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的拐點到了?
消費電子曾經是A股表現最好的闆塊之一。從2007年到現在,消費電子闆塊漲了9倍,遠超上證指數(-30%)。
但從2021年年底開始,消費電子闆塊開始萎靡不振,消費電子ETF股價下降超三成。截至 2023年10月11日,消費電子 TTM 市盈率為31.1 倍,處于過去十年曆史分位 22.2%,估值處于曆史低位。
有趣的是,在一片哀嚎之下,消費電子卻突然開始走強。10月23日到現在,消費電子ETF漲幅超過16%。
消費電子股價回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正在回暖。中信建投援引BCI資料稱,自9月以來,多數周内,國内手機的周度總銷量同比增速已轉正。A股消費電子公司的三季度淨利潤也從之前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手機銷量的拐點到了。多家機構均預測手機将在4季度迎來近10個季度以來的首次銷量反彈。邏輯在于,上一波智能機銷售高峰的換機周期逐漸到來,且各大品牌廠也在此時适時推出了重磅新品。
2、新機潮刺激了使用者購買需求。和以往相比,今年9月、10月份有更多的手機品牌釋出新機,行業出現新機潮。并且高通骁龍8 Gen3的釋出以及手機品牌多項功能的首次使用,都刺激了使用者購機需求。
3、供應鍊公司業績彈性最大。此前消費疲軟時,品牌持續去庫存,導緻品牌庫存處于低位。如今在銷量回暖以及華為搶上遊産能帶來的鲶魚效應下,各品牌手機都在積極加單補庫存,産業鍊需求迅速增加。
/ 01 / 消費電子觸底回升
消費電子是近期資本市場上表現最亮眼的闆塊。10月23日到現在,消費電子ETF漲幅超過16%。天龍電子、中石科技、深科達等公司股票都在這段時間内迎來多次漲停。
消費電子闆塊亮眼的股價由業績推動。三季度,消費電子闆塊業績改善明顯,闆塊營收同比下降1.6%,較上半年收窄(-3.2%)。消費電子闆塊淨利潤同比增長1%,較上半年明顯改善(-12.1%)。
消費電子闆塊業績回升,得益于終端銷售的回暖。據Canalys資料,三季度國内手機出貨量為6670萬部,較二季度(6570萬部)實作環比增長。最近一段時間,手機市場更是實作了銷量同比轉正,中信建投援引BCI資料稱,自9月以來,多數周内,國内手機的周度總銷量同比增速已轉正。
在各方行業人士看來,近期的多周銷量增速同比轉正有望延續。IDC預測,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有望在2023年第四季度迎來拐點,實作近10個季度的首次反彈。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中國手機市場底部将過,預期将重拾成長,四季度手機出貨同比與環比亦預期均重拾增長。”
從手機關鍵零部件的出貨量也能看出手機市場回暖的迹象。兩家手機晶片廠商聯發科手機業務收入環比增幅達19%,高通手機業務收入超過公司前期指引,同時兩家廠商預計4季度手機業務收入增速将進一步加快。
手機市場之外,另一大終端消費電子PC的出貨量也已到底。西部證券、方正證券等券商均稱PC行業即将回暖。PC代工廠訂單也佐證了PC市場将迎來回暖,廣達、仁寶等筆電代工廠出貨量連續多月回升。9月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筆電出貨量環比2%、7%、18%、13%。
那麼本輪消費電子回暖是如何開始的呢?
/ 02 / 新機潮刺激下的換機周期
往年,9月份往往隻有蘋果的新機發售。但今年9-10月份,華為、榮耀、小米等多個手機廠商出乎意料地集體釋出了新機。
手機廠商集體帶來的新機潮刺激了消費者需求。尚且不提沉寂後突然發力的Mate60,即使是保持常态手機發售節奏的小米也實作了銷量爆發。
小米14開售僅5分鐘,全系列銷量猛增至上代13系列首銷總銷量的600%,開售後一周左右,小米14銷量超百萬台,而整個三季度小米銷量是910萬台。
新機潮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到了換機周期。德邦證券研報提到:“上一波智能機銷售高峰的換機周期逐漸到來,各大品牌廠适時推出重磅新品。”
令據行業人士說法,消費者手機換新周期來到了30-33個月。而國内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10個季度下降。按照消費者的30-33個月的換機周期,之前手機出貨量下滑前季度的使用者也将從今年4季度開始陸續進入換機期。
當遇到消費者換機期後,手機行業也不再“擠牙膏”。高通釋出的骁龍8 Gen3就主要參數來看,其性能已經與A17 Pro不相上下。并且骁龍8 Gen3也是首款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手機晶片,其可在終端側運作100億參數模型,支援手機終端實作擴充圖檔畫幅、視訊物體智能消除等功能。
高通把牙膏擠爆後,安卓機性能有了極大提升。比如,骁龍8 Gen3使手遊畫面達到PC級高端顯示卡的水準,并讓手機相機具備人像超分功能,在畫面拍攝定格後,生成式AI可以在手機端進行人像清晰度的增強和去模糊。搭載骁龍8 Gen3的小米14也開始直接越級對比蘋果15Pro。
不僅高通發力,手機品牌也帶來了不少的産品創新。比如,華為Mate60 Pro成為首款支援天通衛星語音通話的大衆手機,使消費者在沒有基站信号的情況下,可通過衛星信号與外界聯絡。作為蘋果的銷售主力,iPhone 15 Pro則是首創空間視訊,通過使用超廣角和主攝像頭拍攝的“空間視訊”在 Vision Pro 頭顯上播放後,可為使用者帶來沉浸式的3D視訊體驗。
可以說,消費者迎來換機周期,疊加手機廠商的供給端更新,讓消費電子産業開始回暖。
/ 03 / 為什麼供應鍊股價總能跑赢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反彈中,供應鍊公司的股價漲幅要明顯領先于終端品牌。
11月至今,朝陽科技、博碩科技、翰博高新等消費電子供應鍊公司股價漲幅都在30%以上。同期,手機品牌小米股價漲超13%。
供應鍊公司股價漲幅更大,得益于其具備更大的業績彈性。比如,手機關鍵元器件攝像頭頭部廠商舜宇光學财報顯示,9月資料公司手機鏡頭出貨量同比上漲16.9%、手機攝像模組同比上漲41.4%。超40%的出貨量同比增速遠遠超過了手機行業的出貨量增長。
之是以産業鍊的增速能夠超過終端銷售增速,源于手機廠商補庫存的需求。在過去多個季度中,手機等終端消費電子市場較差,品牌廠商大多都在去庫存。2022上半年到2023上半年,小米存貨占資産比重為從19.7%下降到13.2%。如今消費電子行業回暖在即,品牌廠商大多選擇了加單補庫存。
與此同時,華為擴産也帶來了鲶魚效應。華為Mate60系列原本計劃國内出貨量為600萬台左右。但上市後的火爆表現,已經使華為把出貨量目标調高到2000萬台以上。随着銷量目标的提高,華為從供應鍊處積極補單,随之供應鍊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華為向上遊積極補單,其他手機品牌隻能跟進。為了避免零部上遊産能被華為鎖定,影響自家産品的銷量節奏,各品牌手機開始更加積極的加單補庫存,産業鍊需求迅速增加。手機相關IC廠商也指出,不少手機品牌業者都在華為發表新機之後,陸續開始加單。
消費電子行業的複蘇,不僅會給供應鍊企業帶來訂單量的增長,也正在給企業帶來訂單價的提升。根據韓媒Pulse的報道,三星電子決定在明年第1季與第2季将NAND價格調漲20%。
種種迹象顯示,消費電子從終端産品到産業鍊各環節的複蘇信号越來越強。而在這輪複蘇中,産業鍊公司或許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