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也,這個名字對于許多人來說,第一時間會讓人想起她在春晚舞台上唱出的一首又一首經典的歌曲。
作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高亢嘹亮的嗓音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民歌天後”。
張也在演藝生涯中憑借其卓越的歌唱才華和舞台表現力,赢得了觀衆的熱烈喝彩。
她的音樂作品不僅涵蓋了各類音樂風格,還将許多經典民歌演繹得深入人心,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一筆。
然而,張也的生活故事也飽含戲劇性。
她與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之間有着非同一般的關系,成為了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感情佳話。
這兩位歌唱家在音樂領域都有着傑出的表現,他們的合作和情感故事一度成為媒體和觀衆熱議的焦點。
天才藝術世家,14歲便立志要唱響自己的歌
1982年,14歲的張也考入了湖南藝校,開始了學習戲曲花鼓的生活,也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張也生于一個富有戲曲氣息的家庭,父母都從事藝術工作,小有名氣。
從小聽着父母談論戲曲,張也便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表現出驚人的歌唱天賦。
父母看在眼裡,也十分支援女兒發展自己的音樂興趣愛好。
是以,張也這個決定雖然讓父母有些擔憂,但也了解女兒的選擇。
進了藝校後,張也貪婪地吸收着各種知識,勤于演練基本功。
同時,她也積極參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動,從群衆演員做起,努力磨練自己的實力。
就這樣,14歲的張也邁開了向着夢想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積蓄實力。
她知道,要在這條道路上出衆,任重而道遠。
然而張也有自信,因為她深知自己是天生為藝術而生的。
張也是一個活潑開朗而又務實的女孩子。
入學後,她總是最早起床的一個,即便勞累了一天也會在睡前堅持練習唱歌。
同學們給她取了一個“小鬧鐘”的外号,因為她就像一個準時的小鬧鐘,提醒大家按時工作。
也正因如此,張也很快成了大家公認的優等生和楷模。
在藝校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張也的歌藝進步神速。
第一個月末的評比中,她就用優美嘹亮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
更讓老師欣喜的是,張也不僅唱歌動聽,對待學習也保持着昂揚的精神狀态和旺盛的求知欲。
14歲的張也,内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
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認真負責、虛心求教的學生,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歌手。
同時,張也也并沒有因自己的天賦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努力鑽研演唱技巧,以此來完善自己。
19歲嶄露頭角,20歲便一鳴驚人
1986年,19歲的張也如願進入中國音樂學院深造,開始了專業歌手的學習生涯。
同年,她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了第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第一次比賽,張也并未取得特别突出的名次,但積累了寶貴的舞台經驗。
一年後,在第三屆青歌賽,張也終于一舉奪得民族唱法三等獎,正式嶄露頭角。
更重要的是,在19歲這個年紀,張也如願登上了無數歌手夢寐以求的舞台——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一曲《浏陽河》,将張也活潑嘹亮的嗓音展現無遺,她一夜爆紅,踏入人生巅峰。
第二年,20歲的張也再次登上春晚舞台,用動聽的歌聲唱響《采槟榔》,成功延續着她在歌壇的傳奇。
張也也由此正式邁入了演藝圈的一線行列,成為當紅炙手可熱的新星,廣受歡迎。
這一年,張也還憑借《采茶姑娘》奪得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第一名,成為大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她的奪冠,為張也在歌壇确立了專業實力派歌手的地位。
觀衆也為張也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驕傲與高興,紛紛預言這位20歲的歌手天後,前途不可限量。
五年舞台缺席,全為守護病弱的父親
然而,就在張也紅極一時,事業達到巅峰之際,她的身影卻突然從春晚舞台上消失了。
從1989年至1993年,整整五年,大家都再未見到她在春晚的身影。
這讓無數樂迷感到莫名,紛紛猜測張也這幾年去了哪裡。
原來,正值事業上升期的張也,父親卻不幸患上了重病。
家中頓時陷入了一片陰影中。
對父母情感極深的張也毫不猶豫地選擇暫停正在飛速上升的工作,回家整天陪伴在父親身邊。
對于生命垂危的父親來說,女兒的陪伴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支柱。
每天,張也都會枕在父親的病床前,唱着他最愛聽的老歌,trying為他減輕痛苦。
五年時間裡,為了愛,她舍棄了本可以更好更快發展的演藝事業,隻想讓父親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好在,在張也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父親的病情也有所好轉。
當看到父親臉上重新出現笑容時,張也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實,這五年對愛唱歌的張也也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每當聽到熟悉的歌聲從電視機裡傳出,她都會忍不住落下淚來。
但是,為了能陪伴父親度過生命最後時光,張也還是堅強地選擇放下了自己的事業夢想。
她始終告訴自己,家人的健康比任何事業成功都重要,這是她此生不變的選擇。
重返舞台後25次亮相,寫下春晚傳奇
1994年,時隔五年,張也終于再次站上了熟悉的春晚舞台,用《聽春風》為大家帶來了久違的動聽歌喉,拉開了自己春晚傳奇的序幕。
此後,她再也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屆春晚,至今已經高歌過25首金曲。
多少經典回味無窮的春晚節目,都有張也參與其中。
“聽母親的話”“茉莉花” “歌聲與微笑”......這些歌曲早已成了張也跟春晚不可分割的标志。
25次秀出風華,張也早已坐穩了“民歌天後”的寶座。
和她一道成長的觀衆無不由衷贊歎,50多年來,她的聲音從未改變,依舊如此澄澈通透,飽含深情。
憑借實力和努力,張也在歌壇闖出了一片天。
當年發現她的歌唱教育家金鐵霖,以及一直以母女相稱的恩人李谷一,都對她創造的輝煌成就心存驕傲。
重返春晚後,張也再不想錯過任何一次向觀衆獻唱的機會。
每年的跨年晚會,都能聽到她用富有穿透力的高音為新年的到來寫下最動聽的注腳。
無論多繁忙,她也一定會抽時間站在春晚舞台上,和觀衆一起唱響那首首經典老歌。
兩次為家人放棄舞台,人生留有遺憾
2001年,33歲的張也再次經曆了人生中的重大打擊——父親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曾為父親療病放棄事業五年的她,沒能換來父親幸福的晚年。
對此,張也久久無法平複,時常在深夜夢回當年,伴随着淚水入眠。
感情生活方面,張也也飽經滄桑。
她曾有過一段婚姻,但因各自事業的差異沒能走到最後。
離婚後,她再也沒有其他婚姻。
如今53歲的張也,依然孑然一身,在歌壇耕耘。
人生沒有如果,但或許張也會不禁思索,若當年自己沒有兩次為了家人放棄春晚這樣的舞台,事業會不會走得更順,更上一層樓。
但過去的,終已過去,她也隻能将所有情感投入到歌唱中,以歌會友,來彌補那份空虛和缺憾。
父親的離去,成為張也心中永遠的痛。
她時常會在深夜拿起父親的遺物痛哭,想念過去那簡單的家庭時光。
也常常會一個人來到父親的墳前,用歌聲與他訴說思念之情。
但生死相隔,她知道一切已經回不去了。
結語:
在這條路上,張也用歌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
但讀懂她的人生,你會發現,她其實也一直在用歌聲溫暖自己,填補着内心的傷痛和空缺。
這就是一個為了愛不得不放棄夢想的故事,也是一個用歌聲感悟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