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憲勇
出品︱阿桶觀察 勇砺商業評論
2001年,“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所著的《市場營銷導論》一書中提出,“在當今市場,競争不再發生在單個競争對手之間,而是發生在由這些競争對手組成的整個價值傳遞系統之間。”
換一個視角,20多年前的“價值傳遞系統”,時至今日,其實就是當今的供應鍊系統。
商業社會就是一個江湖,行業進步和更疊亦需盟主。
盟主們不但需要競争,也需要合縱連橫,建構起自己的“超級”供應鍊系統,創造多元價值。
“鍊主”們的“身份”:各有差異
所謂“鍊主”企業,其實是對“産業鍊主導企業”的簡稱,這些企業通常在整個産業鍊中占據優勢地位、對整個産業鍊中大部分企業的資源和行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甚至擔負着提升整個産業鍊績效的重任。
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很多人會将一條産業鍊條上的部分龍頭企業視為“鍊主”企業。龍頭企業可以成為“鍊主”,但并非所有的龍頭企業都是“鍊主”。
一家龍頭企業要想晉級為“鍊主”,關鍵要看它是否具備重構整條供應鍊的智能化整合能力……
作為“鍊主”企業,它們一方面可以對接來自上遊的各類供應商,同時又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市場号召力,吸引到來自下遊的海量訂單,然後迅速将供應鍊産出的大量産品與之進行精準比對,提高整個産業鍊的協同效率,甚至成為産業标準的制定者。
如同武俠小說中的盟主,“鍊主”們都在奮力推動自身技術創新,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提升競争力,傳導創新壓力到産業鍊的上下遊,共同促進行業協同創新,以高技術更新來提升産業鍊價值。
這個時候,或許很多人會想到某一個全球手機品牌。作為整個手機生态供應鍊的“鍊主”,該品牌一直在牢牢主導着整條供應鍊的價值配置設定和運作規則,在成本控制、産品品質、生産效率、商業效率等方面始終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此外,在電商領域還有以JPT為代表的電商“鍊主”,這些平台對企業品牌都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并繼而影響到與之緊密結合的百姓民生乃至零售物流體系。
不過,因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一些“鍊主”平台習慣于建構和力推閉環式的供應鍊生态,沒有自己的制造工廠,純靠代工方式完成産品生産,創造生态價值的方式也多依賴于其對供應鍊的“強”控制。而一些電商“鍊主”平台又多限于從消費反向推導到生産,它們雖然在物流領域的影響巨大,但在實體企業中尤其是生産環節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聯想這家企業,相比一些鍊主同業,其“鍊主”的角色表現更加豐富、更加多樣。
“雙實企業”是展現聯想“鍊主”身份特殊性的一個關鍵詞。所謂“雙實企業”,第一個“實”指的是企業自身起家于實體經濟,并且是智能化轉型的先行者。第二個“實”則指的是企業有能力為其它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行賦能。
聯想在全球擁有30多家制造工廠,自己生産自己銷售,是典型的實體企業。6年前前瞻性布局智能化變革,形成了全球領先的供應鍊體系和全棧智能産品、方案和服務的全棧智能布局,在國内已經賦能中國成千上萬企業智能化轉型。
在剛剛結束的2023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上,聯想公布了其助力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的“五大賦能能力”,分别包括供應鍊、平台、技術、生态和綠色5個層面。
“雙實企業”的獨特身份,成為聯想能夠建構五大賦能能力的“基石”。
“鍊主”們的重任:協同智能化
中小企業構成了供應鍊的大多數節點,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國内,從更高次元講,“鍊主”的責任都在于帶動“上鍊”中小企業共同發展,而不是“榨取”供應鍊的價值為己所用。
聚焦目前智能化革命大潮,無論是從企業競争、人才競争,還是服務競争等層面來講,智能化轉型都是大勢所趨。“鍊主”的責任也開始向幫助“鍊上”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演進。
2022年5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以創新鍊、産業鍊、供應鍊、資料鍊、資金鍊、服務鍊、人才鍊為着力點,依靠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鍊”式數字化轉型,提升産業鍊現代化水準。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中小企業客戶業務群總經理王忠曾直言不諱,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是生死問題,不轉型就意味着被淘汰,幫助中小企業轉型也是聯想作為“鍊主”企業的職責所在。
針對以上中小企業之困,聯想近年來一直在加快推動供應商加速“上鍊”和“鍊上”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
目前,聯想供應鍊已與2000多家核心供應商建立了智能化協同平台,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5家、單項冠軍企業15家以及單項産品冠軍7家。
以落地在安徽合肥的世界“燈塔工廠”聯寶科技為例,自2020年起其營收突破1000億元,成為合肥首家“千億企業”,吸引了70多家企業落戶周邊建廠,帶動就業超過2萬人,實作物料的地采配套率超過60%。
目前,聯寶科技還在與蕪湖聯瑞、維鴻電子、馬鞍山南實、埃科光電等數十家安徽本地企業洽談,把智能制造的核心優勢産品帶給中小企業,為企業智能化轉型提供助力。
正如上文所說,“聯想”有着與其他“鍊主”企業相比更加鮮明的優勢,進而建構起供應鍊、平台、技術、生态和綠色五大賦能能力。
除了供應鍊賦能,在平台賦能方面,聯想還打造了針對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智能化服務平台——聯想百應。去年9月,聯想百應平台入選大陸首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産品目錄》,成為中小企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平台型服務産品之一。
目前,該平台可已經聚合3800多服務商和100多家SaaS生态夥伴,提供超過20個細分場景的解決方案,并以“軟體+硬體+服務”的方式實作一站式整合傳遞,累計為超過20萬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化轉型賦能服務。
在技術賦能方面,聯想的AI技術已在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中得到應用,如邊緣大腦已經應用到中小企業産線的産品品質檢測,車計算平台中的智能座艙、智能顯示已經幫助衆多新興造車勢力推進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躍遷。
在生态賦能方面,聯想建構了全要素轉型支援生态,通過聯想創投、星辰計劃、學研資源等為中小企業智能化成長充分賦能。其中,僅僅推出一年多時間的星辰計劃目前已有會員企業數百家,并與中小企業産研合作破億元。
在綠色賦能方面,聯想是國内首批完成設立科學碳目标的科技制造企業,也是中國内地唯一獲得明晟MSCI AAA級評級的ICT企業。通過打造“五維一平台”,聯想不斷引導和帶動上下遊産業鍊共同行動,合力減少碳足迹,為中小企業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聯想的角色:“達爾文之海”擺渡人
“傑出公司的标準是不斷創新的大公司,而隻有具備超強行動力的創新性公司才能不斷地适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在美國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的知名著作《追求卓越》一書中,作者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
在創新過程中,一般會存在三個主要的角色:産品創新勇士、創新勇士主管、創新教父。很顯然,“鍊主”企業更多是在扮演“創新教父”的角色,而位于同一條供應鍊上的衆多中小企業則在扮演“創新勇士”的角色。
在科技行業,從科技研發到企業初建這一曆程被形象地比喻成“死亡之谷”;而産品投入生産到大規模産業化之間的行業鴻溝被稱之為“達爾文之海”。兩者都是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在産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經瓶頸。
“達爾文之海”往往橫跨在科研部門和商業機構之間,代表着發生在技術供給與商業需求之間一種微妙的生死平衡。
在很多情形下,一旦有“擺渡人”出現,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跨越技術與成熟商品化之間的“達爾文之海”,後者就可以在後續的商業程序中憑借不斷創新,實作規模領先,以獲得永續生存與發展。
聯想集團,或許就是國内中小企業在自身數字化轉型路上遇到的一位“擺渡人”。
對于“擺渡人”而言,他優先想到的永遠都是如何讓供應鍊産生更大的價值,而非如何讓自己謀取到更多的利益。這才是擺渡人的生命得以永生的真谛。
這裡不妨講一個真實的“擺渡”故事。
成立于2015年的钛方科技,是中國首家量産筆記本壓力觸控闆和全球首家上市釋出汽車微碰傳感器的科技企業。
然而,作為一家初創企業,由于早期規劃不明确,钛方科技一度面臨着單獨采購裝置費用高昂、機型需求複雜、采購和測試流程冗長等問題。按照钛方科技當時近百位員工的公司規模,如果在市場上單獨采購PC硬體,他們僅這項花費就将超過40萬元。
面對創業資金的“短闆”,聯想百應平台為钛方科技提供了DaaS(裝置即服務)解決方案。通過百應平台,钛方科技以租賃形式拿到了免押金的聯想筆記本電腦,IT裝置投入成本大幅降低了約50%。
聯想與钛方科技雙方最初的牽手,源于聯想創投集團對它的投資支援。随後,聯想創投集團拉通聯想集團整體資源,對其進行了全過程的幫助。
“别人都說我們是‘科學家創業’。”钛方科技聯合創始人李雄魁很清楚,這個詞的另一面就是說你除了技術,什麼也沒有。幸運的是,他的團隊遇到了聯想,并在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得到了這位“鍊主”的幫助。
2019年底,搭載钛方科技一體式壓感觸控技術的聯想筆記本上市,成為全球首款觸摸闆區域不開孔的筆記本産品,實作钛方科技在該技術産品的首次量産。目前,钛方科技與聯想的合作已占其企業總營收的10%-20%。
2022年8月,钛方科技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現在,钛方科技專利申請量累計超200項,并在美、德、英、日等主要市場均取得專利授權,形成了堅實的技術保護壁壘。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現場,聯想與钛方科技、耐德佳、此芯科技三家生态企業達成了戰略簽約,從産品和服務生态以及“星辰計劃”展開全面合作,包括技術研發、供應鍊管理、市場拓展等,共謀智能化時代的高品質發展。
聯想集團與钛方科技、耐德佳、此芯科技戰略簽約
“聯想借助自己以往長期的供應鍊布局舉措,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自主創新和推動創新能力,這兩種能力有助于幫助上下遊企業,特别是專精特新企業進行補鍊和強鍊,增強了産業發展的協同性和競争力。”一位聯想産業鍊下遊的企業負責人向筆者這樣表示。
與其他一些“鍊主”企業不同的是,聯想對中小企業具備全周期的服務能力。五大賦能能力,不但成為其有力助推中小企業業務更新的“擺渡”工具,還為聯想自身的業務發展構築起了一道寬闊的護城河。
在如今紛紛擾擾的世界供應鍊變局之中,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然成為局内企業應對各種不确定性的最有效措施。
雙向賦能,同生共榮,幫助與自己共同維系在一條産業鍊和供應鍊上的中小企業安然穿越“達爾文之海”,不但是擺在聯想面前的一個課題,也是其“雙實企業”身份的責任擔當。(曾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