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一年一度的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正在南韓激戰,來自LPL的WBG和來自LCK的T1,将在本周末為S賽再度呈現一場“中韓決戰”的戲碼。

曆屆S賽從來不缺流量和關注,但今年的S賽最熱門的話題似乎并不在賽場本身:一些被強行扣上的帽子,或者說被強行綁定的價值,讓我們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這項被年輕人趨之若鹜的運動。

如同其他領域一樣,在電競領域(更精準一點說是英雄聯盟領域),“抗韓”便是主旋律。

五年前的雅加達亞運會,英雄聯盟作為表演項目首次入圍,中國隊力克南韓讓五星紅旗飄揚在電競賽場,也将這項曾被無數家長認定為“不務正業”的事業的輿論口碑推向高潮。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是以,一個多月前的杭州亞運會上,英雄聯盟首次作為正式競技項目亮相,熱度可謂力壓群雄:一來是官方想借助它重燃年輕人對于體育的熱情;二來也是電競邁向“沖奧”目标的重要一步,讓産業價值借助“登上廳堂”的方式進一步釋放。

熟料,承載着極高期待的中國隊卻完敗Faker領銜的南韓隊,又在季軍争奪戰中,被越南打的灰頭土臉。不誇張地說,丢掉這枚金牌的挫敗感,幾乎可以匹敵男籃在亞運會的潰敗,負面聲音充斥網絡。

搭了這麼大的舞台,卻為别人做了嫁衣,誰能承受得了這樣的落差?于是,S賽便承載了全部的複仇期待。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一開始還順風順水,4支戰隊先後沖出了瑞士輪進入8強創造曆史。然而,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依舊在發生。

LNG與T1的1/4決賽,備受矚目的LNG遭遇了0-3的脆敗,一夜之間讓無數粉絲破了大防。無處發洩的粉絲們圍攻了李甯的抖音官方直播間,憤怒地在公屏上刷着“不抗寒(韓)!”“穿李甯,三比零!”,甚至開始了辱罵。無辜的主播們被噴到流淚,草草下播。

這樣的反噬已經超越了電競“玩梗”的範疇,而且真切影響了品牌的形象。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很快,李甯官方微網誌站出來道歉,表示會銘記失敗的教訓、重整旗鼓。而在其後的李甯官方直播間裡,有從業人員透露LNG肯定會進行重組,言外之意就是會将那些表現失常的人剔除。

這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安撫粉絲的态度,同時也算是變相認定了粉絲聲音可以一定程度上左右俱樂部決策的邏輯。

這還隻是不盡如人意其一。其二,發生在半決賽JDG和T1的較量之間。殺瘋了的T1以兵不血刃之勢将LPL頭号種子、本屆S賽奪冠頭号熱門JDG斬落馬下,一己之力單挑LPL群雄,闖入最後的決戰。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在JDG與T1的B站直播彈幕區裡,為T1搖旗呐喊的人數甚至比為JDG加油的人還多。放在任何一項其他的國别間的體育競技中,這都可謂一道奇觀。

不排除這其中部分是對faker這樣十年如一日大神的由衷盛贊,但對于JDG不盡如人意發揮的不滿,是造成這種奇觀的更重要原因。

兩件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邏輯。在電競這樣一個新興體育行業裡,輿論風評轉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一旦成績不佳,不僅對家來噴,甚至自家粉絲的攻擊聲也會一浪蓋過一浪,能噴到你懷疑人生。

相比于傳統的RNG、EDG、IG這些電子競技俱樂部,諸如WBG、LNG、BLG、JDG等等後起之秀都是品牌方直接入場電競的産物。這種短期内的“高舉高打”,就是為了用高投入換高産出,最短時間出成績,進而達到反哺品牌的目的。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但在這屆S賽事上,期待中的“反哺”沒有出現,倒是“反噬”以波濤洶湧之态勢屢屢上演。被吞噬在曾經自己最為看重的“飯圈文化”中,這恐怕是任何一家品牌方所始料未及的。投資電競反倒成了一項無比高風險的事情,這也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去思考一個問題:電競、流量、商業價值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沒有人質疑電競的背後是巨大的流量。但這些流量,是否都能轉化為流量價值?在當下這種快速反噬的輿論氛圍下,是要被打上大大的問号的。

說句可能讓人不适的話:當下的電競流量,大多數都是無效流量,制造着喧嚣和熱鬧景象的流量,而不是真正有商業轉化價值的流量。

就好比,百萬的段子手部落客随便拍一條短視訊便是上萬點贊,但其視訊收益卻遠遠不及那些隻有十萬粉絲拍攝着點贊幾百的商業部落客,因為别人随便賣一個私董會會員的金額便是你數十條短視訊的流量提成之和。

電競也是這樣的邏輯。對于年輕的電競粉絲群體而言,看得過瘾便滿足了90%以上的情緒價值,而剩下的那10%情緒價值還取決于年輕人并不充盈的錢包。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對于品牌方而言,這個轉化率就太低了,而且,就算有轉化,向好的轉化和向壞的轉化,就取決于場上幾名隊員在滑鼠鍵盤間的操作,風險太大了。

一旦結果不理想,恐怕不僅難以“帶貨”,反倒是容易“翻車”。

容易被“反噬”,這還隻是其一,另外還有一個赤裸裸的現實:跟傳統體育運動相比,電競戰隊、電競明星被抛棄被遺忘的速度要快很多。

說到體育圈的“卷”,你或許會說是英超:哪家豪門夏窗不投入個兩三億的英鎊,你很可能就在新賽季掉隊;你或許會說是NBA:不簽個4年2億美金的大合同,你都愧對“巨星”的稱号。

但是,看看如今的英雄聯盟賽事,你或許會有新的認知:曾經捧起過S賽桂冠的三支中國戰隊EDG、FPX、IG,甚至在今年連代表LPL參加S賽的資格都沒有。而且,一旦沒有了成績做支撐,他們便很快離開話題中心,不再受粉絲的追捧,甚至各種黑料、各種抨擊聲此起彼伏。

可以料想,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投入和成績産出,BLG、JDG、LNG們也會如昙花一現般被遺忘。

從李甯京東被罵說起,電競的流量到底有沒有價值?

這一點,與傳統體育項目是大為不同的。就算沒有成績支撐,CBA和中超球隊們依舊有忠實擁趸,畢竟多數的球隊是跟城市所緊密結合的,你看男籃輸成這個德行,CBA一些賽場依舊爆滿。

但電競不具備這個屬性,這完全是由興趣愛好凝練起的社團屬性的群體,你要說哪支電競隊伍代表哪座城市的榮光,你要為了這支戰隊、這座城市而用愛發電,這完全就是扯淡。

沖着流量的熱乘興而來,卻吃着流量的癟敗興而歸。這是李甯和京東,在本屆S賽上遭遇的故事,這些都不是個例,而是衆多品牌方可能都在遭遇着的困惑。

究其原因,這還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商業市場,電競從熱門運動到熱門産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直到市場的成熟、群體的成熟、氛圍的成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