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B肝的十大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作者:小強的動畫

很多B肝患者對自身疾病認識存在誤區,導緻病情加重、治療延誤,甚至給整個家庭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是以,需要我們盡快走出B肝認識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走出B肝的十大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常見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

誤區一:共同生活會傳染B肝病毒

正确認識:B肝病毒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傳播。在大陸以母嬰傳播為主,占新發感染的40%~50%。是以,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在同一辦公室工作、握手、擁抱、住同一間宿舍、一起吃飯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傳染B肝病毒。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染B肝病毒!

誤區二:母親有B肝,會遺傳B肝給寶寶

正确認識:B肝不是遺傳病,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傳染病。在大陸主要以母嬰傳播為主,多發生在圍生期。新生兒通過損傷的産道/剖宮産過程中,與B肝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接觸傳播。

那麼女性B肝患者是否可以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呢?依靠現代醫學技術在分娩以及産後做好母嬰阻斷治療,是完全可以的!

母嬰阻斷治療是指:在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内盡早注射高效B肝免疫球蛋白100機關,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 1、6個月時分别接種第2和第3劑乙型肝炎疫苗。并于接種第3劑乙型肝炎疫苗後1~2個月時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判斷母嬰阻斷治療是否成功。

誤區三:爸爸有B肝,會遺傳給寶寶

正确認識:B肝不是遺傳病,不會通過父親的遺傳物質傳播給寶寶。隻要母親沒有感染B肝病毒(B肝五項檢查示:B肝表面抗原陰性),攜帶B肝病毒的父親不會增加寶寶感染B肝的風險。寶寶出生後按0、1、6個月程式完成3劑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産生B肝免疫應答,可以有效預防B肝病毒感染。但在寶寶對B肝病毒産生免疫應答前,應避免寶寶接觸到含有B肝病毒的體液如乳液、血液等,預防B肝傳染,保護寶寶健康。

走出B肝的十大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誤區四:B肝媽媽不能母乳喂養

正确認識:B肝媽媽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内接種了高效B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後,被感染上B肝的風險極低。同時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以增強寶寶免疫力,增進母子感情交流,是以我們一直提倡B肝媽媽母乳喂養。

需要注意的是:在B肝媽媽母乳喂養期間可能因為過度勞累導緻身體免疫力下降,進而出現B肝肝炎活動。這種情況下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此時應以媽媽的身體健康為重,暫停母乳喂養。

誤區五:漏用或停用抗B肝病毒藥沒關系

正确認識:抗B肝病毒藥物隻能抑制體内B肝病毒複制,并不能清除整合在肝細胞核基因上的cccDNA,這也是導緻B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長期規律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體内B肝病毒複制,減輕肝髒發炎反應,達到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

反之,記得就服藥,不記得就不服藥或者在規律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一段時間後檢查發現病毒轉陰,就自行減藥停藥,都會給B肝病毒卷土重來或誘發變異耐藥的機會,最終導緻肝功能異常,病情進展,甚至發生肝功能衰竭等情況,威脅患者生命。

誤區六:抗B肝病毒藥物可以随意更換

正确認識:目前臨床用于抗B肝病毒的藥物主要是幹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兩大類,核苷(酸)類似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丙酚替諾福韋、艾米替諾福韋等。長期規律抗B肝病毒治療可以延緩B肝向肝硬化或肝癌發展。某些核苷類藥物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B肝病毒耐藥變異,在B肝患者規律用藥、規律複查時,專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及時發現B肝病毒耐藥情況,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換用其他種類抗病毒藥物,就可以避免耐藥變異帶來的危害,提高抗病毒治療療效。

然而,部分B肝患者為避免抗病毒藥物耐藥,自行随意更換抗B肝病毒藥物種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換用另一種藥物。這種做法既不科學,而且有害。因過度擔心耐藥變異而頻繁換藥,不但不能降低耐藥的發生,還容易導緻臨床耐藥提前到來,甚至出現無藥可醫!

走出B肝的十大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誤區七:B肝是不治之症

正确認識:目前雖然沒有根除B肝病毒的特效藥,但有抑制B肝病毒複制、減緩慢B肝患者病情進展的有效藥——抗B肝病毒藥。部分核苷(酸)類似物經治的慢B肝患者屬于優勢人群(優勢人群是指:HBVDNA低于檢測下限,HBsAg<1500IU/ml且HBeAg陰性的患者),聯合幹擾素可使部分患者獲得臨床治愈。

是以慢B肝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部分慢B肝患者甚至可以實作臨床治愈——表面抗原轉陰、表面抗體轉陽。慢B肝患者遵專科醫生安排,規律用藥,定期複查,可以有效阻止B肝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發展。

誤區八:B肝病毒攜帶者不需要定期監測

正确認識:B肝病毒攜帶者是指肝功能一直正常的B肝病毒感染者,這部分患者雖然沒有乏力、食欲減退、惡心、肝區不适等肝發炎狀并且肝功能也正常,但約70%~80%的B肝病毒攜帶者可能出現肝髒組織學病變,部分患者甚至發生肝硬化、肝癌等終末期肝病。是以,B肝病毒攜帶者應至少每隔6個月~1年定期規律複查肝功能、腹部彩超、B肝病毒定量,必要時還應行肝穿刺活檢以評估患者是否應啟動抗B肝病毒治療。

走出B肝的十大誤區,早識别多受益

誤區九:B肝大三陽比小三陽更危險

正确認識:B肝五項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大三陽是指B肝五項标志物中第1、3、5項陽性,小三陽是指第1、4、5項陽性。通常認為B肝大三陽發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轉陰并産生e-抗體)後變成B肝小三陽,是以認為大三陽比小三陽更危險。

然而,兩者哪個更危險是指哪個更容易引起肝硬化或者肝癌。實際上,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發生肝硬化或者肝癌的危險性是一樣的,甚至部分小三陽患者自認為病情穩定,過于盲目樂觀,延誤治療,甚至比大三陽患者更易發生肝硬化或肝癌。兩者都應引起患者重視,有抗病毒治療指征時要及早進行抗病毒治療。

誤區十:保肝藥物越多越好

正确認識:B肝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通常指ALT(谷丙轉氨酶)高于檢測值上限),在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後,就應積極啟動抗B肝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是B肝治療的關鍵。

對肝組織發炎明顯或ALT水準明顯升高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可以酌情使用1~2種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護肝細胞等作用的藥物,包括: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制劑、多不飽和卵磷脂制劑和雙環醇等。但不宜多種聯合,以免加重肝髒負擔和因藥物間互相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是以,保肝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使用,并不是服用的越多越好。