連接配接首都與長城的直道,以及通往泰山的必經之路,以示皇權神聖。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中所雲:"秦是以強,範雎之力也"。
小人之心,逼死戰神白起
公元前262年,趙國大将趙括在長平與秦軍主帥白起進行了一場殊死決戰。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膠着,秦軍用巧妙的戰術引誘趙軍深入,将之圍困在糧草盡失的大糧山地區達46天之久。
趙軍士氣跌入低谷,隻能組織突圍,但都被秦軍擊潰。最後趙括在突圍中陣亡,趙軍20餘萬投降。
白起此戰以少勝多,完勝趙軍,一舉奪取上黨之地。他的軍事才能讓秦王看到統一六國的曙光,對他極為倚重。白起也借機在朝中聲勢大振,被封為武安君,成為僅次于丞相的重要将領。
而這引起了丞相範雎的戒心。他認為白起功高震主,很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且,白起在長平大捷後力主乘勝追擊,直搗趙國國都邯鄲。範雎則主張退兵息戰,先鞏固戰果。
兩人在朝堂上針對戰略出現分歧,白起直接點名批評範雎。這使得範雎面子上難堪。為除掉白起這個心腹大患,範雎決定在秦王面前诋毀白起,最小化他的軍功。
他多次向秦王進讒,說白起心術不正,遲遲不肯出兵,想坐收漁翁之利。又說白起擅自放棄進攻邯鄲的大好機會,必定是懷有二心。範雎極力散布白起謀反的流言,使秦王對白起也漸生疑心。
在範雎的挑撥下,秦王先是撤銷了白起的武安君爵位,後又貶他為平民,軟禁在鹹陽。三個月後,秦軍前線作戰不利的消息傳來,秦王大怒,聽信範雎的建議,下令将白起賜死。
根據範雎的建議,追趕白起的使者帶去了秦王的親筆诏書。诏書中隻有簡短的九個字:"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白起明白這已是賜死的信号,在遠離鹹陽的途中,終于在使者的監視下被迫自刎而死。
藉此,範雎排除掉了自己最強的政敵白起。但這無疑也削弱了秦國的軍力,白起的死對秦國未來的征伐計劃是一個重大損失。
亂秦之術,範雎慘淡落幕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範雎還展開了一系列荒腔走闆的舉措。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範雎下令在全國範圍内大肆焚燒書籍。凡是含有批評秦國統治的文字,哪怕隻是略有辭色,都要充公燒毀。無數古籍名著是以付之一炬,導緻許多思想流派失傳斷絕。
其中墨子反對攻城掠地的用兵思想,與秦國強國方針相左。範雎為了消除思想隐患,下令焚毀墨家著作,導緻這一學派幾乎徹底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除了燒書,範雎還大力監視朝中的學者與官員。他設定密探,注意一些忠誠老臣的言行舉止。哪怕隻是稍有疑點,範雎就會立即調查,最後處死。因為他許多忠良能臣就這樣冤死獄中。
如禮制修正者傅說,就因言語中稍帶批評,被範雎誣陷通敵叛國。傅說被烹殺于市場,妻子也被斬殺,父母自殺。這樣的冤案在範雎當政時屢見不鮮,使秦朝的統治籠罩在恐怖之中。
通過文字獄與懷疑一切,範雎确立了秦朝的專制體制,但同時也使秦朝失去改良的可能。廣大士大夫的心思也是以逐漸與皇室疏離。這為日後陳勝吳廣起義埋下隐患,也成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也正如司馬遷所說,範雎"亂秦之術"也。
後來,在秦始皇東巡時,太子扶蘇意圖作亂,最終事敗身亡。還有史書記載此乃範雎故意離間所緻,他想把太子之位給自己的人選。這使得秦始皇對他也生疑,範雎晚年屢受皇帝忌憚。
直到秦始皇去世後,趙高與李斯等人聯手,終于在宮廷權力鬥争中擊敗了以範雎為代表的舊力量。最終範雎被視為舊勢力的餘孽而遭到誅殺,結局慘淡。
筆者認為
範雎既是一個政治政策上的天才,也是一個極不擇手段的權謀家。他的經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亂世求生存的現實,也警示後人權力的濫用必然以災難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