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春,一錘砸掉600億

這是一次艱難的行軍。
2014年8月,在公司的周年慶典上,金蝶國際軟體集團董事長、CEO徐少春一身海盜船長的裝扮,拎起一把大錘,砸碎了客戶的伺服器,正式宣告成立金蝶“ERP雲服務事業部”,吹響了公司進軍雲服務的号角。等到了2017年,他幹脆又把“ERP”也給砸了,宣告徹底和傳統軟體老業務告别,把金蝶“雲ERP”更新成了金蝶雲。
ERP這個名詞,一般人聽着可能有點陌生,作為對中大型企業管理至關重要的系統,它是從國外引入的舶來品,被外企軟體巨頭完成了在中國的市場教育。但當時上ERP軟體既貴又難,氣得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說:“企業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
這也給國内有心在這方面發力的企業創造了機會,由此開啟了國産ERP軟體攻城略地的征程。
“北用友,南金蝶”。2000年之後的十年,金蝶日益成為響當當的名字。它和另一家軟體龍頭用友,攜手從海外ERP企業的壟斷局面中突圍而出。但現在,時移世易,當雲時代來臨,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系統被雲服務取代,管理軟體企業也别無選擇——那就是擁抱雲計算。
也是以,徐少春揮動大錘,啟動了公司的雲轉型。在三年前,徐少春更作出承諾,要在2023年用雲模式“再造”金蝶。
如今,三年之期将結束,金蝶的雲轉型要交卷了:雲服務收入已占比近八成的金蝶,俨然轉型成為一家企業管理雲SaaS(軟體即服務)公司,并連續三年雲業務增長超過30%,從這個角度看,金蝶雲轉型成績可謂亮眼。但金蝶還在等待資本市場來認可它未來的盈利能力與估值:近三年來,金蝶已虧損超過10億元;兩年半的時間裡,公司股價“膝蓋斬”。
不轉型,是“十死無生”,轉型,則是“九死一生”。金蝶,能否再次破繭成蝶,實作重生?
金蝶轉型和“八連砸”
業内都說,一部金蝶創業路,半部中國軟體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在跨國軟體巨頭SAP、甲骨文(Oracle)等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後,ERP概念開始普及。1998年,SAP在中國釋出“燈塔計劃”,向各行業領頭企業推介ERP,成功吸納了一汽大衆、柯達等合資及跨國企業在華公司外,也把聯想、海爾等一批國内優秀企業納入其中。“燈塔”之光下,SAP中國的客戶在三年内就超過了300家。
根據IDC的報告,2000年,國内管理軟體市場銷售總額已達58.7億元。ERP軟體市場銷售額中,國外ERP軟體品牌占據了81.6%,其中SAP的市場佔有率占到了30%,Oracle占據7%。
廣大國内企業那時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海外ERP産品業務流程規範、國際化程度高,符合企業國際化和尋求海外資本支援的要求;另一方面,海外産品本土化不足、上ERP又難又貴等沖突突出。
為打破這一局面,1998年國内八家财務軟體企業聯手在北京舉辦釋出會,宣布進軍企業管理軟體。金蝶也啟動了公司的第二次轉型,轉向開發ERP系統。
▲(2000年,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長、CEO徐少春)
當時的金蝶在财務軟體業已經嶄露頭角。為了切入新賽道,1999年,金蝶挖來了曾是用友ERP技術核心人物的田榮舉擔任CTO;第二年,曾任SAP中國區副總裁的黃骁儉也加盟金蝶。2002年,金蝶并購了國内首家ERP供應商開思,獲得了其正處于研發過程中的ERP産品。
和其他軟體廠商不同,金蝶客戶一直以成長型企業為主,被市場稱為“中小企業之王”。徐少春後來還寫了一本書,叫《ERP改變中國》。他在書裡寫道:“轉型經濟環境下,一定會催生出許許多多高速成長的中國企業,是以中國企業的主流就是這些成長型企業。”根據IDC資料,截至2017年,金蝶連續13年位居中國中小企業市場占有率第一。
金蝶作為企業管理軟體龍頭的位置,就這樣一步步奠定下來。2001年2月,金蝶國際在港交所創業闆挂牌,成為首家在香港創業闆上市的民營軟體企業。3個月後,用友網絡也登陸上交所。國内管理軟體市場上,形成了用友、金蝶、浪潮鼎立的格局。
從1998年開始,征戰20年時間,國産ERP品牌奪回了主動權。根據天風證券資料,到了2018年,中國ERP市場上國内廠商總體占比約為69%,其中用友占比最高為31%,其次是金蝶,占比12%。
但上市10年後,金蝶開始顯現疲态,銷售ERP軟體的模式已經摸到了天花闆。2012年,金蝶走到“至暗時刻”,這一年的中期财報裡,金蝶出現上市後第一次虧損,營收同比下滑7.6%,淨虧損2.26億元。
軟體行業,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2010年後,伴随着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的爆發式增長,企業辦公逐漸移向雲端。與此同時,随着市場滲透率的提高,全球ERP市場的增速也開始逐漸放緩。老牌軟體企業裡,海外的SAP和Oracle也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雲轉型。
徐少春開始思考金蝶的第三次轉型。這一次,他再次緊跟行業的變化,把寶押在了移動網際網路和雲計算上——上雲,将企業管理軟體以SaaS形式傳遞。
但比起之前來,金蝶這次轉型更需要勇氣。新的SaaS項目當時不斷湧現,網際網路大廠也入局搶占企服市場。作為傳統管理軟體廠商的金蝶,卻無異于要“從0到1”開始研發、打磨産品、搶奪客戶。
箭在弦上,不能回頭。徐少春幹脆掄起大錘,給全行業展示自己破釜沉舟的決心。
實際上,在當年砸伺服器之前的2014年青年節,徐少春就砸過個人電腦,表示要實作移動辦公。2017年,他又砸了自己的老闆椅和象征性的“ERP”,宣告徹底和公司的傳統軟體老業務告别,把金蝶“雲ERP”更新成了金蝶雲。2021年5月8日金蝶年度峰會上,徐少春掄起鐵錘,砸掉代表着企業被舊理念與平台“卡脖子”的手,釋出了金蝶雲·蒼穹PaaS平台v4.0。
後來,“開砸”幾乎成了金蝶每年活動上的保留節目,不過徐少春砸的東西越來越抽象。2018年青年節,他砸掉牆壁,提出了“無人會計”概念,後來他還砸過“煙囪”、一顆繭,還有一個象征卡脖子的“手”……這就是金蝶著名的“八連砸”。
破,是為了立。在技術革新和美國SaaS模式成功的指引下,徐少春也決定,把金蝶的雲轉型推進得更深,原來金蝶的“ERP”也被“EBC(企業業務能力)”概念取而代之。
目前,金蝶形成了以一系列雲服務産品為主的結構。金蝶雲服務主要有三大類産品,包括面向大型企業的金蝶雲·蒼穹和金蝶雲·星瀚、面向中型企業的金蝶雲·星空以及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蝶雲·星辰、精鬥雲;此外,還有金蝶雲之家(智慧協同雲)、管易雲(企業電商雲服務平台)、車商悅(汽車經銷行業雲)及我家雲(物業行業雲)等。
但這也是目前為止金蝶進行得最為艱難的一次轉身。從2014年宣布成立ERP雲服務事業部,初嘗雲服務,到2021年宣布全面雲轉型,再到2023年成為一家純Saas公司,金蝶走了将近10年。現在,金蝶雲終于快要交卷了。
一搞雲轉型,三年連虧損
2021年,徐少春立下了軍令狀:要在2023年用雲模式徹底“再造一個金蝶”。
三年之期将屆,眼下,這個目标完成了一大半。目前金蝶的收入構成主要分為三部分:雲服務業務、傳統ERP業務、其他投資性物業經營業務。而根據金蝶國際釋出的财報資料,截至今年上半年,金蝶的收入為25.66億元,同比增長16.81%,其中來自雲業務的營收占比已達到79.5%,接近八成。
今年10月11日,金蝶又交出了一份三季度雲業務“成績單”。截至2023年9月30日,金蝶雲訂閱服務年經常性收入(ARR)約為26.7億元,同比增長約40%。
今年前三季度,金蝶雲服務三大類産品中,金蝶雲·蒼穹&星瀚、金蝶雲·星空、金蝶雲·星辰及金蝶精鬥雲,分别實作淨金額續費率(NDR)為105%、95%、 90%、86%。
和傳統軟體的許可證銷售不同,SaaS公司常常使用的是軟體訂閱付費模式,是以,ARR和NDR也成為資本市場上衡量其估值的重要名額。ARR是企業收入的衡量名額,NDR則是客戶留存的重要名額之一,超過100%的NDR意味着公司的現有客戶不僅能夠續約,還繼續增加了對産品和服務的消費。業内認為,NDR超過120%,是一家優秀SaaS公司的重要名額。
在去年的年報業績會上,金蝶國際用ARR來作為自己的增長目标:公司2021年至2023年實作三年複合增長率達50%,到2023年金蝶雲ARR達到33億元。
從目前業績看來,金蝶雲完成這個目标大有指望。而ARR保持增長,尤其是大客戶續費率表現良好,金蝶的雲轉型成績,目前看起來可圈可點。
但對此資本市場并沒有給予相應的熱情。業績釋出後,經曆了兩天的股價上漲後,金蝶國際股價開始回落。截至11月6日,金蝶國際股價收報12.02港元/股,已是近一個月來的高點,總市值接近418億港元,但較今年1月5日盤中創下的年内股價高點19.16港元已下跌37%。
金蝶的營收增長是犧牲利潤換來的。
事實上,在2020年,金蝶就宣布,已實作了雲業務營收占比過半,超過了其傳統ERP軟體的收入。在這一年,公司股價實作了逆勢上漲,并在2021年2月一度觸達39.50港元的高點,總市值接近千億港元。
但也正是從2020年起,金蝶業績從盈轉虧,開始了連續三年的虧損。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總營收分别為33.56億元、41.74億元和48.66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别為-3.36億元、-3.02億元、-3.89億元,三年時間累計虧損超10億元。而金蝶出現虧損前的2017年至2019年,三年淨利潤合計也才10.95億元,現在已經全部被虧了進去。
金蝶虧損的“源頭”,正是其雲業務。同期内,金蝶雲服務業務的經營虧損分别為6.07億元、6.95億元和5.61億元。
今年上半年,金蝶國際繼續虧損,歸母淨利潤為-2.83億元。但金蝶表示,因為公司長期發展雲訂閱模式,經營品質提升,虧幅已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
同時,金蝶國際的整體毛利率也在逐漸下降,2020年至2022年分别為65.81%、63.09%和61.61%。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金蝶的毛利率還是81.5%,之後兩年也保持在80%左右;這一名額也是從2020年之後,才開始突然大幅下滑的。
雲計算業務占比的提升,不僅沒有快速讓金蝶騰飛,反而成為公司業績的拖累。究其原因,為了快速實作轉型,金蝶在近三年來,幾乎是不惜成本,砸下重金在研發、拓展市場等所需的費用上。
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研究及開發成本累計合計約36.01億元。近三年内,金蝶國際的銷售及推廣費用也持續增長,從2020年的14.25億元增加到了20.27億元,三年合計超過51.9億元。三年間的行政費用疊加也超過了13.8億元。
要知道,從2020年至2022年,金蝶國際的營收累計也才隻有124億元左右,而上述三項費用累計已超過102億元,占去了八成以上。
在今年上半年,金蝶國際的營銷及推廣費用、行政費用、研究及開發費用整體仍然保持增長,分别為11.42億元、2.39億元、7.44億元,同比增長8.8%、2.1%、6.6%。但公司也表示,在其營收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上述三項費用占該公司整體營收比例全面下滑。
與此同時,大量的小微客戶也成為金蝶增收不增利的一大原因。
截至今年上半年,金蝶雲業務中,代表大型企業市場的金蝶雲·蒼穹&星瀚合計錄得收入約3.93億元,同比增長約38.3%;NDR為108%。代表中型企業市場部分的金蝶雲·星空實作收入約9.22億元,同比增長約17.3%。代表小微企業市場的小微财務雲服務實作收入約5.01億元,同比增長約31.8%,其中金蝶雲·星辰收入同比增長約152.9%,NDR上升至89%。
從營收資料來看,目前仍是大量的中小微企業撐起了金蝶雲的收入。但是中小企業生命周期一般不長,波動情況大,同時付費意願不強;從金蝶的NDR名額看來,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續費率并不算理想。
挖掘大客戶成為金蝶的當務之急。根據中泰證券研報,前三季度報告期内,金蝶簽約了多家國内大型企業,包括中國中化、五礦國際、東風汽車、山東黃金、太古港機、江蘇中煙、 福耀玻璃及北新集團等知名企業。但相比之下,大企業客戶仍是金蝶的短闆之一。在2023年上半年,金蝶雲·蒼穹和星瀚簽約客戶合計為741家,金蝶雲·星空客戶量已達到3.4萬家,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蝶雲·星辰客戶數量金蝶則幹脆沒有披露。
而金蝶要在大客戶拓展方面繼續投入,也将給銷售費用帶來更大的壓力。
市場對高科技企業,一般是抱有耐心的。早期的SaaS巨頭salesforce,也曾在2012年至2016年,連續虧損五年。在國内,企業對SaaS軟體的付費意願也還需要時間培養。相比之下,企業的成長性更值得關注。
但何時走到盈利拐點,仍是金蝶難以回避的難題。金蝶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财務官林波稱,估計金蝶出現盈利平衡點,還要等到2025年。這也意味着,金蝶雲轉型帶來的盈利壓力,仍然還要在公司頭頂持續至少兩年。
▲(金蝶國際近5年股價走勢圖。來源/同花順)
對于這家“老”公司,資本市場已缺乏熱情。自2021年2月觸達股價高點後,受公司内外因素影響,金蝶國際的股價就開始震蕩下跌,目前股價較兩年半前已近乎“膝蓋斬”,跌幅超70%,市值蒸發超600億港元。
差點被華為“誤傷”
盡管雲轉型這幾年并未給金蝶帶來利潤上的回報,但行業人士都知道,企業管理軟體“雲化”是大勢所趨。在雲市場上,除了BAT等大廠紛紛卡位外,華為、浪潮等巨頭也在加大企業雲服務的拓展力度,火藥味越來越濃厚,市場挑戰層出不窮。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華為表示,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統MetaERP軟體,一時間引發了市場對華為進軍ERP的預期。消息傳出後,軟體行業巨震,3月20日,A股市場上用友網絡應聲跌停,在香港上市的金蝶國際當日收跌18.77%。
盡管國内企業管理軟體廠商已實作了逆襲,但它們仍不得不面對一個尴尬的局面。2021年,大陸ERP市場規模達385億元。根據阿裡雲創新中心、鲸準研究院釋出的報告,國産ERP軟體已占整體市場的近70%;但在大型企業集團、跨國企業普遍應用的高端ERP領域,仍是外企為王:SAP、Oracle、IBM等國外廠商的市場占比超過60%,其中市占率最高的是SAP,達到了33%,其次是Oracle的20%;國産軟體中占比最高的用友也隻有14%。
當年,國内ERP廠商還在襁褓期時,國外廠商借着技術和先發優勢,占領了一批大企業客戶。現在,要想真正占領管理軟體的“高地”,實作國産替代,打破高端ERP市場上的外企壟斷是國内廠商的挑戰性命題。
華為在1995年就使用了Oracle的管理軟體,并在此基礎上疊代更新到了核心的ERP系統。但在2019年,Oracle中斷了對華為ERP的更新服務。為了應對這一變化,華為組建了數千人的團隊,投入近百億資金,打造了全自研的MetaERP。此舉一度被市場被解讀為華為要“撬動高端ERP市場格局”了。
但後來華為辟謠稱,MetaERP系統僅供内部使用,進軍ERP市場是“誤讀”,且金蝶也在其中起到了核心合作夥伴的作用。但對于金蝶等廠商來說,二級市場對此作出的激烈反應,已經足以刺激它們了——在滿足華為這樣體量的企業需求上,市場對于國内ERP産品和服務能力,以及老牌企業的轉型和創新能力上,仍然缺乏足夠的信心。
與此同時,在金蝶的雲轉型尚未完成時,ChatGPT引發了大模型浪潮,新的技術變革席卷而來,軟體行業更是首當其沖。
大模型的應用,是一場互動方式的革命。通用模型的出現沖擊了軟體的定制化方式,MaaS(模型即服務)的産生,也給SaaS公司未來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改變。
對于金蝶來說,擁抱新變化實作彎道超車的機會,似乎又來了。
今年8月,金蝶正式釋出大模型能力平台——金蝶雲·蒼穹GPT。它被定位為“最懂管理”的企業級大模型平台,作為金蝶雲·蒼穹PaaS平台的一部分,為企業利用大模型能力提供工程技術方案,接入了百度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能力的同時,也提供各領域的專業垂直模型。
和其他大模型不同的是,蒼穹GPT還釋出了業界首個财務大模型。按照金蝶同時公布的“蒼穹GPT+X”規劃,未來,它還将繼續推出覆寫供應鍊、制造等多個領域的AI助手。可見,金蝶試圖在新時代,基于雲和大模型服務,再建構出一個新生态。
但搶先“上雲”的金蝶,在大模型時代慢了用友一步。在金蝶舉辦釋出會前,用友網絡在7月底率先推出了企業服務大模型YonGPT。它覆寫企業财務、人力和業務,是多領域融合化、多形态綜合型的企業服務大模型。兩家巨頭在競争了30年後,如今又在垂直大模型賽道上,再次短兵相接。
大模型的機遇中同樣也包含着巨大的挑戰。大模型的研發和應用,需要龐大的算力成本,同樣也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内通用大模型能力還尚待提升之時,垂直産業大模型的發展,也需要企業本身具有強大的技術能力、資料資源支撐。
國産軟體替代大趨勢,為國内雲服務企業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起飛機會。一旦以金蝶為代表的軟體龍頭轉型成功,能将為行業樹立起一個新的标杆。但仍未擺脫虧損的金蝶,也需要一個新的故事,來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
作者 | 楊 潔
編輯 | 孫春芳
營運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